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叮铃铃……”克里斯一把关掉闹钟,揉了揉惺忪的眼睛,穿衣,洗漱,然后端着妈妈准备好的早餐来到客厅,打开电视边看新闻边过早。
“大家好,现在是20xx年9月25日8时00分,现在播报一条重要新闻。昨天,经过全民投票表决,政府决定从今天12时00分起,所有法律和法规将不再使用……”克里斯听到这里,便无心继续听了,起身走到阳台往下看了看,还好,现在楼下的车辆摆放比较整齐,马路上也秩序井然,车辆严格按红绿灯行驶,电动车、自行车都靠右行驶。唉!以后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果然,下午楼下那条马路乱成了一锅粥:有的车逆向行驶,有的车停在马路中间,还有的车冲向了人行道,把人们撞的东倒西歪。逆向行驶也就算了,可是撞了车还不道歉,结果双方就这样在马路上吵了起来,搞得马路水泄不通。那个逆向行驶的司机居然还理直气壮地说:“我逆向行驶怎么啦?现在已经不再有交通规则了,我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凭什么让我道歉?你没长眼睛啊?!如果你看清楚了,躲着点,我会撞到你吗?”而另一位司机也毫不示弱,“我没长眼睛?你没长眼睛吧!我开过来了,你不会让开吗?我看你没长眼睛,长了也是眼大无神!”……他们吵了将近一个小时,后面的车堵成了一条龙,后面的司机们只好一个劲儿地骂他们:“没素质!”
有的人更可恨,甚至让人感到害怕。他们自己去炸别人的楼房还嫌不够,甚至还拉上自己的妻子,一起去炸,可炸楼干什么呢?就是为了报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仇,管它呢,反正现在没有法律了,没有约束了,这样做一不“违法”,二不“犯罪”,更不会坐牢、交罚款,不但没事,还能报旧仇,好好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
就这样,偷猎者也开始“光明正大”的猎***大雁,导致大雁已成为濒危物种;司机们“理直气壮”开车横冲直撞,撞伤撞死了不少人,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坏分子“明目张胆”故意破坏农田,导致粮食产量直线下降……
没有了法律,缺失了规则,人们的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城市里的人们不再去上班,因为缺乏食物可以去偷、去抢,孩子们不再去上学,因为他们可以象大人那样去偷、去抢,不需要辛苦地学习、忙碌地工作也能生活。这样,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打斗、争执,大家的生活变得很糟,不再有平时的忙碌有序,不再有周末的休闲惬意,大家生活在混乱、吵闹、恐惧之中。
终于,人们受不了这混乱不堪的社会,纷纷给政府打电话,可等来只有滴滴声音——政府里也无人工作,电话也无人接听……
“叮铃铃…叮铃铃……”克里斯一把关掉闹钟,洗漱好,然后端着妈妈准备好的早餐来到客厅,打开电视。“现在播报重要新闻:应人民强烈要求,经过全民投票表决,政府决定法律、规则将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突然,她听到听到一片雁鸣,跑到阳台一看,一排大雁飞过,在天空摆出了一排字:JWGZ敬畏规则!
是啊,敬畏规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做的事,只有一个敬畏规则,我们才能有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中国汉字历经千年演变,万古长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由此观之,我们应当敬畏文字。敬畏文字,便是传承传统文化。
在日本,每年都会有最美汉字的评选活动,今年当选的便是“梦”字。而在汉字的发源地——中国,却从未有过类似活动,当今国人对文字的态度便可见一斑。古有贾岛“推敲”之美谈,今却有故宫“捍撼”不分之笑话。故宫,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文物机构,却会犯如此低级语言运用错误,着实令人深思。
一位俄罗斯作家曾深情地说过:“那饱含自由,激情,生命力的俄罗斯文字,我是多么的深爱你!”这位作家与之前的日本民众一起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爱国情。
行走于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衣衣不舍”,“默默无蚊”,“兰球”,在许多同学的随笔中也不乏错别字的踪迹。在青年作家韩寒的作品也有错字。为什么一个传统文化之邦,四大文明古国的国民会“依衣”不分,“撼捍”不明,“蚊闻”不清,“兰篮”不楚!
那是因为人们在金钱狂潮中纷纷将视野缩小到物质财富这一个小点上了,一切为利益服务,从而无人再关注自己的精神财富了。当人们享受一些不当得来的.物质财富,如从“依衣”,“兰篮”,“蚊闻”得来的,人们自己手中的传统文化厚土便一层一层的流失,从另一方面看,这些错误的根源亦始于社会浮躁之风气。人们心中的功名利禄是抽象的,倒头来亦是虚幻的。人们将物质财富抽象为金钱,又将钱转化为银行存折单上的“0”,可有些人却不知道作为我们精神财富寄托的那些传统文化才是一个人财富单上的“1”!
作为当今青少年的我们应拿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魄,发现并制止不敬畏文字丢失传统文化的行为。学会规范用语,学会敬畏文字,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敬畏文字,传承传统文化,发扬人类文明,我当先。
现在,我们每天眼里都要过很多很多文字,很多文字像过眼烟云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但是有的文字却总会在心里缠绕。比如今天,又看到关于施韦泽的文章。不记得第一次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描写他的文章,只记得放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很多的感受在心里涌动着,搅拌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被他感动了。
施韦泽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与其它的获奖者相比,好像不为人之,但是他奇特的经历更鲜为人之。我至今没有想清楚,是什么让他在三十岁的那年,为了去非洲学医,更不知道这漫长的八年里,有没有对他的信念发生过怀疑。我只知道,有一天他下课回到家,随手翻阅一份传教士协会期刊,有一个标题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他从中得知非洲传教士站迫切需要精通医术的传教士。放下那本期刊,他作出了决定:要去非洲当一名医生,而那时他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学位,并已经开始了自己的牧师生涯。整整八年,施韦泽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38岁那年,他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在退出神职机构并辞去大学教职后,他和新婚妻子携带着药品和医疗设备,来到了非洲。
简陋的传教士站什么条件也没有,需要救治的人却挤满了小村庄,先是在空地里替人包扎伤口,后来用鸡棚里做临时诊所,条件艰苦,病人越来越多,有的病人从几百里外赶来,他的到来改变了当地人有病不能就医的状况,而有时他忙得连站都站不住,这一忙就忙了半年世纪。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医生从来没有停止过哲学思考,在他最疲倦的时候,脑海中突然闪现一个新词:敬畏生命。他意识到,这解决了一直折磨他的问题。他认为,过去的价值体系只关注与他人的关系是不完全的,所以会缺乏向善的原动力,只有立足于“敬畏生命”这一观点,我们才能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
对于韦施泽我始终怀着敬仰之情,是他敬畏生命的灵性感动着我们。如果说白求恩,德兰修女用自己的职业拯救生命,而韦施泽让自己学习能为生命服务的新职业,怀着一种敬畏生命的虔诚,用自己的一生解释了这一灵性关系的意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