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野餐,捉迷藏,别提有多开心了。他们从山的东边跑到西边,从山的北边跑到南边,一直玩到太阳只剩下半边红扑扑的脸蛋。
小女孩望着大街上人来人往的人群,或从容,或匆忙,但是,几乎没有看见缩在墙角的她。即使看见了,也对她熟视无睹,没有任何人对她的火柴产生兴趣。
小女孩看着手里的那一把火柴,陷入了沉思:是再擦一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还是绞尽脑汁的把火柴卖出去好对父亲交差?
她经过一番心理斗争之后,还是好奇心占了上风。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眼前的光芒逐渐变得耀眼,这次,她来到了一座山坡上。山坡上,有青青的嫩草,一些五颜六色的野菊花散落在上面;有几棵高大的红杉树,紧密厚实的树叶为山坡上创造了一大片阴凉。远处,可以隐隐约约的看见几个小朋友正在山坡的另一头嬉戏玩耍,看起来可开心了。她急忙跑过去,想要加入他们的队伍。可当快要走到跟前的时候,她却犹豫了,根据她以前的经历,她觉得,他们是肯定不会同意的。
正当她呆立在一棵树后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跑过来,对她说:“你在这儿站着干什么?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呀!”
小女孩眨了眨眼睛,惊喜的笑了,很快便和他们玩了起来。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野餐,捉迷藏,别提有多开心了。他们从山的东边跑到西边,从山的北边跑到南边,一直玩到太阳只剩下半边红扑扑的脸蛋。他们又跑到了山头,躺在野餐布上,看着夕阳落下。小女孩凝望着太阳一点一点的落下去,觉得这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夕阳还剩最后一个小角的时候,她身边的一切突然变得灰暗,她又回到了那个又冰又冷的墙角。她的眼睛依然仰望着星空,仍然沉浸在那个如梦一般的场景里……
美学散步,是一本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思想的精要篇章的集合。
一开始就被这书名吸引,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但,美学与散步如何揉合?
当我随便翻翻,发现这与别的美学著作很不同:一般的美学著作,总是晦涩艰深,但这本书却用诗一般的语言,写出了中国美学的精髓。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用散步的感觉写美学,文字自由自在,风格无拘无束。
书里的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这本书确实让我有所收获,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进行艺术的欣赏,令这个美学门外汉的我,很形象生动了解关于美学的冰山一角。
我便以书中的“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这章中关于意境境界的部分,来说说我的看法。
正如这章的引言所说,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意境。
那首被誉为意境中经典诗篇,元人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是情,情从景生。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意境,会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而出现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
在书中提及到,那么意境的境界有什么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正是中国意境艺术区别于其他民族,才显出中国艺术精神的最精采、最动人的篇章。
而在这部书里其他部分,宗白华用他细腻的笔触与心灵,带领读者与中国及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一同散步,等归来,便发觉自己的.心灵亦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她们跑出迷宫城以后,发现前面有一座房子,她们很好奇,就走了进去。看见了一个紫色的沙发和一张绿色的桌子,桌子正中间放着一个草莓蛋糕,还放着一盆番茄蛋汤。小女孩觉得非常亲切,因为这些都是她最喜欢吃的食物,奶奶最喜欢给她做了。
小女孩忍不住地想吃,就拉着晴彩云坐在桌前美味地吃起来……
“是谁呀?”一阵声音传了出来,紧接着走出一位老奶奶,她手中端着一碗茶。因为天已黑了,小女孩看不清楚,可她觉得这声音太熟悉了。老奶奶打开灯,小女孩高兴地大叫起来:“奶奶,奶奶,真的是你吗?我是您最疼爱的孙女儿呀,我找你找得好苦呀……”老奶奶仔细地看着小女孩,看着看着就泪流满面,用颤抖的声音说:“真是我的乖孙女呀,我可等到你了……”她们含着眼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奶奶说:“我知道你喜欢吃草莓蛋糕和番茄蛋汤,就天天做天天等着你来吃,今天总算等到了,真是太好了。”“咦,这位女孩是谁呢?”奶奶问。小女孩高兴地说:“奶奶,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叫晴彩云,是她陪着我一起来寻找你的,如果没有她的鼓励,我是不会这么快就见到你的,也许就见不到你了。”老奶奶感激地对晴彩云说:“谢谢你,孩子,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一定饿了吧,我去拿刚做的饼干给你们吃,可甜了,可好吃了。”老奶奶飞快地跑进厨房端出两盘饼干给她们吃,小女孩心疼地说:“奶奶,你慢些,别摔倒了。”奶奶高兴地说:“好,我的乖孙女,奶奶听你的。”整个房间里充满了甜美的味道……
第二天,小女孩和晴彩云背着行李搀扶着奶奶一起向她的新家走去……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他在书中展示了一个美的人生和宇宙,充满了亲切感和家园感。他从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也发现了它是“平整的世界,圆满的和谐”。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就是这种描述的最景致的诗句。没有一种以天地为庐而又悠悠自足的博大情怀,没有一种能澄情以观道的空明澄澈,是不可能发现这种生动与清和的美的统一。而他似乎轻而易举地领悟到了美的神韵,如在拈花微笑间顿悟了一切声光,色彩和形象中微妙精深的律动和气韵。
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宗白华用翔实丰富的例子,提出了中国诗画、书法所表现的虚空要素以及从此形成的宇宙意识,他认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中国艺术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他在我们面前舒展开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带我们去玩味古代名画的内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虚空之上。空中则荡漾着“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在这片虚空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一山一水,都负载着无尽的深意。《美学散步》让我们体悟到中国画的“气韵生动,迁得妙想”之精髓。前者是说一幅画要涌动着宇宙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给人一种音乐感;而“迁得妙想”则是通往“气韵生动”的途径。所谓迁得妙想,就是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用本心去体味外物的内在精神,把自己的想象迁入内部,经过一番曲折,才可把握对象的真正特质和精神。
这种对“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的清新淡雅之美”的追求,体现了宗白华内心深沉孤寂之感。在现代文明高度高度发达下,人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精神日益失落,徘徊于这种矛盾的忧郁和苦痛的边缘,宗百华悲怆地喊出“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他反复提醒国人要意识到现代精神的颓废问题,这正是他作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对生命发出的呐喊与召唤,他把他的这种孤独的探索和冷静的思考引入了美学范畴,个体生命的孤独和落寞,在理想的自由艺术之境中完全可以转化为对生命的歌颂和追求。通过艺术对人性本真的追寻,他的孤独落寞得到了彻底地发泄,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人才能真正找到精神的家园,返回精神的故乡,抚平内心的伤痛,慰藉平日孤寂的灵魂。
《美学散步》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宗白华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
我看见过妈妈、姐姐、哥哥、阿姨、同学和朋友哭,但是在我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婆的一次眼泪。
记得我和哥哥小时候都是外婆带大的,长大后去外婆家的次数却少之又少了。现在读书了我们一年中最多也只会去三四次,就这样我们和外婆的关系渐渐疏远了。外婆独自一人在家也很冷清,但外婆对我们的好却从未改变。有一次我们的到来使外婆异常兴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一次我们一家人都去看望外婆,但没过多久,哥哥就问:“什么时候回去啊?”妈妈说:“你们暂时不能回去,那么长时间不来,要在这里陪外婆歇两晚,我和你爸爸吃完午饭就回去,后天中午舅舅就会来接你们的。”哥哥本想争辩,但还是把话咽了下去。
时间过得可真快,两天转眼间就到了。在离开外婆的前一个晚上,外婆对我说了许多令人心酸的话,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最后还说了一句:“快睡吧,明天就要走了,在这两天中我非常高兴你们能留下来陪我,让我特别开心。”说完后,当我准备入睡时,却感觉到了一滴冰凉的泪水落到了我脸上。这一刻我知道:外婆哭了,这滴眼泪代表了外婆开心又不舍的心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