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努力,就像一个赛跑比赛,总会有障碍物来阻挡我们跑向终点,我们一定要跨过障碍,冲向终点。
第一个障碍物就是“懒惰跨栏”。听名字就知道了,只要你一懒惰,就跨不过去这个跨栏,最后被挡在跨栏后,被送到起点。如果你还不起来好好跨栏,最后就会丧失跨栏能力,成绩永远不会和你一起到终点,最后呢?0分呗!看到这,你应该知道了这所谓的“跨栏能力”是什么了吧?其实啊,就是长期以来老师教的知识呀!你懒惰,不就记不下了吗?唉!
第二个障碍物呢,就是“语言迷宫”。当你不知道该向哪里走、向哪个方向努力时,你就会陷入迷宫深处,而老师就在那等你,你一迷路,老师就该把你长期错误的努力“送”回起点了;其实,每一个叉路口都有一个同样不知道往哪里努力的同学,他们会指引你错误的脚步,让你的努力白费。这怪谁呢?还不是自己平时不好好听,只能靠别人错误的指引,最后一起被老师训啊!
第三个障碍物……有点残忍哦!它就是“飞天横木”!什么?认为没什么好怕的?那你就大错特错啦!如果你在它的歇息地逗留、不努力冲刺,而是在原地休息,那你完了!它可是打人不眨眼的,一转眼你就已经在起点挨训了,它宁愿让你重新努力,也不让你在原地逗留。学习当然是越学越好啦,怎么能偷懒不走了呢?“飞天横木”其实啊,是在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呢!
哎哎哎,别放松呀,第四个来啦!“弹射飞块”!你可要时时刻刻注意脚下的每一步,一不小心“弹射飞块”就会从你脚下弹起,你就又回到零分了,唉!当然,它也有应对措施,只要多做题,细心做,它就难不倒你啦!记住,细心细心细心,重要的事说三遍,别马虎啊!
哎呀呀,哎呀呀,说到第五个,太恐怖了啊,完全结合了前面的`障碍!它它……它……它就……就是让人闻风丧胆的“游戏迷雾弹”!哎呀呀,说起这个呀……有不少小学生在这里停下了呢!它就是手机游戏。哎呀呀,它呀,只要你被它的烟雾迷惑,那就会立刻懒惰起来,“懒惰跨栏”趁虚而入,将你赶回去;不过有些孩子跨过了“懒惰跨栏”,但没用的!只要你被迷惑,就会立马忘记老师说了什么,瞬间被困在“语言迷宫”里;这下,怕了吧?不知如何走,就会因此停在原地不走了,那时候,要么被“弹射飞块”带走,要么“飞天横木”就会来凑热闹了,转眼间你已经处于烟雾和起点的中间了。哎呀呀,哎呀呀,这六个“哎呀呀”不就是被“游戏烟雾弹”炸出来的吗?我们小学生啊,当然要好好学习,怎么能玩手机呢?
唉!学生们,我最后只想再说一句:加油吧!躲开障碍,跨到终点!加油!
战场氛围刻画的不错,泥泞肮脏的战壕、士兵疲惫恐惧的面容、极差的伙食供应等可谓面面俱到;战争的残酷也揭露深刻,男主本是个天真、激情四射的学生,冲着心目中的英雄校友而主动上前线,结果命丧黄泉,反战主题鲜明;另外,上校不顾及士兵性命,为早些获取情报向上司邀功,而残酷命令士兵在天亮时冒死突袭,其本人心中念念不忘的则是新补给的鲜鱼肉,而本应该亲身面对突袭的士兵讲话鼓励士气时,却愧疚的灰溜溜的逃避跑掉,讽刺意味浓厚……大致剧情如下,属严重剧透:
1918年,一战进入第四年,法国北部战事进入僵局,英军中谣传称德军将展开新的进攻以打破僵局;为此,英军各连士兵每月必须在前线待六天,每人知道进攻来临时,谁会在前线……法国北部圣昆廷,3月,战斗英雄上尉斯坦诺普带领整连官兵重新上前线换防……英军军事补给处亚眠,英军将军的侄子新兵少尉吉米·罗利要求到前线找老校友斯坦诺普……斯坦诺普带领C连官兵来到阵地,发现这里是个烂摊子,战壕不仅臭得像粪坑,枪榴弹还潮湿得不能用,少得可怜的手榴弹也锈迹斑斑……吉米·罗利的到来令斯坦诺普很惊讶、也很不乐意,因为他不愿他的女友、吉米的姐姐知道他现在的落魄窘态……斯坦诺普收到上校营长的消息,德军逃兵称德军将在3月21日即后天发动进攻,而营长告诉斯坦诺普,支援可能没有,而他必须带领属下坚守阵地…………更坏的消息是,营长令C连的副指挥奥斯本与新任军官吉米带领十名士兵夜间突袭德军阵地,抓捕一德军俘虏。斯坦诺普坚持让一中士随奥斯本前去,但遭营长否决……回到阵地,希伯特少尉因恐惧要装病临阵脱逃,这让斯坦诺普欲以希伯特替换吉米的希望落空……总部为早些得到情报,残酷命令C连突袭队不等天黑就发动突袭……突袭完成,只有吉米带着四名士兵与德军俘虏幸存回来……3月21日,德军展开了后来被称为“春季攻势”的进攻,C连阵地遭到猛烈炮击,吉米当天被炸身亡……3月22日,C连阵地失陷,全连阵亡……一个月后,英军才将阵地夺回,而德军的攻势持续了三个月……
这是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一个不被人留意的地方发生的故事。虽然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其中不乏动人、精彩、欢愉之处。想想,我们在不经意的时候,奔波在这个人头攒动的大学校园里,我们得到了什么,两个字——空虚。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忙,不知道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只不过好不吝啬的把自己的时间交给了很多无意义的事务。
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停下来,静静想一想我们需要什么。向《当下的力量》里面说的,保持一种了“临在”的状态,作为一位旁观者看看自己的思想流,看看里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在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我们需要一双慧眼,披沙拣金以内心深处的声音为指引来执着的追求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高中时候,修为颇深的语文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没有信仰的社会是一个疯狂的社会。多门的贴切。21世纪虽然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大打折扣,可以说这也是付出的一种代价吧。返回来问一下,人到底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是肉体重要。还是灵魂重要。以本人的观点看,人最重要的就是灵魂的纯洁,说的俗点就是一个字“爽”,一切的物质就是为了这个东西而做铺垫,一切行为都是实现它的过程,不是吗?一颗高贵的心灵远远比金山银山更重要。
请适时的停下追求功名利禄的心,让那颗疲惫的心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吧。它不需要被那样的束缚,它更需要的是用一种纯洁的执着来驱动它,并且可以在途中吸收更充足的养分。
这部影片中有很多因维克多笨拙的表现而引发笑料的镜头,但与其说这是一部喜剧片不如说这是一部立志的教育片。在电视上看到祖国饱受战争的蹂躏,维克多忧愁悲哀,我看到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在官员弗兰克的`阻挠下,维克多在机场自力更生,我看到一股坚强不跨的生命力;维克多坚守完成父亲遗愿的信念,没有被弗兰克的势力吓倒,我看到一种敢于为履行承诺而牺牲一切的精神。
维克多执著地完成父亲的遗愿,履行自己的承诺是贯穿影片的线索,是影片的一大亮点,也是打动我们所在。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国家遭难,身份不被认可已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在被遣返的状况下可能会抛弃初衷,以后再找机会收拾残局。但维克多始终将自己的承诺当作一盏新灯,它发出的光亮是维克多毅力不倒的动力来源,尽管外部环境艰苦,茫茫人海中没有熟识的人能够帮自己的忙,维克多心中的承诺促使他靠双手谋生计,并赢得了一份感情。维克多心中的承诺是他期望的燃料,维系着他内心的执著。影片结尾处维克多抱着装了亲笔签名的罐头并奉上深情一吻的镜头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吻出自对自己履行完承诺的喜悦与自豪,出自对已逝父亲的怀念,出自对自己许下承诺的爱。
放眼当下社会,欺骗与谎言似乎一向侵噬着人们的生活久久不肯退去,浮躁的氛围似乎早已容不下一颗坚守的心,我们往往被眼前的诱惑与便利迷离了双眼,忘却了最初的方向,丢弃了自己的信仰,将自己当初信誓旦旦许下的承诺随手一掷,任其沉入深不可勘的海底。或许我们贞德就应波开内心的樊篱,从维克多那深情而自豪的一吻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查任何资料。结果在看得过程中,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由一个很年轻的导演拍出来的处女作。因为它急于讲太多东西,导致重点含糊不清,中途节奏拖沓,而且整体立意也没多少新意。工作日晚上去看,就会后悔自己怎么没有回家睡觉。
但实际上,它的导演索尔·迪勃已导演了7部作品,其中包括2008年云集了拉尔夫·费因斯,夏洛特·兰普林等一众好演员的《公爵夫人》,这部电影在豆瓣上有近4万人看过,评分只有6.8。这一次的《旅程终点》悲剧又重演了,这部集结了阿萨·巴特菲尔德和山姆·克拉弗林这样的新生力量,和保罗·贝坦尼,托比·琼斯这样的演技派的电影,却在剧作上拖了后腿。
影片如《敦刻尔克》一样将背景设置在了二战的另一个著名的时刻——德军的春季攻势。德军花了三个月时间攻下了英军的战壕,期间死亡人数达到了数万,而之后英军反攻夺回战线,整个过程死亡人数超过了一百万。群体的死亡,这是典型的战争片语境,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一开场就让断臂残肢充斥镜头,诺兰的《敦刻尔克》靠着镜头语言的冲击力让观众坐立不安。战争片就是要靠死亡把观众拉到当时的那个特殊而极端的时期,接下来才好探讨一些更深入的东西,当然,那得是更有追求一些的战争片才行。比如人性(《烈日灼人2》),比如体制的荒谬(《第二十二条军规》)。
《旅程终点》走的没那么远。这是一部典型的,双线并行的战争片。浮在明面上的情节线,是一个男孩冲着他心目中的英雄上了战场,结果丧失了纯真,也送了命的故事。而隐而不发,却人人都能看出的主题线,是战争残酷,把所有斯文,天真,浪荡,一并撕碎。这两条线之间,还掺杂了一些零碎的想法,如视下层军士的生命为草芥的司令员,谈及让十余人送命的作战计划的同时,心心念念的是当晚新鲜的鱼肉。
这部电影最吸引人的在于它的设定——出身富贵的温柔少年如何被战争,丧失了纯真。阿萨·巴特菲尔德饰演的少年中尉和山姆·克拉弗林饰演的大三岁的年轻军官本该互为镜象,体现都是这同一个东西。但电影中鲜少出现两人之间的联系。比较出彩的一幕发生在满心憧憬的少年中尉突然抬头看到了他崇拜的兄长式人物突然出现,却判若两人,疲惫不堪时,眼神惊慌;而军官的眼神中还有更多更复杂的内容——他必须打起精神来应付危机四伏的现在,可却又忍不住要跌入甜蜜的回忆之中。
如果情节能够扣紧这条线发展,也许会成为一部非常特别的战争片。然而导演不知出于何种考虑,让军官在少年中尉来了之后就开始回避他,两人的关系更像是陌生人而非旧识。
唯一能够暗示两人联系的动人画面就是少年中尉第一次执行任务回来,坐在一边烤火,旁边坐着的士兵们叫他过来跟他们一起吃沾汤的面包,近景镜头拍着火光下这帮年轻人脏兮兮的脸。镜头缓缓拉远,我们看到那原本清秀斯文,说话从不高声的男生翘起一条腿,接过别人递来的香烟,抽了一大口……就能恍惚间自己脑补出那个曾热衷于林间漫步的.年轻男人是如何在战场上蜕变成一个酗酒,胡子拉碴的陌生人的。
然而导演却将更多笔墨付诸于保罗·贝坦尼饰演的中年军官“叔叔”身上。这位在修罗场依然注重仪表和礼貌,围着一条蓝围巾,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中年男人变成了两个年轻人的救赎者,一个父亲的形象。他接纳了懵懂的少年,给压力山大的军官盖好被子。这个形象在保罗·贝坦尼的演绎下非常,非常有魅力,但他猝不及防的死亡让电影的后半小时更成了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仿佛导演也像两个年轻人一样丢了主心骨。
虽然中途节奏拖沓,也把一个好题材拍得颇为平庸,但《旅程终点》依然不失为一部用心之作。至少这部电影确实用上了英国人所具备的独特品质:毒舌的幽默,和冷静疏离外表下的丰富情感,拍出了一部颇有英国特色的战争片。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