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交关系网络状态下的点赞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主要是为一群拥有相同兴趣与活动的人创建在线社区,通过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为用户提供各种联系、交流的交互通路。这里我们主要涉及两类关系网络,即以QQ空间、微信朋友圈为主体的强关系网络,以及以早期的百度贴吧、豆瓣为主体的弱关系网络。
具体分析点赞在强/弱关系社区中的价值观原则是:在强关系社区里,点赞更多是在“用户有互动需求但表达需求不强(表现为没什么话说,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的情况下使用,其作用是“互动交流”而不是“信息认同”(这里要区别于“有互动需求且表达需求也强烈”的评论功能,本文主要讨论“点赞功能”);但是在弱关系社区中,我们更在意的是信息,是因为某个兴趣或者某个爱好点赞方才会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对人感兴趣才会对其信息感兴趣。例如,不熟悉的两个人,由于信息方有意义才互相关注,在此基础上,只有存在表达需求时才会有互动需求,如果点赞作为互动交流机制出现的话必然是失败的。
(二)点赞重建人际关系
曾经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关系社会的特征十分突出,那时人们的交往主要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即实体空间)实现的\',而现代互联网的出现,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具有巨大影响,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即虚拟社交网络)。互联网正在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并逐步造成了“个体主义”盛行的局面(作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西式的、“失范”的结构,极大地扩展了个体的交往范围和交往空间,而互动也具有平等和自由的特征)。中国社会自古源于家族、宗族社会,属于“整体本位社会”(以费孝通研究的“差序格局”为例),而互惠的信念是传统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信任状态,而这种信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机制之一。互惠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的内涵往往要更加丰富,其中不仅仅是利益的交换,还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研究中,互惠不仅作为一种义务,其交换双方关系并不完全对等,而且与社会关系网络是动态互动的。
(三)点赞构成现代寒暄社交
寒暄社交就是以寒暄语为基础,在不同的媒介中表现出有各自特点的现象,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交形式化(缺少实质性交流)、社交肤浅化(炫耀心理与攀比)、社交广而不深(社交媒体上的寒暄文化,看起来是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实际上却在逐渐毁灭人性的温情,造成社交广而不深的尴尬局面)等。寒暄社交作为一种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文化,在特定群体研究中不可或缺,即使在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其有了新的发展和特征,还是不能丢失它的本性,即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更好地完成互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寒暄社交,我们以伴随点赞现象新兴的点赞之交群体(既包含强关系社区也包含弱关系社区)为例,认定点赞对于弱人脉的维系效益。
(四)c赞成为新形式道德绑架
道德绑架由“道德”和“绑架”两个词构成,两者相互修饰和限制。一般来讲,道德是社会情境下对秩序的认可,与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有所重叠,框定可为不可为。“道德”来修饰绑架,表示绑架带有道德特性,含有善恶评价和软约束的特点;“绑架”来修饰道德,表示道德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综上,道德绑架即普通民众利用大众的道德观通过舆论、评论等形式胁迫个人或众人履行一定行为或终止与道德相冲突的行为,实质是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结果一般是做了的也少有自豪感,不做的则会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忐忑不安,比如半强迫性的捐款、本不该进行的道歉、sumaritan等。
但一般意义上将社会人或法律作为道德绑架主体的研究并不归为本文,道德绑架发生的可能性在强调群体和统一价值观的社会中,人们对道德力量的恐惧有时候甚于对法的力量的恐惧,因而西方现代文化理念(变迁的个体主义价值观)与传统的道德社会是格格不入的,进而遭遇并难以承受许多道德的绑架,这也不是说道德社会就一无是处,一旦适应便会依赖它。强弱关系实际都存在,而点赞与否又是否只是一种个人的意愿,而其意愿背后的均衡因素又是值得我们思索的。在这种层面上,会呈现更深层次上的“点赞狂魔”以及“求赞”行为。
我的老师,她没有光鲜亮丽的外表,但是朴素大方,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让我们敬佩.
李老师教课方式与其他老师迥然不同。她常常利用课上大部分时间给我们讲一些小故事,或联系实际动手实践,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连我们班学习不好的同学也渐渐对英语学习有了兴趣,课上经常积极发言,因此我们班的英语成绩如芝麻开花般节节高。随着上课铃声短暂而又急促的响声,李老师走进了教室。刚跨上两步,便站住了,有力地说了声:“上课!”但是同学们还是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李老师便说:“你们可不要让我抓住典型,都安静点!”但是,有两个人还是窃窃私语,不幸被李老师抓个正着。李老师叫他们站起来,说道:“我现在就***鸡给猴看,让你们再猖狂!”说完,教室里哄堂大笑,有一些女同学捂着嘴偷笑。这使李老师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就大声说道:“你们再闹,我就来收拾你们!”此时,大家都不吵闹了,喧闹的气氛就这样平息了,教室里格外安静。被李老师叫起来的两个同学也羞愧的低下了头,李老师看见我们都安静了,便昂着头说:“你们就是唯恐天下不乱,就怕没笑话看!”过了一会,李老师又开始认真的以她独特的方式开始讲课。在我的印象中,李老师每次上课都能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我才明白,这是李老师在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得我们更好地接受知识。
李老师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每次我们交上去的作业,她都认真批改。同学们遇到不会的题李老师直到给我们讲明白才放心。有一次,我们因为贪玩,作业写的很烂而且有许多题目不会,唐老师就把作业里的所有题目给我们讲了一遍,直到我们全部明白为止。
一提起英雄,人们就会联想到那些战斗中为革命奋斗的军人,或是在某个科学领域有所贡献,或是大义凛然、见义勇为的人。而我今天所说的英雄却是一群在普通不过的人,他们就是清洁工。
他们虽然看起来是简单、朴素、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的。但是他们确实了不起,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实。
清洁工是那么渺小,却是那么高尚。他们是绿色家园、美好家园的守护者。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那不起眼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夏天,当我们还在家中享受着清凉时,他们却在酷暑下坚守岗位,他们好象从来不怕太阳的热烈、垃圾刺鼻的臭味。脸上豆大的汗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么晶莹透明。
冬天,当我们还在家中享受着温暖时,他们却在严寒下用冻僵的双手,捡拾着每一片被风吹落的叶,打扫着每一条街道,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们踏过的足迹。
他们的身是勤劳的;心是善良的:我记得有一回冬天早上,天上下着鹅毛般的大雪,在上学的上,我突然摔到了,就是旁边的一位清洁工老大爷把我扶了起来。经过这一次,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我都多看那位老大爷一眼,给他送去敬意的目光。
他们付出了这么多,但是,清洁工是人们常常忽略的角色。有时我们会把纸屑及各种垃圾扔到地上,或是扔到他们的眼前。虽然这样,但是一直在付出的清洁工们却不在乎,任劳任怨,每天依然不辞辛劳得保卫我们的城市,力求使我们的城市干净整洁。他们以自己的脏换来城市的洁,所以我们的做法显然是不对的。
城市是我们大家的,只有我们大家拉起手来同清洁工一起,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在这里,我还要向全天下的清洁工致敬:“你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是创建美好家园的使者,也是我心中的英雄,你们辛苦了!”
道路之所以如此干净,天空之所以如此蔚蓝,地球之所以如此美丽,那都与环卫工人付出了他们辛勤的汗水与力量,牺牲了自己奉献给了社会。环卫工人们让我们的世界多了一些“洁白”,少了一些“五彩缤纷”。
环卫工人之所以值得人们赞颂,那是因为他们让世界更加美丽。在夏天,他们在狠心的太阳下面,用他们那粗糙且充满皱纹的手,握着扫把,身上汗流浃背的扫着人们随意丢弃在道路上面的垃圾。太阳将他们的皮肤晒得乌黑。我们可曾想到就因为我们的随手一丢就给他人造成了多么大的麻烦。在冬天,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袄用他们那已经冻得发抖的手扫着地面上的垃圾。他们的工资并不多,但是他们干着比别人更苦,更累,并且人人都嫌弃的工作。但他们却坚持了下来,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可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人不仅不爱护环境而且因为觉得他们没能力而看不起他们。有一个新闻是这样报道的:一个大妈在一个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因为那个健身器材下有一片枯树叶,所以有一个环卫工人要去将它扫进垃圾桶中,可是当她准备将那片枯树叶扫出来时,那个大妈却大发雷霆对着环卫工人大骂一通,并且不让她扫那片掉在地上的枯树叶,说是打扰了她锻炼。而环卫工人却坚持要将那片枯树叶扫出来,那个大妈就抢过了环卫工人的扫把,对着环卫工人一阵暴打,而环卫工人只是防守并没有反击。到最后还是周围的`群众把那个大妈拉开了,可是环卫工人的手背上的骨头却折了,不仅如此,那个大妈还拨打了报警电话污蔑环卫工人打了她。当这个新闻出来时,我看见许多网友在评论区中对那个大妈的行为进行了抨击。同时我也为那个大妈的行为感到愤怒。
这则新闻反映出了当今中国的国民素质偏低。有些人不爱护环境,发子孙财断子孙路的行为。当然也有像环卫工人一样爱护环境为环保做出了贡献的人,他们身上的优秀品德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环卫工人是“地球卫士”,而不是某些道德修养不高的人眼中只是捡垃圾的。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目的,但不置可否的是他们的确为美化社会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值得让人为他们点赞的。他们值得我们的尊重。而那些破坏环境,不爱护环境的人是没有资格看不起他们的。
十一小长假结束了,同学们都晒出了不同风格的假期收获。除了沿途的风景,我看到的更多是相聚的喜悦和离别的不舍。我亦如是。
一个月以前便开始计划的青岛之旅意外夭折,说没有一点遗憾是假的,但随之而来的毫无准备的旅途充满了惊喜又让我满是欢喜。
1号晚上带着兴奋和期待踏上起济南的火车,本以为熬夜候车的疲惫会让我立刻进入梦乡,不曾想,面对一整车精神振奋的的旅客,我的疲惫也一扫而光。他们都如我一般,简单的一个背包,一张充满期待的脸。
次日一早便抵达泉城济南,同学小泽去火车站接我。时隔一年,大家都似乎成熟了不少,但心境好像都不曾改变,几经沧海不悔,预留在心底的思念也只化作见面时的微微一笑。没有多余的寒暄,他带我吃过早餐后我们便开始向旅游景点出发。济南是一座古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孔孟之道深入人心。它是繁华的,又是沧桑的;是热闹的,又是寂静的。它是古朴与现代的结合体,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旧保留着温厚与淳朴。
第一站是大明湖,我一直好奇琼瑶奶奶笔下乾隆皇帝眼里大明湖畔的夏雨荷究竟是何种美人,足以让后宫三千佳丽的乾隆皇为她驻足?是大明湖衬托了她,还是她加深了大明湖的美?进门便看见“铁公祠”上的写到:“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只可惜荷花的`季节已过,但柳树的风姿还在,对着大明湖面迎风招展,像极了一个呼唤爱侣的有情郎。
因为是假期的关系,游玩的人众多,大家都在迫不及待的记录美的瞬间。一张张的笑脸定格在相机和手机中,我本是个不愿多拍照的人,却也在这个地方拍了许多照片。我们围绕湖边走了许久,清爽的风拂过,一点点将热气吹散。走着走着,一个甜美的声音叫住了我:“你好,能帮我们拍张照吗?”回头一看,是一个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子,长得及其甜美,就如她的声音一般。我回道:“当然可以!”原来她们是一宿舍出来旅游,大家都那么兴致昂扬,充满活力。“咔嚓”一声,她们的笑脸和友谊定格在相机里。
约莫两个小时后,我们离开了大明湖,来到了趵突泉,。中学时候因为老舍先生一篇便对趵突泉结下了情缘,感觉济南若没了趵突泉便失去了一般的美。但是似乎没有想象中的惊喜,趵突泉的辉煌不似当年老舍笔下的那般了,岁月的沧桑也在它的身上留下印记。但好在周围的景点都还不减当年,望鹤桥、娥英祠、万竹园……
游过趵突泉便已是日暮时分,小泽说带我去芙蓉街,那是济南著名的小吃街。果然名不虚传,因为太著名了,国庆小长假期间才会形成如此高峰,水泄不通。各个小摊前面都挤满了人,感觉买的东西还没有到手就已经被挤到了另一边了,真是一场可怕的猎食大战啊。草草吃完饭,便打算开始我们的下一个行程。
济南行的收获——认识了这座城,也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人。
因为青岛行的意外取消,我有些不开心的打道回府,当晚便买了连夜天津的票。
去北京自然是及快的,只是到达北京后有些曲折,原想着国庆北京旅游高峰,地铁肯定挤爆,为了早点见到这位老友,我选择打车,不料被黑心司机骗了一百多块钱。但是这点不愉快还是再见到朋友的瞬间消失,我们相互打趣,都说大学是个整容院,为什么我们都还是以前的模样?一时间笑声不断。朋友是晚上八点火车,短短几个小时的相处,一顿饭的时间,我们又匆匆离去。送走这位老友,我和另一位同学结伴去寻一个为了前女友而来的“痴心男”,说起这位“痴心男”我还是极佩服的,喜欢那女孩好几年,告白之后仅在一起半个月便分了,给他打电话时他似乎不愿意见我们,但想着我们曾经是挺要好的朋友,我还是决心去见见他。见到他之后,没有安慰,没有沉默,有的还是一如既往的打趣,他似乎也慢慢的放开了。他告诉我们说:“我只是想跟她吃顿饭,讲清楚,以后大家还是好朋友!”这一刻,我真的特别欣赏他,也真心希望他能走出忧伤,找到自我。
短短的见面后,天色不早了,大家都各自找落脚的地方,临别时我对他说:“真的,有些事只有靠自己走出来才能真正有感触!”
第二天下午回到天津,才发现自己好累,没有洗澡,没有吃饭,躺到床上便没有了知觉。一直到次日早晨八点,打开手机,惊吓不已。QQ消息显示:“我十一点四十到天津南站!”这是我最佩服的人,没有之一!小静——她是一个随性的行动派,从青岛——武汉——济南——天津,短短的一个十一小长假,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她真的说到做到,我不去找她,她便来找我。有些惊讶,更大的是惊喜!因为这是她第二次来天津了,该玩的地方都玩过,实在不知该带她去哪玩?但还是很开心,睡意全无。起床收拾好之后准备出门去接她,看看时间,突然觉得自己好傻,离十一点还有两个小时,而到南站只要十分钟,暗暗的笑自己。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漫长,感觉两个小时像是两个世纪!终于在出站口看到她了,那一刻,兴奋的大叫起来,如果不是周围的人声太过沸腾,我想我会成为人们的目光所在。
第二次来天津,游玩的地点有了很大变化,从风景区变成了商场和电影院,我嘲笑她,来天津是为了来看电影、逛商场的吗?她笑笑说:“当然是为了见人啊,风景全国各地都差不多!”
两天后,我送她踏上了回青岛的列车,在转身的瞬间,眼泪在眼眶打转。
回顾一整个假期,我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收获,但是我见到了很多想见的人。就像我那个朋友小静一样,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到某个城,只为了见某人。
她,笑如夏花般灿烂,安如秋叶般静美.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那这算不算师生眼里出貂蝉?一直以来,老师严肃死板的形象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从小到大遇见的‘老古董’也不少。真至她,出现在我生命中,这一切我所认为的‘中国式老师’形象被推翻。
时光总是匆匆,不分美好和忧伤,最终都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但这一幕,却自始自终印在我记忆深处。几平米的办公室里,你坐在我旁边,一小一大的身影相依偎。我盯着那道题,心里不禁烦闷,诅目许久。忽然,你莞尔一笑,有些打趣道:“小丫头,这样就不耐烦了啊。你学数学要有耐心。你看,我做这道题的时候也是这个思维,不过如果你把它倒过来试试看。’果然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按照她的提示我很快摸索到这道题的真谛,从而成功的破解了它。如今还贪恋和他一起做数学题的氛围,她的呢喃细语,她的纤细慰问,不禁令我一阵留恋。在她身上,你看不到常年数学的那种骨子里透出的自傲,仍记得她似是感概到:“我小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被老师比较,所以现在我当老师了,更不会去比较你们。”既而离去。我看着她的背影,忍不住沉思。有时候你会发现,与其说他是老师,倒不如说我们是老师,每每与她交流该如何制定数学计划,她总是眨着那双大眼睛,露出一副呆萌的表情,然后直点头较好。她是我心中最美的回忆!我为她点赞。
本文将点赞行为从两个分析层面(从心态上区分):一方面是信息发布者(或是“求赞者”),另一方面是点赞者。前者信息发布主体方向为强关系社区时,希望借此让亲友了解自己的生活或树立某种形象进而获得认可(本质上),而现代性价值观必然会对内容的选择、包装及发布产生引导性作用,常见信息发布类型有晒照片、发状态、发日志等,主要动机为群组趋同性(被理解)、认同感(被需要)、被认可及其他不确定因素。
本文提出的研究课题应该给予一定群体、地域的情景限制,我们将研究对象作为社会人来考量,发出点赞这一行动的主体是社会性的,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因而每个人总以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一方面,朋友圈作为自己的私人空间,应该存在一些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对于一些不咸不淡或者自己厌恶的信息会选择屏蔽,更何谈点赞或是与此相附加的道德绑架;但是本文探讨的是信息发布者来源于自己需要长期保持联系或者重新整合关系的人群,面对他们发布的信息,你会选择主动点赞、直接忽视抑或收到某种不确定因素被迫点赞。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