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原文:
我的妈妈现在是北京市政府里的一名领导干部,她高高的个子,长着一双大眼睛。平时对人说话可和气了,但一干起工作来,却非常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工作,经常夜里一两点钟才回家,可天一亮,又早早地上班了。
记得北京市实行五天半工作日的第二个大休日,妈妈回来较早,正在给我做馅饼,突然,电话铃响了,原来发生了一起凶***案,要她马上去现场。妈妈放下电话就要走,我非常不愿意让她走,可她还是走了。我被**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她就是这样一个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正是因为她对工作负责,任劳任怨,她还获得了首都精神文明奖章呢。我为我有这样的妈妈而感到骄傲。
评改意见: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是想通过妈妈为了工作,放弃了自己的休息这件事来赞扬妈妈把工作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对工作负责的好品质。但是读了之后,给人一种非常空洞的感觉。这是因为作文中都是概括性的语言。如:第一段写道:“一干起工作来却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有时为了工作经常夜里一两点钟才回家,可天一亮又早早地上班了。”第二段写道:妈妈接到电话就要走,我不愿意让她走,可她还是走了。整篇作文没有一处人物动作和语言的具体描写,非常乏味、没有真实感,人物的形象也立不起来。要想把文章写具体、生动、让读者喜欢,就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出来,也就是说要写出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如果在做了什么前边加上怎么做的,说了什么前边加上怎么说的就更好了。如:妈妈放下电话,拿起大衣,一边穿,一边快步向外走去。这样一来,就把妈妈走的动作写具体了。拿、穿、走,形象地写出了妈妈出门前的样子。“走”的前面加上“快步向外”,使“走”的动作更具体了,而且把妈妈急切的心情也充分表达出来了。再如:“我非常不愿意让她走。”这里也应展开写具体,“我”是怎么表现的,说了什么,妈妈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可改为:我走上前去,拉着**的衣角,小声说:“您能不去吗?”妈妈抚摸着我的头,和蔼地说:“这是工作啊!”我再一次向她恳求道:“好妈妈,您能跟我吃了饭再去吗?”妈妈变得严肃了,声音也提高了:“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哪还有时间吃饭!”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加进这样一段对话,把人物形象化了,使他在读者面前活起来了。“抚摸着我的头,和蔼的说”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变得严肃了,声音也提高了,头也不回地走了”体现出在工作和家庭发生矛盾时,一个爱孩子的母亲毅然选择了工作,更加突出了工作比什么都重要这一中心。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高大起来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