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一集里,老年的武媚娘,说过很多话,唯独这几句让我留下了眼泪:
“也许,我就是一个愚妇,忙忙碌碌终其一生,最后,只落得一个镜花水月。罢了,我不愿再为难自己了,就随他们吧!就让他们骂我,怒我,恨我吧!我愿意承担这所有的责骂,到了如今若说我还有那么一丁点的执拗,那就是我不愿意看到这大部分的敌意的背后,只因我是一个女人。”
“我的敌人呢?”“死了”“我的朋友呢”“也死了”“我的丈夫和孩子呢”“回陛下,除了庐陵王和相王她们都不在了”
“大周也好大唐也罢,若是能国泰民安,天下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这两者有何区别”
还有在最后几分钟里,她的孙儿来看她,她说的那句,她的敌人,她的朋友,都来接她了,唯独没有她的丈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武媚娘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女人罢了。
想想第一集,她进宫时的俏皮样子,真的很天真,可是皇宫内斗,人心狡诈,最后,她为了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孩子,保护好她的.夫君,保护好她夫君的江山,才一步步的走上权力的高峰,她曾说过,她当了十五年的皇帝,这十五年间,她除了权利,什么也没有,而这一切,是因一个爱字。
其实在武媚娘被李治接回宫失去孩子的时候,她是有选择的,她可以离宫,做一个平凡人,只要她放下仇恨,还有爱,但是,她放不下,所以才谱写了她最后的结局。
由武媚娘,可以想到我们。
人生二子,对于我们来说,还太遥远,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选择,试问,这一生中上天能给你的选择又有几个,而那时的你又是否会因一些外界的东西而影响了你的选择,不如大胆一些,随着自己的心走,这样,即使最后是万丈深渊,你也会安然接受。这样的结局,岂不好?
我是在网上突然看到陇西县秦剧团的戏,由于我们武山和陇西是邻县,因此出于好奇便打开看看。没料这个演员给我一个莫大的惊喜。原以为除了郭明霞,《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料在民间有着这么多真正的秦腔大家。杜晓琴的三娘不同于郭明霞,但一点不亚于郭明霞。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她丝毫不用假声,却非常舒展流畅,不论高度还是宽度,都恰倒好处。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带沙哑但又特别脆。对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声唱法。其次,这个演员的做工非常干净,一个水袖轻轻过去,流露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她的每个动作都是自然的,丝毫没有故弄之做作。相对而言,郭明霞的动作不干净的地方多,有的太过了。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这个角色,按说她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村妇的形象,至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因此,一举一动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窑里和村妇相处了十八年的王宝氚一样完全演成一个泼妇式的人物。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鹅和王宝钏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是她就善于演这类人物的缘故。可能我这样说会被很多戏迷指责,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当作不可超越的经典,她的弟子也没有很好的继承她的艺术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没有舞台形象而不能成为经典的王春鹅,所以本以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曾想就在民间,有着这么一位活三娘。杜晓琴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她没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条件,没有华丽的舞台让她展示,没有耀眼的灯光,也没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几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鹅演义得令人叫绝。
随后又看了她的《***庙》。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庙是做工戏,两跳一闪,大段的`水袖,没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会象陕西研究员的演员一样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长,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装。从网上了解到,陇西剧团的戏能够连年占领天水,宝鸡一带的市场,就是因为有杜晓琴,张卫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看完杜晓琴的戏,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县剧团的王彩霞,那个当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时候我还很小,王彩霞的《窦鹅冤》迷倒了邻近多少个县的人。那时候马友仙来过天水演出,人们不买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戏,就看王彩霞在土台子上演窦鹅。原来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无名,他们都在民间默默无闻的唱戏。他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们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装的是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职称评定,不为了评国家级别而斗得你死我活。他们拿着足够生活的工资却唱着人们心悦诚服的戏。
10月18日,我在梨园频道《看大戏》栏目上,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三娘教子》,不知道是不是魏老师最新改编的版本。看的次数少,就简单说几句吧。
首先故事情节简洁明快,四副条陈梅兰竹菊,表明薛广乃书香门第,薛郎出来,点明家庭不甚和睦,大夫人、二夫人依次出现,大夫人撒泼刁蛮,二夫人人云亦云。只有三夫人文静贤淑。为讨生计,薛郎远走东南,两年后惊天噩耗,树倒猢狲散。只有三娘、依哥、薛保相依为命。教育依哥,三娘苦口婆心,怎奈依哥冥顽不化,三娘积劳成疾,依哥猛然良心发现,借钱不果,乞讨为母筹钱治病。苦尽甘来,父子皆入仕途,一家人功德圆满,跳梁小丑成为笑柄。没有拖泥带水,语焉不详。没有旁逸斜出,横生枝节。一气呵成,相当成熟流畅!
其次唱腔设计和舞台实践方面,充分发挥魏俊英老师嗓音甜美的优势结合祥符调特色,将性格化的唱词和情绪化的板式配合的天衣无缝。很能表现三娘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高兴时不喜形于色,恼怒时不面红耳赤,魏俊英老师还多次长时间运用鼻音吟唱,将教子之艰、受屈之怨表现得内敛而深沉。
不足之处也有一些,其一:号称是新古典主义豫剧,让人不知所云,唯见大夫人说几句周星驰一般的无厘头语言,“亲爱的”、“超前意识”等等,很与古典主义南辕北辙。其二:薛保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发挥好,角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些牵强。其三:薛家父子的荣归缺乏必要的暗示和铺垫,显得突兀而让人失去了苦尽甘来的沧桑感。其四:《三娘教子》的名字很好,很有群众基础,改为《王春娥》,不但俗气还生分!
首先,杜的嗓子十分舒展。她丝毫不用假声,却非常舒展流畅,不论高度还是宽度,都恰倒好处。她的嗓子非常有磁性,稍带沙哑但又特别脆。对比之下,郭明霞的嗓子一定程度借助了美声唱法。其次,这个演员的做工非常干净,一个水袖轻轻过去,流露出一种自然流畅的美。她的每个动作都是自然的,丝毫没有故弄之做作。相对而言,郭明霞的.动作不干净的地方多,有的太过了。
《三娘教子》中的三娘这个角色,按说她不应该只是一个简单的村妇的形象,至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妻妾。她的丈夫起码也是秀才级别的。因此,一举一动上不能把她和在寒窑里和村妇相处了十八年的王宝氚一样完全演成一个泼妇式的人物。杜晓琴把王春鹅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刻画得十分到位。而郭明霞的王春鹅和王宝钏之类的人物没有什么区别,大概是她就善于演这类人物的缘故。可能我这样说会被很多戏迷指责,郭明霞的《三娘教子》一直被当作不可超越的经典,她的弟子也没有很好的继承她的艺术精髓,有的是小旦的嗓子,根本就不适合这个角色,有的身段瘦弱没有舞台形象而不能成为经典的王春鹅,所以本以为郭明霞之后《三娘教子》就绝后了。谁曾想就在民间,有着这么一位活三娘。杜晓琴只是一个县剧团的演员,她没有郭明霞那么好的条件,没有华丽的舞台让她展示,没有耀眼的灯光,也没有震撼的伴奏。就在几把板胡的伴奏下,她把王春鹅演义得令人叫绝。
随后又看了她的《***庙》。和别人不同的是她的***庙是做工戏,两跳一闪,大段的水袖,没有十分的功力是不行的。她不会象陕西研究员的演员一样把水袖增到七尺和九尺长,她玩的是真工夫,不靠包装。从网上了解到,陇西剧团的戏能够连年占领天水,宝鸡一带的市场,就是因为有杜晓琴,张卫军这样的实力派演员。
看完杜晓琴的戏,我想起了80年代武山县剧团的王彩霞,那个当地有名的“王大嘴”。那时候我还很小,王彩霞的《窦鹅冤》迷倒了邻近多少个县的人。那时候马友仙来过天水演出,人们不买票去看那些名家的戏,就看王彩霞在土台子上演窦鹅。原来真正的艺术家永远无名,他们都在民间默默无闻的唱戏。他们为了生计四处奔波,他们淡薄名利,所以才心中装的是戏。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职称评定,不为了评国家级别而斗得你死我活。他们拿着足够生活的工资却唱着人们心悦诚服的戏。
上周六上午,我到新华书店参加书香颂母爱,感恩母亲节”小记者观影分享会活动。我们看了三部电影,一部是韩国温情催泪电影《妈妈》,一部是温情陪伴电影《俺娘》,还有一部是美国迪士尼感恩电影《妈妈的秘密》。
其中,《俺娘》最让我深受感动。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儿子长大后在桌子上画画,回忆起了儿时的事。当时家境很穷,儿子很调皮,吃面时,母亲转身拿东西,儿子就把母亲碗里的鸡蛋吃了,母亲什么也没有说,反而欣慰地笑了笑,吃完面后,儿子又伸手向母亲要钱,上学去了。上学时儿子和同学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一天他逃了学,到街上玩耍,和同学玩起了你追我跑的游戏,在无意中,他看到了卖菜的母亲,儿子不仅不体谅母亲辛苦,还嫌母亲贫穷,并且为此生气地跑回家,关上门。母亲回来了,他还对母亲说:你怎么那么穷?还卖菜!在同学面前丢尽了我的脸。”说完就生气地离家而去,母亲听了伤心地哭了起来。
有一次上晚自习的时候,下起了鹅毛大雪,儿子在教室里玩耍嬉戏,在窗边,看见了自己的母亲站在一颗树下等着自己,母亲身上披着雪,捂着手取暖,儿子看见了,泪水在眼睛里打转,问母亲为什么不进教室里,而母亲为了不让儿子丢脸,宁愿在树下,冒着大雪等自己,儿子感动得哭了,说:不管怎么穷,俺娘就是俺娘。”
听了儿子的`话,我的鼻子酸酸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那位母亲的儿子终于长大了,母亲的无偿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是啊!母爱如海,她包容了子女的种种不足,用爱浇灌子女,让他们健康成长。如果没有母亲,这个世上就没有你我他。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像一盏指明灯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又像一道阳光,时时温暖着我母亲,谢谢您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让我感受到这世界上的美好。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