我的家乡在广州,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高楼大厦……最有代表性的是亚运会时建的广州塔了。
广州塔,位于广州市中心,与珠江新城隔江相望,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是世界上第二高塔,高六百零八米,共有一百零八层,最细处在66层,所以又名“小蛮腰”。集观光、展示和娱乐功能于一体。广州塔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你在最高处往下望,一点都不觉得恐怖,就算是有畏高症的人也可以上。在广州塔最高处往下望,整个广州城尽收在眼前。白云山、越秀山都可以看见,人就像蚂蚁那么小,汽车就像玩具一样,我觉得自己就像巨人一样。
清晨,还有一部分的雾没有散去,广州塔仿佛披上了轻纱,像一个害羞的新娘子。
中午,广州塔站在海心沙上,像一个英勇的士兵。风从它头顶吹过,它没动;太阳公公和它打招呼,它没有反应;小雨滴在天上跳舞,它心痒痒的,但还是没有动。
晚上七点左右,广州塔开始闪烁着它那耀眼的光芒,那五光十色的灯发出了很多颜色,一会儿全身都是蓝色,一会儿全身是金灿灿的,一会儿全身半紫半红,一会儿熄灭,突然又发出亮光。它的颜色变化之多,变化之快,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我爱美丽的广州塔,更爱我的家乡!
对于广州的印象,在我这个外地人的眼里,并不会那么深。川流不息的车,匆匆忙忙的人们,街头的地铁口……这些景象在每个大城市几乎都能见到。要说比较有特色的景点,我觉得除去长隆,就是珠江边的广州塔了。
广州塔的两端较粗,中间较窄,用十几条略微有点倾斜的灰黑色钢筋搭成塔身,配上可撑天般的高度,十分引人注目。也因而得了小蛮腰的美名。远望过去,隐隐约约的看到灰黑色的广州塔,立在乳白的雾里。如同一块染上墨的布条飘在清水里。
再走到珠江边来看,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广州塔的顶端。据周围人说,广州塔是中国第一高塔,总高度600米。到了晚上,塔身会亮起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真想去看一看亮灯之后的美景。晚上七八点左右,霓虹灯刚刚开起来,那时候天色还没有黑,塔身的灯光也是淡淡的,不会那么明显。起先塔身是淡淡的红,一眨眼就变成了淡淡的黄,再一转头,就变成了淡淡的紫……这就像是一幅会动的水粉画,又像游满了各色鱼群的池塘。光线是那么的柔和,仿佛和天空结合在了一起,让人看了真舒服。
天慢慢的黑了下来,广州塔的灯光也慢慢的耀眼起来。灯光变成了朱红、霓黄、葡萄紫……当这些颜色汇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一条彩虹,就像一场灯光秀,更像黑夜做的彩色的梦。当这个调色盘耸立在黑夜印黑的江面上,谁都会着迷在这美景之中。再乘着珠江夜游船,驶在广州塔底下,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个擎天柱。在塔底看,又别有一番风趣。塔底的钢筋纵横交叉,不像在远处看的只有十几条那样,而这些钢筋上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那光就印在你的身上,就印在你的船上,似乎摸得到那美丽的灯光。可是却又摸不到它。仿佛把人带入了梦境中。在这里你会忘记一切,心中只留下你和广州塔……
如果还有什么称得上掠夺美丽,那么,一看圆明园,二看敦煌。
当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时候,国外的学者不止一次的把目光投向我们这个美丽的国度。而此时的王道士的腰带上正栓着敦煌文化宝库的钥匙。在他手上,是刚从外国探险者那里得到的小费,在他身后,是牛高马大的洋人,自称来取经的“洋唐僧”。道士掂掂手中的银圆,心花怒放的想真是交了好运,这破玩意还能换钱?于是,他把一卷又一卷的经书、画卷从深深的洞穴里取出,装满了一辆辆牛车。临行还依依不舍地目送“取经人”远去,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上几个躬。
嘿!这是多大的便宜啊!足不出户就能得钱!他心中窃喜着。
“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读了这篇文章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二个硕大的字映入了我的脑海,那就是“珍惜”。
我止不住的在思考,敦煌文物的大量流失这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是王道士的愚昧无知?还是那些欧美国家的学者像强盗一样的掠夺;像骗子一样的骗取?都不是,要怪就怪那些政府官员吧,是他们的自私自利和不懂得珍惜把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硬生生的“推”给了别人。
文章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特别深“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些官员的这些愚蠢的做法,不正是在撕开自己民族的伤口吗?只是他们还没意识到而已。,是啊,任何一个有血气的中国人都会为此而感到痛心,我虽不知道作者在写这句话的心情是如何,不过一定不会是轻松的吧。“珍惜”这两个字再一次的体现了它的价值。
的确,我们有能力去创造辉煌,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选择遗忘,我们有能力去守护文化,却在时间的流逝中拱手相让,我们有能力传播文化,却断送在当时无知的社会中。只因我们不懂的珍稀文化。
历史虽然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但它又让我真实地接触到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
贯穿本文的是作者余秋雨感情的轨迹。
在悲凉的圆寂塔前,作者吃惊的发现了“王圆禄”的名字。由此,他开始了回忆。从他读过的关于敦煌的史料里,搜索着他的影子。
王道士给作者的印象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索索”的农民。作者心里发凉:中国最灿烂的文化竟然是这样的人把持!继而,我国当代的敦煌学者们在进行研究时,拿着从国外买来的微缩胶卷,叹息着走到放大机前的情景,开始萦绕在作者心里。他开始痛心。
望穿时空,他似乎看到外国冒险家,也是文物贩子斯坦因,和他满载敦煌精华的车队,徐徐走出我们的视线,他感到一阵等同于戈壁溯风的悲凉。
余秋雨不愧是余秋雨,没有指着王道士鼻尖的漫骂,却锋芒毕露地轰击了他的愚昧与无知。尽管有无数条足以让他倾泻愤恨的江河,然而,他内心的'苦痛却不仅仅指向一个农民。大量反语的运用,如呛天呼地,他已经痛不欲生。
全文最富有意味的是,那些靠从“强盗”手里买回的胶卷加紧研究的专家们,在国际敦煌学讨论会上,因日本专家的发言而“默默”着。这是最沉重的一笔。无论别人是赞誉还是安慰,历史都无法改写。他仰天长叹。
这篇文化散文很沉重。它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心。
作者的痛与恨,就是我的痛与恨。
坐一个晚上的火车,我和妈妈到了广州,然后姨姨来接我们去住的地方。在住的地方我们坐了电梯到了5楼我们住的房间,从窗户里我看到了繁华美丽的广州城。
第二天我们想出去逛一下,然后我们就选择了去广州塔。
我们打的去的,一下车就看到了高高的广州塔,我抬头一看它好像到云里去了,它是螺旋的网状外观,看起来就在移动,好像塔就要倒塌一样。
等我和妈妈、姨姨、外公进去了以后,我们坐了3分多钟的电梯,到了107楼。在那上面我看到了广州城很小那些高楼都那么的渺小。车子像蚂蚁一样的移动着(堵车了)。
在107楼我们玩了半个小时照了些照片,我们就爬楼梯去了108层。我们在那里照了一张专业的照片作为纪念。现在再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心惊。
我们玩了一会儿,就步行到了第67层。在那里有一个蜘蛛栈道(从第33层爬到第67层)。可是那里不允许小孩儿去,我就只好在那里等了。后来听妈妈说那里的走道上有很多的地方都是玻璃的,可以看到下面,就好像自己随时会掉下去的感觉。妈妈的脚都软了。
我们询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塔共有114层,上面还没有开放。这是一点小遗憾。可惜是白天去的,要是晚上去还可以看到塔身上的五彩灯光,据说很漂亮。
这天很累,但是我觉得很难忘,也玩的很开心。真希望能再登一次广州塔,再看一下世界最高塔的风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