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复,曾先后在苹果、微软、Google这样三家在全球具高度影响力的顶尖IT公司里担任高管,其职场经历本身就构成非常有吸引力的题材,这样的人一定有其特别并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成功履历,他为什么能做到?怎么做到?李开复有什么过人之处?是天赋?是后天努力?还是机缘巧合?或者是命运使然?这些都吸引我通过这本书去了解背后的真相。也只有通过这样的自传体才能了解到更多真实的细节,这正是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
纵观书中描述的李开复的成长经历,有很多令人感叹,令人仰止的内容。比如他的学龄前的超乎寻常的调皮、制作《武林动物传奇》以及在上学时的种种非同常人的表现,都体现出一个天才人物的特质,这样的特别性一直延续至大学,这不是所有孩子能或者会经历的,毕竟这些发乎内心,只能解释为天赋使然。那么这些更多是作为娱悦和吸引读者的内容,精彩而远离,对主人公是真实的,对普通读者却是虚幻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没太多可供效仿之处——毕竟天才并不是随处可见的。
李开复的母亲老来得子,在40岁的时候生下了他。书中描述,在那个年龄的母亲,会给孩子很多包容和理解。因此李开复的幼儿时期的成长环境是很宽松自在的。但是,与很多家长的溺爱不同,他的母亲同时对李开复是严格要求的。在李开复保证成绩的前提下,给他很大的自由度。即使是在今天,这也算是相当开明的了。而开复在美国接受的教育则给了他一个质的跨越。从开始的克服语言障碍到后来展示数学天赋,一点一滴都沐浴在美式教育之下。当他慢慢开始融入当地的孩子之后,他的传统中国思想也逐渐发生变化,开始融入西方的元素。
其实咱们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的教育模式,远在孔孟的春秋战国就有因材施教典范,今天的教育格局除了说是急功近利或者说是应试教育之外,其他原由可能就是什么体制啦、历史原因啊、中国模式啊等等。从今天走进公务员考试的百万大军我们不难看出,又是旧时鲤鱼跃龙门的科举翻版。更多的范进们一定会出现,当然肯定还不乏张好古混迹其中。这应该不算正常现象?在一些发达国家,一等人才进学术、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型工作或进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可咱们先进反其道而行,一等人才把知识学术运用于权术研究,在全力打造高效“廉洁”型公务员队伍。
开复秉承了华人的智慧和勤勉、爱国德行,加之接受的是非常宽松及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他成就应该可以看作是现代西方教育成功的一个缩影。书中除了不少令人捧腹的小幽默、小故事外,更有一位身居海外华人科学家的深深赤诚爱国情怀。其实咱们有许许多多的在海外颇有建树的科学家、企业家在功成名就之前就一直牵挂我们伟大的祖国及至有能力有机会了都不忘回报自己的祖国,纵观此书也不例外,有股浓浓赤子之情。一个人的成就、道德情操与其家教渊源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在这里应该为开复的父母亲成功的教育鼓掌。
这本书有一段话令人感动,这段话也是本书的思想主旨:“人生在世时间非常短,如果你总是不敢做想做的事情,那么一生过去了,你留下来的只有悔恨,只有懊恼。我常常说追随我心,当然追随我心必须是要在负责、守信、守法的前提之下。在这个前提之下,冒一些风险也是值得的。虽然经历风险的日子可能会比较艰难,但如果我不这样做,那蹉跎十年、二十年后,我可能会后悔终生。”
这有些象我在中学课本中读到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段:“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我以为,李开复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不断做出惊人的选择,而他的成功之处在于,这些选择并不盲目,不冲动,都是认真思考后做出惊人选择的结果,这种认真的态度也推动着他在职场上一次次获得成功。
书中提到的人应“Leadyourlife”而不是“Liveyourlife”,这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毕竟,芸芸众生,大都只能是“Liveyourlife”的'。当然,把“Leadyourlife”作为人生追求目标也是非常好的,这也为什么人需要有信仰的原因(但我们身边太多的人信仰缺失)。在这过程中,以自己的人生标准,“要用你的梦想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感恩、真诚、助人圆梦的心态引领你的一生,要用执著、无惧、乐观的态度来引领你的人生。”这些都说得非常道理。
在这本书里还很多类似的真知灼见,这应该是李开复的人生感悟,从中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到李开复为何能成为中国大学生的良师的缘由。
“一个世界有你,一个世界没有你,让两者的不同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这是对李开复博士震动最大的一句话。
《世界因你不同》是迄今为止李开复博士的唯一一部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x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他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李开复对中国的大学生说:“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放弃了不该放弃的东西,或者是固执地坚持不该坚持的。所以,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其实,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总是在即将成功的那一刻却选择了放弃坚持,然后一头钻进了永远走不出的死胡同。想要成就点儿什么,先拿出点毅力和勇气来,主动改变身边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理性地分析现实状况,有胸怀来接受那些不可以改变的事情;但是你必须能分清楚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变的,而哪些又是不可以改变的,这样才能让你少走弯路。
教师,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苦行僧,应该剥去所有被刻意美化过得标签和意义,回归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是一个真实、脆弱的灵魂对另一个真是脆弱灵魂的`触碰。无需他牺牲家庭、牺牲自我,教育应该在双方都能够真实自由地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在我看来,老师,与这世上许许多多平凡琐碎的工作并无不同,无需赋予其太多高贵的意义。电影中霍兰的教师身份在不断地强化,而最初的音乐人、作曲家的身份却在弱化,我只是想,霍兰如果只是一个老师,他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为他而来吗?一个老师,首先是人,他的人格魅力才是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吧。
电影结尾处那一场盛大的演奏会,与我们现实中的反差很大,(现实中有许许多多优秀的老师,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谢幕时,我们只能看到他们沉默坚定的背影。他们没有这样隆重的谢幕,而事实上也并不需要这样的落幕。寂寞是哲人世界的常态,也是知识人的本分,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的世界是属于权势精英的。而真正的“英雄”,从来无需这种梦想,他们只想进一步,再进一步,不求生命是否有那种极致的壮丽,只知进一步便有一步的欢喜。
——题记
记忆中有这样一条绿化带,山环水绕,树荫遍地。白日里,鱼儿成群结队。夜晚,音乐响起,燕儿低飞。这条绿化带,是城市de 久违,是动物的天堂。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回忆。当我和父亲又一次在夏夜漫步时,环境依然美好、舒适。我期待与美丽的鱼儿有一个重逢。我不禁向水中望了望,我向水中望了望!鱼儿都去哪里了?
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不,不可能。这里不是明令禁止垂钓的吗?为此,我曾经特意问过保安。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对呀,这里的鱼是不可钓的。”
可是,现在这里的水边石头上有穿着绿色制服的保安。那个年长的手里握着的就是海竿。那竿顶的铃铛不知敲响了多少鱼儿死亡的钟声。也不知道引来多少闲人观看,之后效仿。这清脆的'铃声震破了自然的和谐。震怒了游客的心灵。玷污了保安职业的神圣。他监守自盗,没有了良心。
沿着河堤走下去,尽是执灯,举网,诱捕鱼儿的。在灯火中,仅存的鱼儿寻光而来,它们哪里知道这是陷阱?
没有鱼儿的水,是死一般的寂静。夜的黑可以一块一块地割下来。
我的眼前又浮现了那个海竿,那个血迹斑斑的鱼钩,仿佛听到鱼儿的哀求和保安的笑声。
午夜梦回,灰姑娘掉落了一只水晶鞋;千回百转,公主翻山越岭只为解救王子;莽莽红尘,王子在玫瑰公主的额头留下了痕迹。
童话在我的世界已然消失殆尽。凛冽的寒风似乎想吞噬在风中艰难前行的人们,我站在公交车上显然有些头重脚轻,公车司机有些不耐烦的看着上车下车的人们,晕车的我站在一对母女旁,那个小女孩睁大了眼睛好奇的打量着这个车上的每一个人以及脸色苍白的我。那个在襁褓咬着食指的小女孩,望着坐在旁边的一个年轻女孩,那个女孩一脸厌恶的用手挡着因为车摇晃而撞在她身上的年轻母亲,我始终站在一旁,毕竟这与我无关,不是么?终于,在车的一次大摇晃中,年轻母亲终究还是撞到了年轻女孩,女孩大声呵斥,并怒目相视,年轻母亲低着头,没人看见她异样的神情,而站在一旁的我却看见她眼中蒙着一层晶莹的薄膜,似乎一捅,便会喷发出汪洋大海一般。年轻母亲朴素的衣裳和年轻女孩华丽的`衣服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公交车依旧像一个在深夜喝醉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坐在公交车上的人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童话里,人们不是平等、友爱的么?
童话在我的世界燃起星点灯火。阳光和煦,温暖包裹着我的全身上下,坐在窗边,公交车虽然摇晃,但头晕却好了很多,温暖的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我懒洋洋的靠在座位上,虽然是早晨,但却如此温暖。司机和上次的每个人微笑,站着的全是青年,老人们安详的坐着,没有行将就木的死气,跟无垂垂老矣的颓废,又上来了一位老人,衣着破旧,甚至还有些地方破了,一头白发显得她无尽沧桑,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慌张起身,等老人坐下,才释然那一份慌张。童话里,每个人都是平等、友爱的。
童话因你此亮丽,也因你而亮丽,在童话里,你是否如此?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