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结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结尾)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4-01-01 10:55:2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论文结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一】

中学时期是中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对他们的教育,比起其它阶段的教育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这个时期,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做人,懂得如何做人,就是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教学的本质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辩证统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获得新知识,并在认识发展中得到轻松、愉悦的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传统教育只关心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个性差异和创造性培养。教师因此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范畴,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重智育培养转变为德、智、体、美、劳并重的综合素质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的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多角色,而扮演好每种角色都对教师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仅对教师本人和工作生活带来影响,而且也会严重影响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如果教师在工作中情绪消极、焦虑、紧张、沮丧压抑,就极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除此之外,教师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与技能,按照青少年成长的心理特征,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以适应素质教育及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

农村一部分家长文化层次低、观念陈旧,只单纯注重子女的学习成绩,不关心成绩之外的东西,更不明确自己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实际状况,无法准确地为子女的'成才设计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对此,学校应设法为家长创造条件,进行不定期的理论辅导和专题讲座,在条件容许时邀请教育专业教师和心理学教师为这些家长进行指导和培训,还可以举行家长会、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讨论会,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努力改善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而家长要学会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子女,为子女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总之,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的同心协作、互相支持和共同进步。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育人环境,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实现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二】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第二部分是“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三部分是“管理中的心理效应”。每一部分下面又分很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从一个小故事引出,用典故、案例、新闻故事穿针引线地穿插到每个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效应中去,用一些实验证明这些效应的存在,形象地告诉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去处理我们生活和教学中出现的教育问题。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一位老师巧妙地运用“禁果效应”达到教学目的。一次上新课的时候,他对学生说:“我这里有一道难题,本想让你们做一做,可连我都没做出来,看来你们就更难了。”好几个学生立刻请求老师把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写了题,全班同学都忙碌起来,不一会儿,一半同学举起了手。当学生清晰地说出解题思路时,老师故意装出甘拜下风的样子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堂新课你们自己就能学会,有没有信心?”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有”!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读了书中的“扇贝效应”这一篇,让我也深有感触。小凌每周都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是在这两天他突然“罢工”了。爸妈仔细询问,才恍然大悟:由于太忙,上星期天忘记了每周固定不变的对小凌做家务的奖励——吃麦当劳。这很让爸妈困惑:用适当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做家务,是为了培养孩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但现在变成没有奖励就不劳动。到底怎样才能用好奖励,最终形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小凌的这种表现就属于“扇贝效应”,在心理学上,“麦当劳”就是强化物,是对小凌做出某种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做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行为。扇贝效应告诉我们,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没有“麦当劳”,个体就会“热情尽失”继而罢工。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的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的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现在相信每个老师都会联想到我们经常用的“小红花”吧,小红花就应该要科学的使用。

我们曾经见到过很多孩子背诵或课文时吞吞吐吐很不流畅的样子,当时,我们一定批评过孩子,说孩子你怎么这样懒惰,不去认真背诵,回想一下我们可曾教过他们一些记忆的有效方法呢?大部分时候,我们只是一味要求孩子自己去背诵,并没有教给他们方法,使有些孩子花了很多的时间还是没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完成背诵的任务。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记忆有系列位置效应,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提高记忆力是有方法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老师在课堂的开始和结尾讲重要的内容,处理重要的事情。学生要重视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不要让上课的前10分中在找练习本中度过,也不要让快下课的后10分钟在想象和玩耍中度过。背诵课文、单词变换开始位置,每次学习时间不宜过长。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每一节课给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能超载,考虑7+2的特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这些就是好的提高记忆的方法。我们要把这些方法教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提高学习的效率。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作者对一些极其平常的生活故事背后所反映出的心理效应有了一个恰当的形象的解释,我感觉受益匪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三】

今天早上的七点十分,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讲的《感恩教育》。

节目的开头讲的是一个配有画面的小故事。把那棵大树比喻成父母,大树陪着小孩长大,奉献了自己的果实,树枝,树杆,让小孩实现了愿望,小孩长大了变老了知道每天陪伴着大树。

是啊,我们现在都不愁吃穿,要什么玩具都拿钱买得到,坏了也不会去修,这很浪费,也缺少了自己做玩具的动手能力。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时间都是计算机,电视陪着,这样不好,我们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还要学会与人交往,人要与人斤斤计较,尽力去故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次没做好没关系,只要努力了一定能做好,相信自己不会错的。

好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我要做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自信心的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四】

初识刘儒德,在20xx年夏天。夜晚,北师大培训教室,一位瘦小白净配戴眼镜的男子,很像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给我们授课。一节课听下来,真的被他形象的图画、生动的比喻和有效的互动所吸引,这位老师底蕴深厚却不让人晦涩难懂,年轻儒雅确充满了深刻的思考。是节好课!是位好老师!

再听刘老师的课,是09年暑期的培训班。依然是那位老师,仍然讲出了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三大效应。有用!感兴趣!

来到书店,仔细翻阅,发现刘老师竟写过如此多的书,购来最为经典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抱回家细细品读。

打开此书的《序》,首先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建构主义的“鱼就是鱼”的故事。

有一条鱼,它很想了解陆地上发生的事,却因为只能在水中呼吸而无法实现。它与一个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之后,就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汇报它所看到的景象。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东西:鸟、牛和人。鱼根据青蛙对每一样东西的描述,头脑中形成了这些动物的图画。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程了用尾巴走路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

鱼只能重新组装自己原有的知识,构造起对新知识的理解。这则故事对建构主义的核心要义做出了最为直接的表达、形象的注解。

是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是科学的、严肃的,而刘老师却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让我们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去解释、建构它们,生成自己的理解,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里面的64条心理效应改变了我以前对心理学的看法(枯燥、抽象、不实用),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想教好学,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育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饶有兴趣、主动的参与学习,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课作文题目【五】

有一些家长经常盲目的对孩子进行许多大而空洞的说教,在短时间内集中火力打歼灭战,在浑然不觉中,孩子的心理已由最初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内疚感发展到对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批判的愤怒!造成孩子幼稚的心灵难以承受,“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地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末了,班主任仍津津乐道,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提醒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任何方面都应该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如果“不及”又达不到既定目的。只有掌握好“火候”“分寸”“尺度”,才能“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奖励的艺术——扇贝效应》提醒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克服由扇贝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一种新行为、新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而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要不断地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为了明天更美好——延迟满足》则从另一个角度提醒父母、老师们要关注孩子自制力的培养,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学会期待、珍惜、克制。

《绝望的体验——习得性无助》以一条狗的实验为例,印证了动物、人类在多次收到挫折后,都会表现出的绝望和放弃。其实,很大程度上,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之所以始终徘徊不前,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过多地品尝了学习上的挫败感。多次的打击使他们最终放弃了奋斗。这无疑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多给失败的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尽量避免给孩子创造“习得性无助”的诱因——挫败感。同时,也提醒我们老师,教会孩子正确地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而《酸葡萄与甜柠檬心理》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让孩子不要只盯着别人的“葡萄”,要学会欣赏自己手中的柠檬,即使它酸酸的……

读完此书,真的感觉这是一本“教育辞典”!它教会我们要巧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巨大魅力,争取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智慧。有了这本书作良师益友,相信我们的心里会更加亮堂一些,我们的工作也会更加有成效。建议所有的老师、父母都来读读这本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