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有四种: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四是自我教育。笔者认真思索了这四种教育的任务、目的、原则、途径等,发觉自我教育是孩子真正走向成功的教育形式。也就是说,家庭、学校、社会三种教育最终应该让孩子能进行自我教育,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回归社会,才能展现自己的价值。所以,伟大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孩子认识自我,利用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自我。
首先,引导孩子认识自我教育是一种平凡之教育,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教育。到过黄果树瀑布的人都会被其壮美之气势所吸引,但这么美的瀑布却来自于一条平凡的河,宽四五十米,不太深,水中的石头隐约可见,浅水处还有大一点儿的石头裸露出水面。这平静的河没有浪花,没有激流,恬静、安详、温柔、默默无语,使人根本无法将它与雄奇壮观的黄果树瀑布联系在一起。自我教育就如这平凡的河,它不会像学校教育那样井然有序;也不会像家庭教育那样被父母不断地要求;更不会像社会教育那样,提供丰富的大型场馆、资料。所以自我教育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每天行为,综合社会多方面信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以最终形成一个“最大、最美的瀑布”。
其次,自我教育还让孩子懂得坚持的价值。为了让孩子懂得其价值,我为孩子讲了这样的故事:有学生问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修学到他那般博大精深的学问。苏格拉底听了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一年以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人举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人人都渴望成功,人人都想得到成功的秘诀,然而成功并非唾手可得。我们常常忘记,即使是最简单最容易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成功的大门也绝不会轻易地开启。成功并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柏拉图的坚持就是自我教育的结果。
相传有一位阿拉伯老人,生前养有11匹马,去世前立下遗嘱:大儿子、二儿子、小儿子分别继承遗产的1/2、1/4、1/6。儿子们想来想去没法分;他们所得到的都不是整数,即分到分别为11/2、11/4、和11/6,总不能把一匹马割成几块来分吧?聪明的邻居牵来了自己的一匹马,对他们说:“你们看,现在有12匹马了,老大得12匹的1/2就是6匹,老二得12匹的1/4就是3匹,老三得12匹的1/6就是2匹。加起来一共是11匹,现在还剩一匹,我还是把它牵回家去。”就这样,邻居把难分的问题轻松的.解决了。
数学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分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还有很多数学方法也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当然也有更多还没有出现、解决的数学问题,它们是什么,就等着我们一起到数学的海洋去探讨发现了!
作文点评: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智慧故事,说说笑笑而已。写得不错。作为文学作品,很精彩。
“没有自由孩子不可能成功。”许多教育家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著名教育家巴立卡里雅在《爱的生活》中这样说:“只有自由,才能学到知识。”从这些精彩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自由的价值。看一看你的孩子,你邻居、亲戚朋友的孩子,他们自由吗?他们敢说、敢想、敢做大人认为出格的事吗?
从孩子刚刚出生(甚至还未出生),年轻父母就为孩子描绘了美好的明天,设计好了孩子发展的思路。但有几位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思考孩子如何对待这些问题?他们是不是真正喜欢?
怎样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呢?国内外自由理论研究发现,伟大的父母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就是让孩子真正游戏、玩起来──即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的游戏、玩,应该引导孩子一生中多多创造游戏、选择游戏,这一切真正决定着孩子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乃至对社会的'贡献。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在伟大的游戏中成长的。陈景润如果不去玩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游戏,怎么会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比尔?盖茨如果不以游戏心理对待计算机软件,怎么可能成为世界首富?吴文俊如果不把计算机数学当作新的游戏来看,怎么会有影响全世界的数学成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父母们真该从游戏的角度来思考成功者的成功之路,为孩子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游戏──成功”之路。
对孩子、家长来说,最重要的盘点就是期末考试的分数了。分数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学习的状态和结果,它的根本功能应是反馈和调控。但更多时候,分数成了评价和选拔的工具,这就让人们对待分数的心态异化了。
今天下午,同事们陆续把期末各科成绩发送给了家长们。家长们了解到孩子的分数后,反应惊人的一致——班上最高分是多少?班上平均分是多少?每个人都在急切地寻找一把标尺,把孩子安放到位,分数就是那把标尺。因为它简单明了易操作。
一份试题,更重的功能是帮着发现孩子哪里没有掌握好,哪里有了进步,去发现孩子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忙着用分数来排队,排完了队又能如何呢?班级排完了可以排学校,学校排完了可以排全区,全区排完了……这样比较下去永远充满挫败感。
况且,分数真的有这样神奇的功能,把孩子都准确定位吗?至少语文考试分数不能。
一般情况下,每个孩子随着年级的增高,语文知识会越来越丰富,语文能力会越来越强。但实际上,让四年级孩子去考三年级语文试卷,六年级孩子去考五年级语文试卷,想取得个优秀的成绩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能依据分数说三年级孩子就比四年级孩子语文能力强吗?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我看来,允许孩子可以忘记的知识,就不必成为考查的内容。考查应该着眼于运用。
况且,即使分数是把尺子,当你换把尺子去量的时候,会量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教这个班级时间比较长了,自认为对孩子的秉性,孩子的学习状态都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每次考试都能预测个大概。前段时间,换了一种测试的方式,一改日常考试“看拼音写词语”“填空”“阅读”的常态,均是客观题。结果相当令人意外。一个经常不能及格的孩子及格了,多个一直在“及格”“良好”间徘徊的孩子达到了“优秀”。当然,也有好几个“优秀”已成为习惯的孩子却滑落到了“良好”。真的是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群优秀的孩子。关键看你怎么量。
对小学生来说,多考了一两分,少考了一两分,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一年级怎么讲都听不明白的问题,后来也没有再讲,到了二年级自然就会了。像这样无师自通的问题,在小学里很普遍。为什么不能给孩子耐心地等待呢?很多时候,我们被迫在干“催熟”的事情。突然就想起了英国小学毕业的孩子不会背乘法口诀表,而我们一年级的孩子已经学着说英文了。能说我们的孩子比他们棒吗?好,是比他们棒。然后呢?
对分数,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淡定。不仅是结果,更是对过程的某个角度的反馈。
一直以来,语文科目就没让我自信过。因为每次在单元测验时就没考过好成绩,简直就是非常非常烂。但很神奇的是只要每一次期末考试,我最烂的这一门却能考得非常棒,不是99分,就是100分。
今天又要进行语文单元测试了。考试前,我拼命拿着语文书复习,多么期盼这次语文测验能考个好成绩,给自己一个惊喜。上课铃声一响,老师发下试卷,我刚写上姓名学号,开始作答。前面的题目还比较顺利,可是第四题按课文内容填空像只拦路虎挡住了我,我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出来。这课文我明明背得很熟了,该死的,怎么就想不起来了呢?
正当我揉着自己的头发,思索着答案时,一个纸团滚到了我的脚下。我打开纸团一看,上面写着答案:四----(1张了张嘴(2....我一下子吓呆了,谁?他怎么知道我这道题做不出来。我抬起头,瞄了一眼四周,还好还好,没人发现。我的心像火山爆发一样火烧火燎:抄答案吧,觉得不好,抄了答案就是个不诚实的孩子。不抄吧,这答案很诱人,它可能就是带给我惊喜的`2分。脑中一阵挣扎,但拗不过有个好分数的想法,我把答案抄下来了,此时,只感觉脸一阵阵发烫。
试卷发下来了,我竟然得了100分。可是这“100分”却没有给我惊喜,更多的却是不安与焦急。我不知如何去和老师说出事情的真相,如果说了,我就不是100分了,而且同学也会知道我作弊的事情。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走出了一步,当要走第二步时,我的头上的汗珠像下雨一样滴了下来,我快步走到老师身边一五一十地和盘托出。我愣愣地站着,等待着老师的批评。没想到老师居然不扣我的分数,反而给我加了20分,并对我说:“诚实是最宝贵的!”
望着试卷上的“100+20”,我的心踏实了许多,它教我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