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是老式的,墙壁由厚厚的泥砖筑成,屋顶是木制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我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盖的,有时候房顶直掉朽木渣,更不用说下雨了,满屋接水的脸盆桶,发出的“丁丁当当”声,有节奏得好像在演奏。屋子虽破可还是冬暖夏凉。夏天,只要打开墙上的窗户,一阵阵的过堂风真是舒服极了。到了冬天,小屋整日被太阳晒着。爸爸又帮我用报纸封上窗孔,依旧是暖烘烘的。而同样住在四合院别住户,不是夏天闷得难受,就是冬天阴冷得够呛。这可能也是值得我怀念这座小屋的原因之一吧!
我不知道爸爸当初把房子让给我的'理由是什么。可能是,让我刻苦学习或培养自立能力,可决没想到,哪里竟成了我的乐园。我让父亲把房子尽量简单一点儿,最后简单得只剩下一张写字台,一张床和一个存衣柜。屋子虽小,可这样一来,剩余的空间扩大了好几倍,当然,我们也就有了娱乐的地方。自从我一上学,这里简直成了“俱乐部”,只要不在,这里比街上还热闹。我们在这儿下棋,打扑克,有时候,把写字台往当中一横,架起网子,便打起了乒乓球。有的同学实在没的玩儿,便在床上摔跤了。每次等他们散后,屋子里便乱得一团糟,那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没想到,有一次,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并没有大发雷霆,却和蔼的来和我们玩,那次可能是玩得最痛快的,以后父亲便没有时间来陪我们了。还有几次,我们学校要举行书画比赛,这里便成了训练场地:画得好的便贴在墙上,供我们一同欣赏。
在这里,我享受了无穷的乐趣。和同学们在玩耍的时候简直分不出谁是屋子的主人,这里是我们共同的乐园。许多同学羡慕我有一个这样的小天地。的确,我也因为有这样一小屋而自豪,快乐。
没几年,我们便搬出了那里,并且离得很远(小屋在城里,我们在城外),因此很少再去那里。现在听说那里已拆除了,盖起了楼房。可我到现在还一直怀念着那间小屋,在我的脑海里总闪现着那间小屋:一间小屋,木质屋顶,冬暖夏凉,房里简单地摆着一个写字台,一张床和一个存衣柜。
表示议论思维的说法,先秦多用单个汉字,议、论、辩、述、说,偶尔也用两个汉字的,议论、论述、论说、讨论、辩论、论辩。近代引进西方逻辑之后,才有论点、论据、论证等等系统性的表述。
现代汉语关于议论思维的说法,已经受到形式逻辑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当西方学界反对理性主义,试图摆脱形式逻辑的羁绊而提出非形式逻辑的时候,现代汉语反而显得无所适从了,虽然众人的日常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并不严谨。
幸好人类的论证思想是相通的,示—告—断,这个论述思维程序也是可以有相应表述的:
观念—问题—观点(道理)
观念—论域—论点—论证(讲道理)
一个人静思默想,根据自己的观念,针对问题产生看法,形成观点,这就构成一种道理。在没有吭声之前,道理就静默在脑子里,旁人不知道。王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尚未写出来,还隐藏在内心的时候,就好比美玉隐藏在石头里,珍珠蕴藏在鱼腹中一样,不为人所知。
要是这个人说,我发表一下我的观点,那就进入讲道理的状态。实际的问题情境于是转化为讨论的场域,称为论域,同样由观念引领,就论域里的问题产生看法,因为要表达出来加以讨论,所以这种看法就由观点变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这就是讲道理所蕴含的内在机制。
道理和讲道理是两种不同的状态,内在思维特征相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讲道理需要把内在思维用论述话语表达出来。
由观念出发,对具体问题形成看法,然后加以论述,一切都有序展开,王充有一个生动的说法:及出荴露(敷陈表露),犹玉剖珠出乎!烂若天文之照,顺若地理之晓,嫌疑隐微,尽可名处。且名白,事自定也(《自纪》)。等到文章一经出于胸中展露在外,就如同美玉从石头里剖出珍珠从鱼腹中取出一样了!它的光辉像天上的日月星辰一般灿烂,条理像地上的山脉河流一样清楚,凡是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全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况且事物的名目一旦表示清楚了,所论述的事情也就确定无疑了。
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其最终学历,以后读专著写论文,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自我摸索。而高中议论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恰恰是对观念的塑形作用缺少足够的认识。
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用一个明确的判断句说出自己的观点,再从观点追索其背后的观念,此时的观念总是以评判标准的姿态出现的,相对比较容易把握。组织辩论是比较好的具体方式,双方针锋相对的观点,更易凸显深藏的观念。
从观念出发,论证的程序变得清晰可见,接下来《理》要对论证的展开机制进行讨论。
假如我的世界里有一个百变王卡卡,它就会跑到农夫克里宾·杰克托的农场里,扮成小马,偷吃小麦、萝卜和丝瓜。
它扮的小马可真像,长长的腿,黑黑的鬃毛,还有灵敏的嗅觉,早已闻到了羊圈里麦子的香味。卡卡吃掉了所有的麦子,它在农场的.田地中散步时发现了一棵矮矮的丝瓜藤,吃完了上面的所有丝瓜。还在杰克托的储藏室中发现了一些白萝卜和胡萝卜,吃光了所有萝卜。
它去图书馆管理员莱克斯·书页太太的家里,偷偷看了小同学的图书借用册,擦掉了一些借书的人的名字。书页太太过了一会儿来看看图书借用册,发现,咦,这次借书的人怎么这么少,爱看书的那些小朋友现在都不来借书看了吗?书页太太满脑子疑问。他还跑到小男孩萨姆的书本里,课本第25页,当萨姆预习课文的时候,打开书本一看,啊,这里怎么有个小人在书本里动。赶紧去叫他的爸爸特里芬先生来,卡卡赶快扮成一个在书本里图片上野餐的孩子。特里芬一看,没什么问题啊?萨姆看了看他的书本,更是惊讶不已,那个小人呢?特里芬说,也许是你刚才睡着了,梦到书里有个会动的孩子。
卡卡还跑到乔根博士的实验室里,扮成一股烟雾,在水的上方飘来飘去。当了一回一瓶快要煮沸的水,博士发现水开了,赶忙去拿水,刚拿起水瓶,水就爆炸了?把乔根博士那不长不短的白胡子全炸黑了。第二瓶水也冒烟了,博士受了教训,不再去拿那瓶水了。过了一两个小时,博士去拿那瓶水,手刚一碰水,啊呀,手被烫着了!还好没烫伤!
在博士家的院子里的一棵大树后面,有一个人在笑,他就是卡卡。
与呆呆和Sheila一起看了《Skylight》,中文翻译为《天窗》。大赞。
很喜欢这种人物少、语言精炼、内容深刻的话剧,尤其是跟当前国内盛行的话剧相比。近几年很少看话剧了,记得前几年看过的话剧,大多喜欢“耍”幽默,包袱一个接着一个,应接不暇,满场轰笑。但是,笑过之后所剩不多。
Skylight总共只有三个人物出场,一对父子和一个女孩,女孩曾与这个父亲有婚外情,被对方的妻子发现后消失。这一晚,妻子死后一年,父子俩先后来找这个女孩,通过对话,把整个故事交代给观众。两代人,几段情,顺便再调侃下英国的政治家和官员,一下子就把个人的小故事放到了时代的.大背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视角,看到的都是自己这个角度看到的、那个天窗里的天空,哪怕是同一个天窗、同一片天空。喜欢英国人的语言,处处透着机灵和冷幽默,用词和情绪都很节制,少了煽情和滥情后反而更加感人。
看戏前,跟着Sheila穿街过巷,去吃呆呆最爱的生煎。然后再步行到大剧院,似意犹未尽又走到人民公园的星巴克,透过满玻璃的绿意和星星点点挥洒下来的阳光,品了一杯冰咖啡。然后,再走回大剧院,创下了42度高温下漫步的记录。虽然阳光照在肩上、胳膊上有点灼人,虽然穿着凉鞋的赤足一路上感受着蒸腾的热气和灼灼的反光,但我真的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热、那么不堪忍受。兴许是事先做了太过充足的心理准备,反而发现实际情况较想象有一个很大的落差,于是就能够忍受了。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经历,晚上在朋友圈发了两张晴空下的人民广场,没想到反应激烈,有人说“服了你”,也有人断言是“烤验”。我想这应该要算真爱了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