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一去不回头,有时就因为一场小小的安全事故,让自己葬送了美好的生命。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让交通安全铭记在我们心中,我们还要记住天天讲安全,安全天天讲。
我清清楚楚的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看见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在高速公路上五车连撞,造成人数的伤亡不计其数。这究竟是谁引起的交通事故呢?还是他们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引起。在开车时,有的人常常为了节约时间而去违章行驶,最后酿成惨祸。看到这儿,不禁为这些违章的人感到可耻:为什么这些人这么没有良心,不但祸害了自己,而且还连累了别人,无辜的人和你一同受罪。同学们,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天天讲安全,才能真正做到安全出行,才能做到高高兴兴地出家门,安安全全的回家门。
在看新闻的时候,总会看见有一些驾驶员在交警不注意的情况下闯红灯,他们都抱着这种侥幸的心理来蒙混过关,到时候出了车祸,结果还是你自己负责,俗话说得好: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所以不要为了节省时间而闯红灯。闯红灯是一件多么“愚昧”的事呀!
想到这儿,不禁从书柜里翻出了一本书:《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翻过一页又一页,我编了一句顺口溜,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牢记心中: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安全要牢记。
街头标志要遵守,警察手势要看懂。拐弯时,要打灯,街头巷尾要慢行。酒后驾车真不好,赔了车子又蹲狱。在高速,勿超车,切记车速要控好。大客货车忌超载,交通安全你我他。同学们,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天天讲安全,才能做到高高兴兴上学校,安安全全回家门。
安全一点,幸福十分。要挣钱,保平安,想要富,灭事故。让我们记牢“交通安全你我他”。
上周五,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交通安全的视频,让我印象深刻,深深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视频中,一个未满18周岁的初中生,骑着一辆无牌摩托车,到同学家参加聚会。参加完聚会后,就骑上摩托车,一不留神,撞上了旁边的小汽车,一朵花儿似的生命就这样走了,而留给人们是他那哭得撕心裂肺的父母和地上那一滩鲜血。
还有一个触动人心弦的视频,两个学生一起到同学家参加生日聚会,途中,他们骑上了三轮电动车,这时,一个司机驾着一辆大货车,司机喝酒喝多了,开车开得歪歪扭扭的。忽然,这辆货车和两个学生的三轮电动车撞在了一起,司机受了重伤,两个学生当场死亡,多么令人心碎的惨景啊!
还有一个让我难忘的情形:一个小弟弟和一个大姐姐在马路上玩耍,红灯亮了,小弟弟不遵守交通规则,跑到车多的地方玩耍,突然,一辆宝马“飞”了过来,小弟弟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人间。
一个个“血”的教训告诫我们“安全”意识是多么的重要,让我们争当交通安全“小卫士”吧!
今夜,读《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1、君子的定义
《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阐释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应该是这样的,“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彬彬有礼的君子。”
2、文化的创造过程
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的创造过程。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相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个例子,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3、大文化及文化结构
大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其文化结构如下四个方面:
(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如社会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这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层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诸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等。
社会意识形态则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 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社会意识形态又可区分为基层意识形态(如政治理论、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如哲学、文学、艺术、宗教)。
4、小文化
小文化是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因此,被称为小文化。小文化主要讨论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
5、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上古时华夏族(汉族古称)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上编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黄河中下游一带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结果,夏商周的中心地区是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和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山东省的西部。这些皆是当时自然环境条件最优越的地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后随着战乱的频仍,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南地区转移。“苏杭熟,天下足”和“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即反映了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事实,“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中国一脉相承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带有某种血缘温情的宗法制度的结合。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等。要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需要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
1、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
2、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故梁启超先生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3、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中华民族刚刚进步到文明的边沿,就形成了一个祖先,一个权力,一个核心,这无论与古代埃及,抑或两河流域、印度、古希腊,都是不同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