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中华孝道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之一字,世人都了解,可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暂不提古代卖身葬父之类,就是简单的一句问候,一声关心都不见得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遑论一心尽孝,侍奉双亲了。
观看了一部纪录片,且不说那距离我们太太久远的“孝道”可能不会使人引起多大的共鸣,只是片尾讲述的几个故事,无论是不嫌弃儿子瘫痪在床,十几年如一日像照顾婴儿似的,虽已两鬓微霜,却用世间比较真挚的舐犊之情感动了天地,唤醒儿子的父母;还是虽已知道女儿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也永远无法像一般的孩子那样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却毅然决然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托起女儿未来的单亲母亲,都给了我一种难以言说的感动,听着那些父母坚定的话语,好像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坚定地照顾那些几乎没有未来的孩子?是因为他们为人父,为人母,这不仅是责任与义务,更多的是血脉亲情中那牢牢的羁绊。
不可否认,看了片子以后,心里有了颇多感触。虽然我的父母没有片中的那样感人,可这就能代表他们的爱不深吗?不,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罢了。全天下的父母对他的孩子无论是严,或是慈,终究也不过是那深沉的爱所表达的外在罢了,哪能以此来判断这爱是不是深,又够不够沉呢?
我的`爸爸只是一名普通的装修建材工人,时不时在工地上受一些大大小小的伤,无论是昨天让焊机灼伤,今天又可能切割机割伤了,他总是笑嘻嘻,一脸无所谓的让我们检查伤口。而我每次都是抱怨着让他给妈妈看,说我害怕看见那些可能还流着血的伤口,可天知道,我是真的害怕了。我害怕,他下一次受更重的伤,我害怕,他在杂乱的工地上出一些意外,我害怕,看见他以前的伤,也害怕他一边上药一边嬉皮笑脸。我不敢上药,甚至说不出“你怎么不小心一点?”这样带有责备的话,我知道,他比谁都希望我们不会担心。可我心疼啊,我能做的,就是相信他那蹩脚的安慰,去相信他那什么根本不疼的鬼话。
想起来一首歌,里面是这样说的:“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这首歌叫做“父亲”。为什么不能为他做些什么呢?不光是父亲,还有母亲,你能做的太多,太多。一句温暖的关怀,一个惊喜小礼物,一次真诚的谈心,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果然,太多太多,可是却做过几样呢?虽不至于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却也不要为自己的将来留下悔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中,从道义上来说,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学会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只有这样做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才能在当今和谐社会中形成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都源于自己的父母,是他们哺育着我们成长,是他们来成为我们生活之路上的护航者。然而,其实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背上了孝敬父母的这个责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父母。从古至今,人们都应该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子路借米救父母”,“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孔融让梨”这些故事都可以充分的证明了,孝敬父母在中国的传统的美德中占据首要位置,生儿育女循环理,世代相传自古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们应该感谢父母,是他们给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力。然而少年的时光充满着无限快乐,但是也伴随着求学的喜怒哀乐,其中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酸甜苦辣。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劳,任劳任怨。每当看到父母的黑发中增添的银丝,发亮的额头前留下岁月划过的痕迹,就会有一种力量在不断鞭策着我,让我们去认真的学习,用自己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这也是一种行孝之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然我们现在还很年轻,有很多事情都还不能顺理成章的去完成,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以后都将会成为孩子的父母,然而我们孝敬父母的方式也不只是你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在父母停下来休息时你递上的那一杯凉茶,在他们辛勤劳动流下汗水时递上的那一块毛巾,在你学会第一次做饭时端上餐桌上的那一顿晚餐。父母喜欢的东西,子女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为他们准备,父母不喜欢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道不远人,父母面前能尽孝,才符合道义。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孝敬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如果我们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就相当于一枝花插在花瓶中,虽然有色有香,却失去了原有的根。养育之恩须图报,望子成龙梦成真,孝顺家风世世传,绵延不绝代代兴。道也,非远人者,孝也,尊父母之所敬也。
一般人认为,只要对自己的父母克尽奉养,就是孝顺了。我不反对这种看法,这是孝顺了,只是这个孝顺只限于父母罢了。虽然这种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现在,这种看法也许会被人否认,因为许多家长都曾对孩子说:你要真的孝顺我,就拿出点成绩来。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时代了,但知识却是要的,事业也总是要的。许多贫困山区的父母宁可累死饿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点成绩来,那也是可谓尽孝了。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孝顺的为什么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认,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了我们,也许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我们需要尽孝道。但我们又能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吗?不能。可为什么我们不对老师也尽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给了我们能力,给了我们机会,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培养出了大批的人才,我们为什么就不对老师尽孝道呢?我们是应该的,我们需要以优秀的成绩来回报老师的努力,我们需要才华来回报老师的培育,同样需要以成就事业来证明自己。
孝道,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应该扩大范围了。也许真的要我们对整个民族尽孝对一切众生尽孝是大了点,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困难,但是整个民族养育了你,你是应该尽孝的;是许多许多的人给了你一个爱的世界,所以你也是应该尽孝的;是一切的生灵给了你一个美丽的生存空间,所以你也应该尽孝的。
成就事业方能显出你的价值。尽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给生你养你的父母,给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师,给养育了你的整个民族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是孝的一种吧!别人给了你,你就应该懂得回报别人,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尽忠尽责克尽奉养并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业,然后在自己的事业上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成绩与爱心来回报世界上的种种,这也是孝顺了吧!
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代表着一种修养与品性,它是中国式的感恩,延续千年。孝是没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直到今天,我们依旧能从古籍的字里行间品味出孝的强大魅力以及它给予我们深深的感动。
为什么孝的精神能够延绵千年而依旧新鲜?那便要从孝的含义说起:孝是指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与爱护,这是一种爱的传承。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的母亲正是伟大的中国父母的代表,而这个故事也承载着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付出的极大努力。孝是亲情的重要部分,它基于血缘,却没有终点。李密在《陈情表》中真挚陈述的故事告诉我们:孝,是一种感恩,这并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不是礼尚往来,而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触动与感念——我想,这就是虽然相隔千年的时间与空间,孝的精神依旧能够打动我们的原因。
想要做到孝,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做法为标准呢?孟佩杰可以是典范,李密也可以作为参考。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每个时代都会给出不同的见解。依我之愚见,当今时代提倡孝道应当将传统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的孝道才会有现实意义与发展价值。
从孝的本意出发,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尊敬、爱护长辈。他们为生养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物质代价,但最重要的是,爱的付出是无法衡量的,我们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他们的心力交瘁。待到他们年老了,我们长大了,他们需要我们的关怀来重温当初的温暖与甜蜜。尊敬与关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最基础的孝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这是如此神奇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孝敬长辈,更要做好自己——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成为一个可以走到哪里就把正能量带到哪里的温暖的人。当长辈的脚步被岁月放缓,这种生命的活力方能使他们感到宽慰与骄傲。
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我们既不能将他们的关怀视为无限制的爱,也不能凭臆断敌视他们的教导。在与长辈相处时,我们不应该过于拘束与畏惧,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但同时也不能太激进,要理性独立地思考问题,积极与长辈沟通交流。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广大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与处事能力的人,这样的孝道也是时代所要求的。在对待长辈的态度上,我们不能时时迷信长辈的话,但也不能不听教诲、拒绝人生经验的传授;我们要敢于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负责任,同时也要及时使长辈知道我们的发展状况。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传诵千年的箴言,无数次地叩动沉睡的心灵。孝,是经不起追悔莫及的感恩,行孝道,于足下始!
以易道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民族文化教育,在汉代从系统型的道德根文化教育全面转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孝道文化为主体,是慧性文明转向智性文明的必然性。因为当时的社会经历了将近六百年的战乱,历经秦朝短暂的过渡,迎来汉朝黄老学说治国的鼎盛时期,完成这一番治理以后,人类随着太阳系慧性宇宙能量的锐减,左脑的使用已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在早期那种以右脑慧识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正常进行,那么以孝道文化为主体进行全民“为大于其细”教育的出现,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可以说,孝道教育的出现是慧性文明转向智性文明教育的一种必然教育模式。
到目前为止,孝道教育仍然在智能文明教育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轻率丢弃孝道教育。因为中国教育文化的传播,必须以孝道文化为主体进行展开,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文化特征,这是“教”字所存在的全部信息。我们通过“教育”这个“教”字里面的“孝”的成分,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必然。人们智能意识全面离道失德,造成教育工作必须“为大于其细”,从家庭孝道这个“细”和“易”方面入手,才能呼唤道德的回归,使人们重新重视“尊道贵德”。孝道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系统性与解析性,这个枝叶与根***关系、树木与森林的关系,都应该将其确立起来,而不至于在某些研究过程失去了系统论,或者用西方的观念来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认识道德根文化的系统以后,重新建立包括孝道文化教育为先导的立体型益智开慧教育,就显得极其重要。因为孝道是做人的基本素质,百善孝为先。“德”字里边含有十种善,古人却强调“百善孝为先”。任何一种善,首先要看这个“孝”是否在其中。如果说家庭无孝道,则所有的善都带有伪善的性质。
某地区当年选拔干部、提拔某人到重要部门工作时,常常需要进行一次家访,然后再决定是否起用此人。要通过家访看看此人是否胜任重要职务。为什么要通过家访看呢?一看其孝行,二看家里清洁、家庭管理情况。海外很多大企业家在选拔人才时,也会通过一次家访,全面去“为大于其细”,从“细”观察其是否具有优秀品质,考察是否足以担当重任,否则就不予起用。
孝道处处在。对父母、亲戚、朋友,方方面面都可衍射出孝道文化的影子和影响力。它是人们品质提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培贤育圣”最基本的内容就是孝道。孝道体现了老子的思想,“孝”本身就是“老”“子”两个字的组合。我们从孝道上慈下孝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可以窥测到中国古文化文明几千年以来构建的一个基本模式。尊老爱幼、上慈下孝等这些相互之间的关系,缘起于人类本性中的善。像羊羔有跪乳之心,羊羔一生下来,它跪下来吸取母乳。为什么呢?它都有一个善性的能量体支撑着基本的行为。
有这样的一则漫画:满头大汗的爸爸回到家里,想让自己的儿子再帮自己倒一杯水,但是儿子却拿着作业单寒假作业:给家长倒一杯水”,满脸理所当然地拒绝道:作业上可没有说再倒第二杯,你自个倒吧!”这一场景真是令人咋舌,学校布置的这份寒假作业”,只是想让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这么简单吗?其实是学生不明白不理解这份作业背后的本质,只把它当做一则教条,一种形式,没有真正懂得父母的艰辛,没有懂得孝顺父母。因此,孝道不能只讲究形式,我们要拒绝形式主义的孝道。
形式主义的孝道是一种忽视本质,讲究形式的情感。近年来,屡出不穷的三拜九叩”、洗脚搓背”正在不断刷新着人们的眼球,各大平台客户端上的短视频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赏纷纷模仿作秀。逐渐地,孝道似乎成了一种形式,它被记上了教条的标签,它失去了孝敬父母长辈的本真,它变得冰冷化,形式化。
形式主义的孝道会使人失去人间的温暖,失去感恩的真谛。我们知道,孝的核心是感恩,一个只会尽形式主义孝道的人,即便他再优秀,再成功,但是他对父母的孝顺是装出来的,那么他的人生就感悟不到家庭的温暖。一个人连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的父母都只是表面装孝,那么他对这个社会,对这个自然界还会心存感恩之情吗?如果社会上的人们都只会表面形式上地装孝,那么这个世界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由此可见,形式主义的孝道对社会的威胁很大,我们必须对此持反对的态度,坚决抵制形式主义。
孝道不是形式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子女们都各自外出谋生,只有逢年过节才会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才会想起回家探望父母,他们似乎尽了孝道,但是他们一回家后就与各种的同学朋友见面,拉拉关系,他们似乎忘记了回家的目的,也往往最会忽略了父母。他们没有拉拢父母的心,也忘记了时间的残酷,也忘记了人生的短暂,只有等到父母年老已逝,才会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真真正正地陪伴父母,才会记得自己有多久没有安安静静地停下来与交谈心事。其实,父母并不是想要你每个月的抚养费,每个月寄回家的保养品,而是你平常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所以,孝道并不是流于表面形式的所作所为,而是趋于形式之上的,发自内心的真正情感,是基于感恩之上的一种行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应该要发自内心去敬爱父母,发自内心去感恩父母,俗话说:滴水之恩,定将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长辈为我们付出的不只是一滴水这么简单,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所以我们要敬爱父母,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父母的劳累,在父母回家后送上温暖的茶水,在父母生日时递上爱心祝福,在父母失落间给出安慰怀抱,请发自内心地去爱你的父母吧!请不让要孝道流于形式吧!
我们中国人都讲究孝顺,大家一直认为孝顺是传统的美德,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国家的优良传统。有这么一句话,我认为很有道理: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绝对不可以把他当朋友去处。
我的父母都是孝顺的人,我爷爷老年后一直居住在我家,直到有一天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客气的说,我们几个兄弟姊妹也很孝顺父母。姐姐条件好一些,在经济上对老人关照的多一些。我和哥哥没事的时候也总往父母家去,今天买点水果,后天买点糕点。
实际上,老人倒不一定是盼望子女去买什么东西。老人高兴的是子女的生活都很好,最盼望的是和子女聊聊,说几句话。能隔三差五的看见子女,就是老人最大的开心。
父亲离岗好几年了,可是因为写公文很有名气,就有一些机构总找父亲,于是父亲离岗后仍然很忙。
老了的父母自己居住,两个人生活了一辈子,给我的印象似乎是争吵了一辈子,老了的时候更为严重。对于父母这样的情况,我们几个子女都清楚,劝是根本不起作用的。为了这,父亲有好几回偷偷的坐车,回到乡下老家去。而这时的母亲,就总是很孤单。中午,有时候她就得自己一个人在家吃饭。而每当一个人在家吃饭的时候,母亲就是简单的吃一口。
在很平常的一个中午,爱人有事了,我也不想去和朋友、同事吃饭,就在一个小饭店炒了个菜。到了母亲家,母亲正在吃饭,看到我去,很开心。可是我看到,母亲正在用咸菜就着饭,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一顿午餐,让我的心里酸酸的、涩涩的。我在心里问自己:你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么?你是一个懂事的儿子么?悄悄的平复了自己翻腾的心,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对母亲开心的说:“妈,我回来了。”母亲高兴的说:“自己在家,也不愿意吃,寻思对付一口得了。”我把买来的菜默默的递给了母亲。
就是从那个中午开始,我和父亲说,如果出门,一定要告诉我一声,让我知道他出门了。父亲每次出门,也真的都告诉我。每到母亲一人在家的时候,中午还没到下班,我都会提前打一个电话,在电话里说:“妈,今天中午我回去吃饭。”母亲总是开心的说:“回来什么也不用买,家里有菜。”这时候的母亲总会做几个菜,等着我回去。有时候我就回去,同时也不忘了买点菜,可是更多的时候我回不去,便估计母亲做好菜的时候,再打一个电话过去,告诉母亲:“妈,我临时有点事,回不去了,你一个人吃吧!”但是我清楚,我的这种不得不用的带有孝心的欺骗,会让母亲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餐,最起码,我放心了,每当这时,母亲不会自己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对付了。而到了晚上,还有我女儿呢!她一去,母亲更是不能对付了。
我就是用这样的小细节,去默默的孝顺着母亲,我觉得这种方式,应该是必要的。大的道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也都懂得,可是有时候一些细节上的小事,似乎也同样不可少。
一个“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这就注定了父母只能陪子女一段路,一段不太长的路,上为老下为子,子在老的下面,因此做事因以父母为主,百善孝为先,多为父母想想
孝是本能,良心,美德!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人们都是以孝为主,李密是其一,晋武帝多次征招,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病床榻之时,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招而侍奉床前,未曾废离。
在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名利而抛弃父母,又有多少人为了自己的名利而抛弃父母,又有多少老人独自生活无人奉养,敬老院的兴起这又意味这什么?与古人李密相比,我们的孝不值一提!
孝是什么?怎样才算孝,下面他将用自己经历来告诉我们,包拯的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长大,考取功名,在一次判案中他发现他的侄子犯了死罪,他不见客直到侄子被砍后,侄子死后他立刻到嫂嫂家中,跪在门前请求嫂嫂谅解,直到嫂嫂原谅才起身,后来他叫嫂嫂为嫂娘以示尊敬,为她奉养终老。
这才是孝,我们不能以孝的名义做违法的事情,自古以来忠孝难全,有许多人弃孝为忠,而从没有想过忠孝两全,在功名利禄与孝之间,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放弃孝,人们认为行孝的时间很长,我先成就功名再来行孝也不迟!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最大的遗憾,时光如白驹过隙,时间不等人,我们要及时行孝,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就如一个人宁愿乞讨为生,奉养父母也不愿意外出打工,他深刻的明白自己照顾父母的日子不多了,自己及时行孝为时不多,我们要及时行孝,不要让自己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孝是每个人都会说的,孝不能用金钱来完成,行孝要用心,用一颗感恩,真诚的心如孝顺父母,让我们早日尽孝,真的做到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