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书中的故事紧张有趣,书里的英雄霸气十足。尤其读到第2回鲁提辖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的时候,我不止一次的大呼解恨、大叫过瘾!可是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又禁不住为鲁达的未来担心,明天的鲁达会流浪到哪里去呢?会不会被警察抓走呢?
这段故事主要讲鲁达与朋友喝酒期间,听到有人遇到困难和冤屈止不住的哭泣,毫不犹豫的捐助好多银子给他当路费,热心帮助他们逃离被困住的客店。不但如此,还独自一人挑战著名恶霸镇关西,为受欺负的朋友出气。不料,只三拳就把镇关西这个豆沙包给打死啦……稀里糊涂的,自己就成了***人凶犯!三十六计走为上,鲁达只好急冲冲的独自逃命去了。原本是政府官员的鲁提辖,大好前程因此就没掉了,让我好一阵痛心,不公平啊,鲁达可是个好人啊,为什么真正的英雄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实在是心痛啊!
鲁达是一位英雄,武艺高超,对待朋友热心,对待穷人一样充满爱心。助人为乐毫不心疼钱财。对待恶人,毫不害怕,为了帮穷苦百姓出口气,勇敢与恶霸打架。他爱打抱不平、做事也粗中有细、但是自己功夫太强大了以至于三拳将人打死了自己还不信呢。下手不知轻重的人,最终为自己的鲁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故事中的金老头是一个把全家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人。结果应了一句老话: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最终流落他乡而有家回不去,悲剧啊。
金老头的女儿金翠莲由于小时候学音乐有会唱小曲的本事,总算在钱财用完流落他乡的时候派上了用场,成了一个靠卖唱讨赏钱的网红一样的女人,也因此全家得以勉强度日。这段故事告诉我们学会一门技术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候能够保命啊,免得饿肚子。
书中的镇关西是个恶霸,对比地位比自己高、武力比自己强的人服服帖帖,转头专门去欺负小老百姓和外地人,真是个吃软怕硬的坏家伙,打死了简直活该呀。
由于水浒传里的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的旧社会,法官黑暗,法制不公正,法律对没有地位的老百姓没什么用,小老百姓为了保护自己,举起了拳头和武器实在是无路可走的无可奈何。假如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保护自己首先应该选择法律工具,相信法官能给我们一个公平公正的解决方案。使用武力打架属于倒退到原古时代,实在是不明智的选择!我希望社会主义的法律越来越好!每一个法官都是包青天!每一个人民都生活在幸福里!
每闻起那淡淡墨香,淳淳有味,勾起我的心魂,引领我遨游知识的海洋之中,可当那豪迈的声音响起,让我又想起了他《水浒传》。
《水浒传》一书记述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到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陷害的英雄故事,合上书的那一刻,忠义二字浮现在眼前。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能带领好汉们为国效忠,这就是男人的忠,那女人呢?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球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这也是忠,相信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少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义寥寥三笔,便能概述其表,有时却要一个人用生命去描绘,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侠肝义胆,武松为兄报仇斗***西门庆,重情重义。梁山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再到最后宋江遭奸人陷害, 明知是毒酒,依然一饮而尽,对的是国家的义,李逵尾随其后,对的是兄弟情义,花荣、吴用不都为着这个义字,依然选择死亡吗?忠义两全不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它的前提是需要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而这些英雄不正是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惊天动地的忠、义、情吗?
铁骨铮铮的英雄人物,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鼓励了多少人为忠、为义而去舍生取义为国从戎。
历史长河铸造了这部旷世之作,字字句句流露出一种美。
看完了黄群芳老师执教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丝毫没有鲁达拳打郑屠之爽快,却有骨鲠在喉之感,不吐不快。小说中鲁达分别于鼻子、眉际、太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这节课上我觉得黄群芳老师也效仿鲁达用三拳打死了“真学习”(真正的语文学习),这三拳是:表演、讨论、空谈。
第一拳:表演
“表演”是黄群芳老师祭起的第一拳,这一拳虽然不及鲁达之拳刚劲威猛,但花哨好看,温柔漂亮之中***语文学习于无形。表面来看,此拳手法精妙,形式新颖,譬如,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自身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仔细想来,除去表面形式的好看之外,到底还有什么?假如你是学生,你经过这样一段表演,学到了什么?形式很好,创意也不错,但没有立足于语文学习,赋予这个好形式以充实的内容,是这一拳内力空虚的症结所在。看一看整个表演的流程,不难发现几个现象:一是课堂很活跃。但活跃不是学生阅读文本带来的思维活跃,不是学生品读文本带来的情绪活跃,而是学生脱离文本,生造语言,消解文本意义带来的滑稽可笑,是学生为表演者浅陋的、歪曲的表演报以笑料。在这个过程中可悲的是,学生没有反复品读小说语言,认真体味小说语言,而是摸棱两可,改造或生硬篡改小说语言,这样就达不到品味作品语言从而领悟作品意义的目的,反而消解了文本的本真意义。在这里模拟可以,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充分体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基础上,用作品中人物的原话对答,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更深刻的揣摩、体悟,从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试想,在学生生造语言的戏谑化情景氛围中,鲁达的仗义、正直、勇敢,郑屠的横行霸道、胡作非为,金氏父女的弱小孤苦学生能感受的到吗?语文学习是为了追求热闹的形式还是另有更为重要的目的?我以为,所有的形式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语文学习服务的,一切课堂的活动手段都应该指向语文学习,否则这样的活动就是多余的。再一个,准备这样的表演需要耗费多长时间啊,这是原生态的课吗?如果不是,那么在实际操作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它的推广价值吗?《课程标准》提供了语文学习的许多新思路,但新思路的落实应植根于很好地继承语文学习优秀传统经验的基础之上,植根于对语文学习规律的尊重,而不是贴课程标准理念的标签,解读课程标准要内化,要“神”似,而不仅仅是“形”似。二是学生兴趣浓厚。
学生时而发笑,时而嘁嘁喳喳,时而发表见解,很有兴趣的样子。但是,表面繁荣的景象之下,到底有多少思维和情感的含金量,是学生阅读作品为文本中精妙的语言拍案叫绝吗?是学生品读作品为鲁达的行侠仗义而心生赞叹吗?是学生诵读作品,对郑屠的横行无赖义愤填膺吗?是学生阅读作品对金氏父女一洒同情之泪吗?都不是!那么没有走进字里行间,为作品的的语言和用语言塑造的形象而感动,没有对作品的语言及用语言塑造的形象感兴趣,这就说明语文教学是失败的,学生的兴趣在哪里?教师到底要把学生的兴趣引向何方?这值得我们思考。三是学生体验到位。学生能穷形尽相地表演是说明学生体验到位了,但到位的途径呢?回答应该是读书。反复阅读作品,揣摩语言,方能吃透人物的思想、情感,表演者做到了这一点毋庸置疑了,一看课上学生发言代表对于小说的稔熟就很清楚了,但除了这几个“急先锋”之外的那些“主力部队”呢?看看他们的作为吧,都在傻楞楞地看着别人傻笑或随着哄堂大笑一番,他们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呢?如果不是特别的安排,那几个“急先锋”学生能有如此从容的表述?教师能一板一眼地端坐在“公堂”之上?那么那些没有受到安排的学生的学习呢,他们谁来管!语文教学是演戏吗?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表演吗?学生的参与度也是我们衡量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以少数学生的体验来遮蔽大多数学生的没体验,以少数学生的折腾,让大多数学生跟着胡闹,这恐怕是走了偏! 第二拳:讨论
讨论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并不是课标倡导了,我们就不分场合,不顾效益的乱用。在我看来,这节课中的有些讨论是“伪讨论”,也就是讨论的不是“问题”或者说不是“真问题”。综观整个课堂,黄老师大致让学生讨论了三次:分为三个组汇报表演前一次,读16—18自然段后,谈对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感受时一次,最后关于“英雄观“的认识也算一次。说句实在话,这三次讨论如果说讨论的价值的话,我以为只有第三次才有点价值,其他两次是无效讨论。问题是矛盾是疑难,黄老师让学生讨论的前两个问题不是矛盾、也不是疑难。无疑而问,无难可疑,所谓讨论是肯定无效的,因为它讨论的结果不是发展学生的智慧,而是让学生弱智。
并非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什么问题才需要讨论呢?一、须涉及思想方法,通过讨论明确思考问题的方法;二、须关涉事物的性质,通过讨论集思广益,深化对事物的认识;三、须比较其他教学方式,讨论是最好的、最经济的办法。讨论就是交换意见,而之所以要交换意见就是为了互相启发,互相说服,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有些问题并不是一个认识问题、理解问题,不是一个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一个知道不知道的问题。不知道的问题要么查资料、要么观察、阅读、传授、体验、揣摩、接触等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唯独不需要讨论。不需要讨论而讨论就是无效讨论。
据李海林先生说,现在课堂的讨论概括起来“七不”“两假”“一无”。“七不”是:不给时间(不给时间思考)、不给材料(空想)、不给背景(没有任何依据)、不给方法(瞎猜)、不交锋(各说自己的话)、不辩驳(只要说出来的都对)、不分析(只有表态,不问为什么);“两个假”:假答案(问的是A答的是B)、假统一(不管是什么答案都会评为好);“一个无”:无结果(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和疑难)。这样的讨论是徒具形式的讨论,是应景之作,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不大,是典型的形式主义。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理论内涵。但我们有些老师把它做了极其简单的理解:以为只要是讨论就是自主学习,就是合作学习,就是探究学习,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讨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它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我们是否需要它,不需要,讨论了,就是无效的。
黄群芳老师,如果把这些无效的讨论拿掉,让学生去读书,是不是这课就更有“语文味”了?
第三拳:空谈
我所说的“空谈“是指不植根于文本或者是脱离文本、游离文本做另外的拓展。黄群芳老师在最末一个环节有“空谈”迹象,对于鲁达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应该是文本的应有之义,但我总觉得不足以拿出一个专题,一段较长的时间来讨论、论述,他是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和现在有差距,学生了解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去碰撞、挖掘就远了,这段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回扣文本,深化对文本语言的理解。 拓展可以,但并非所有的拓展都有意义,语文有自己独特的领域和内容,过程与方法。语文课的拓展本身没有错,语文教学应该拓展。但是,这种拓展应该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不是别的,正是语文本身。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迁延、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向语文的更深更精彩处拓展。
“课文是教学之本,课堂的活动都要聚焦课文。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拓展是思维活动的扩张,如增强思维强度,扩大思维广度等,是扎扎实实的拓展。如此,深读一句话可能比上网6小时更有拓展性”(陈军) 看课说课,不为别的,为了和广大同仁一起认识语文教学,也和执教老师共同提高认识、成长。不当之处,希望执教老师和广大语文界同行批评指正。
世界因公正而璀璨。正是因为有了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的人,我们生活因此更加和谐。
周末,我在家拿起书本,看了《水浒传》中的一小段故事,即《鲁提辖打镇关西》。故事中讲了:鲁达路见不平,在酒楼救助金氏父女的见义勇为,并三拳大死镇关西的故事。但为什么见义勇为的鲁达会被官兵追***?四处躲藏呢?是因为他横行霸道,打死良民?不是。还是因为他公报私仇?这都不是。是因为当时封建黑暗,百姓受苦,大官们同流合污。象鲁达这这种爱恨憎明的人极少。
当今社会,像这类似的事常见,但没有人敢于伸出缓助之手。我在电视上曾看到这样的一个新闻:一个老奶奶因不慎跌到在公路上,她无助地向从身旁走过的人请求他们扶起。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有的人看见了,还绕着道走远点。就这样,老奶奶一直躺在公路上,无人问津。后来,公路上一辆汽车飞驰而来,并不注意在公路上的老奶奶,无情的在老奶奶身上开过,随后的几辆汽车也随之跟从,竟没有一个人下车。最后,老奶奶就这样离开了,尸体在公路上血肉模糊。这事件,多么令人心寒啊!如果当时有人站出来,把老奶奶扶起,结局就不会如此了。人们为什么如此狠心?像鲁达的见义勇为的人哪去了?良心有任何在啊!
世界上,因为公正、公平而避免一桩桩悲惨事件。所以我们要学习鲁提辖为人伸张正义、乐于助人的精神,从这点出发,既帮助了别人,又快乐自己。
有这样的一个节目,叫《噗通,噗通的良心》里面讲述一些儿童走失或老人迷路,希望大家帮忙寻找。这个节目见证了大家的见义勇为,不求回报的精神。节目中,很多人的是幸运儿,但有部分人是同样的事,结果却不同。前者之所以幸运因为他们身边有见义勇为、伸张正义的人。这种人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天使、救星。
《路堤辖打镇关西》中的金氏父女,就是因为遇到了鲁达,重获新生,走向属于他们的生活。鲁达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用自己微小的一份力,就能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用自己的满腔正义,还无辜者一个清白。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做第二个鲁提辖,让人间处处充满真善美。
每当我读《水浒传》时,总会被鲁智深的义气、慷慨和智慧所吸引。就拿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来说吧。
一天,鲁智深(那时还是鲁提辖)约史进和李忠到酒楼喝酒。正喝得高兴,却听见隔壁有人在小声啼哭,他就叫酒保把哭的人叫来。原来,哭的女子姓金,她被郑屠强骗后抛弃,还让她还三千贯钱,那女子没钱,只好在酒馆卖唱。可这些天,酒馆里客人少,无法还钱,因此和父亲在房里哭。
鲁智深听了,立刻起身,说要***死郑屠,被劝住后,就给了那父女俩十五两银子,并嘱咐他们第二天动身回家。第二天天刚亮,鲁智深就大踏步地赶到父女俩住的小店,打跑了监视父女俩的店小二,害怕店小二中途阻拦或是给郑屠报信,他又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思量父女俩走远了,才回过头去找郑屠,结果竟然三拳将郑屠打死了。他想:如果死了,须吃官司。就说:“你这厮诈死,洒家慢慢与你理会。”然后收拾东西出南门而去。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智深不仅好打不平而且胆大心细。此外,他还特别直率,有什么事情,不埋在心底,这一点非常值得学习。因为,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导致事情越来越想不开,最后郁闷到自***或伤害他人的地步。当然,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已经不像《水浒传》中描写的社会那样黑暗了,遇到问题可以寻求帮助或是通过法律解决,决不能操刀***人。
《水浒传》把鲁智深等梁山好汉描写得栩栩如生,故事讲得有头有尾,合情合理,这不愧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拳打镇关西》说的是军官鲁达在镇关西的一家酒楼里遇见了一对卖唱的父女。父亲告诉鲁达,在镇关西里卖猪肉的郑屠户逼迫他把女儿嫁给他,在几个月后又把他女儿赶出家门,还要向他们家讨要三千贯钱。听完了父女俩儿的故事,鲁达已经是十分愤怒了。于是,他去郑屠户那里假装买肉,却又在故意刁难他。过了一会儿,郑屠户恍然大悟,拿了一把***猪尖刀与鲁达打了起来,愤怒的鲁达却三拳把郑屠户给打死了。此次,鲁达隐姓埋名,在山中做了一个和尚。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中感慨万千。我觉得鲁达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性格多变,是一个行侠仗义,却又十分冲动的人,以至于他好心办坏事,本想借此一个机会教育一下郑屠的,却又过于冲动,导致了自己成为了一个***人凶手。
虽然鲁达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就是因为自己太冲动了,才酿成大祸。所以,大家做任何事时,都要保持冷静,不能意气用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