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xx年推出的一个节目,对于不太看电视节目的我,没有看过宣传,但无意中扫到的时候,被深深的吸引了。还记得最初看的时候是濮存昕读的老舍的一段文字《宗月大师》,濮存昕的低沉有磁性的声音加上老舍优美的文字深深的吸引着我。每周五晚上,只要有时间,就会守在电视机旁边去看朗读者。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未能全部看完,直到看到了朗读者的书,于是急迫的想将其拿回家看。
《朗读者》节目的同名图书,共分为三辑,每一辑有四个主题,在节目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学含量,以此提高阅读品质。
《朗读者》的播出,引起了诵读文学经典的热潮,已经渗入到广大人群中,成为生活的场景。《朗读者》已经成为一道醒目的文化风景,一种引人深思的文化现象。它向我们证明:诚挚、深层、优美、健康的内容,在今天依然能够获得普遍的关注,好的文学永远拥有直指人心的伟大力量。曾几何时,我的阅读只停留在了网络小说和鸡汤文的基础上,直到中国诗词大赛和朗读者节目的播出,我开始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做深度的阅读了。慢慢的我重新爱上了阅读,开始读一些经典,从朗读者推荐的一些读本开始,读一些名家佳作,通过阅读,使一些波动的心绪慢慢平静下来。在朗读者印象最深的是对许渊冲访谈,许老先生是大翻译家,他翻译过很多中外的经典,翻译并非简单的译文,加入了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并且也取决于译者本人的文化素养。
曾经大学期间,在图书馆喜欢抱着外国经典的译本来读,而对现在的我来讲,一直不太喜欢看外国作品,还是觉得看中文经典更能体会其文字的优美,可能觉得译本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部分光彩。对国外的经典如果有一天能够读懂原著时再去读好了。
在看《朗读者》这本书的时候,我遇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是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知大家感恩。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央视一档同名节目编缉成册的,书中内容格式大致为,先采访、对话,后为嘉宾所带来朗读的文段所构成。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就好似多看了几本一样。
而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著名的表艺术家濮存昕老师在节日中的表现,在前部分与主持人董卿的交谈稿中了解了这位老艺术家的生平,而他所带来的文段是来自《老舍散文》的《宗月大师》。
在宗月大师这篇文章中,讲述老舍幼年时家境贫寒,没钱读书受到宗大师的帮助才上了学,老舍写此篇文章的用意,就是为了感恩宗月大师为他所做的一切。文章中的宗月大师未出家前大家都称其为“刘大叔”。刘大叔是个阔人家,但他从不吝啬,别人吃他的、骗他的,他也就付之一笑。后来家道中落,夫人、小姐入庵为尼,刘大叔也就就削发为僧,成了和尚的刘大叔依然不忘帮贫救困,这也就是后来的宗月大师了。
老舍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纪念心地善良的宗大师。而濮存昕老师选读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感恩,他在年幼时患有腿疾,一直被同龄人嘲笑、孤立,直到后来遇到了荣国威大夫,帮助治好他的腿疾,走出童年的阴影。在采访中,我得知濮存昕老师一生有几个转折点都是因为有人热心帮助,成就了今天的他,而他此次选读此篇文章正是为了感思这些人的帮助。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别人的帮助,而我们要学会感思这些人的帮助,心存感恩之心,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居然一期也没看过,只知道最后这个节目火了,而今天换台换到中央一台,居然看到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而且居然是第一季第一期,刚看一会就喜欢上这个节目了。
现在对一些搞笑类的栏目不怎么感兴趣,对语言类的相声也听不出来笑点,但是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却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等我看时已经是第二个朗读者了,柳传志老先生,正在和董卿聊天,最后读了他送给他儿子的信,说到他儿子,他说终于结婚了!后来在信中才注意到原来他儿子已经四十多了,怪不得老先生说终于结婚了!
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有儿子的家庭都应该拿来好好欣赏一下,他说感谢康乐(他儿媳妇父母培养了这么好的女儿给我们家做媳妇,所以作为回报,我们也把我们的儿子送给你们做女婿,好幽默的柳老先生!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对结婚26年的夫妻依然恩爱如初,每天给对方读情诗,而且丈夫为了妻子每天看到美景,居然真的花十年时间种了一大片花花草草,每天生活在诗情画意之中,连董卿都羡慕的说,"我从来没有羡慕过别人的生活,但是看到你们的生活后,我真的羡慕了。"我想屏幕前在婚姻中水生火热的人们更羡慕吧。好想让他们再多讲讲他们的爱情与婚姻。真的是爱是最好的保养品,沉浸在爱中的女主人公虽然年龄比她丈夫大,但是看起来却比他老公更年轻。他们的生活在我们看来真的恍如世外桃源一般,羡慕呀。
接下来是世界小姐张梓琳的朗读,刘瑜的《愿你慢慢长大》,而董卿的表现更让我震惊,她在刚听完读的是这篇时,立刻能背出来这篇的经典语句"我希望你能有好运,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真的让我佩服她的阅读量与记忆力。因为张梓琳也是一个妈妈,所以她读的很有感情,真的恍如读给她的女儿听。
接下来96岁的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才是真正的震撼,老先生一上台先送给董卿他的名片,他说他是唯一一个把唐诗宋词翻到国外,又把外国名著翻到中国的翻译家。老先生好活泼可爱,真的用这个词在老先生身上毫不违和,感情丰富,说到林徽因的那首诗,一下子热泪盈眶,说到如何走向翻译的路上又会回忆到初恋,真的好可爱!当董卿说到我们都会说"床前明月光",但是你会翻译成英语吗?老先生一下子抢着说简单,然后立刻就说出答案了。而且以老先生的高龄,居然每天熬夜熬到三四点,他说如果他能活到一百岁,就能把莎士比亚翻译完,为什么要熬夜呢?他说这样我们就可以延长白天了,偷来了时间,定着一个小目标,老先生的小目标真是让我们汗颜呐!而且据老先生说2007年时医生就说他只有七年的寿命了但是他却不管那些,继续自己的翻译事业。最后老先生没有朗读,而是由他的众多学生从四面八方赶到北京来参加这个节目,而他的学生们现在都是各个单位的顶梁柱。他的最经典的是这句话"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这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我相信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有的遇见都是一种缘分,无论是儿女,还是恋情友情,每一种遇见都是一种缘,珍惜这份缘,珍惜这份情就是我们该做的了吧。
这个栏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可以发现文字的魅力,而且又不枯燥无味,而且可以发现背后的故事,这个栏目有新意,而且以董卿的文字功底,文学修养,确实把控的很好,很喜欢这个栏目,以后周六八点有期待了。期待以后有更多的人来朗读,朗读背后的故事。
在这个一片搞笑类节目,相亲类节目充斥各大卫视的今天,《朗读者》这个栏目无疑是一股清流,《诗词大会》见证了董卿的`文字功底,《朗读者》无疑会更上一个台阶!
据了解,未来几期节目中,航天英雄杨利伟、作家刘震云、配音演员乔榛,以及演员斯琴高娃、蒋雯丽、梅婷等人都将成为"朗读者",分享他们喜欢的文字和故事。其中说话略有口音的作家刘震云,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而董卿极力说服他来参加,并向他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核心,真情实感才是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董卿认为:"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录制节目时,她为那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还告诉观众:"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首播之后,来自好友和观众的反馈令她兴奋不已。董卿透露,娄乃鸣导演用了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她笑:"很多人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shě是念老舍(sh
《朗读者》这本书,大概两年以前就我听说过同名的电影,也知道了原著。因为当时的电影的确太有名了,貌似那一段时间的话题就是这个,所以前两个礼拜去城区买办事的时候,顺便把它买了下来。一般来说,相对于电影,我更加喜欢阅读。毕竟,让我在电脑面前坐上两个小时双手不碰键盘和鼠标的确比较困难。这就导致了,虽然我下载好了电影,但是我还是选择买书。不过貌似买这本书的经历的确比较难忘:背着十多斤的电脑跑了大半个杭州,回来以后肩膀几乎都要断了,现在一想起来肩膀貌似就有点发酸的说。接下来,就言归正传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的德国。15岁的少年米夏患上了猩红热,一次在他回家的路上不幸发病。住在附近的一位30多岁的女子:汉娜将他送回了家。然后米夏为了感谢汉娜为前往她的住所,在汉娜的屋里,两人相互吸引,发生了关系。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米夏和汉娜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汉娜常常让米夏为她带来不同的书籍,然后让米夏朗读给她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感情逐渐出现裂痕。终于有一天,汉娜不告而别。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米夏成为了一名研读法律的大学生。在一次听审中,米夏惊讶的发现,站在被告席上的战犯居然是汉娜。在审判期间,米夏醒悟过来汉娜其实是一名文盲。但是她自己却不愿意承认,宁可被诬告而入狱。而米夏也选择了逃避,即便是在汉娜被判决时,也没有站出来。
在汉娜被判处无期监禁之后,米夏生活也陷入了一团乱麻。多年以后,米夏在离婚后的一次读书中萌生了再次为汉娜朗读的想法。于是他开始为汉娜录制磁带,并将它们寄给汉娜。在米夏的帮助下,汉娜学会了阅读和书写。最后,汉娜被决定提前释放。但是米夏却一直逃避,这最后导致了汉娜在出狱的前一个晚上选择自***。得知消息的米夏无比后悔也无比自责,他最后选择倾诉来宣泄内心的痛楚。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书是德国的作家所写,所以读上去给人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感觉。这在之前我阅读的一些书籍都无法带给我的一些感受。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给我们展现的,按照我的理解,或许是对经历过的那场战争的反思。而且他选择的视角也十分独特,选择了两代人中普普通通的一男一女来展现。而正是这样一种独特的选择,带给了我们对人性,对战争的反思。
首先,我感觉,汉娜在整个故事中,象征着被无辜卷入那场残酷战争中的普通人民。而汉娜是一个文盲的设定,其实也是作者为了更加凸显出汉娜的悲哀之处而添加的一个设定。在整个故事中也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汉娜不会阅读与书写,迫使她稀里糊涂地卷入了战争中,同时也让她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有一个细节在书中反复出现:每次汉娜与米夏ML之前,都会用清水反复清洗自己的身体。这个细节,其实展现的,是汉娜想要洗掉自己心中的罪恶和愧疚。其实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犯,她只是一个无辜地被卷入那场战争的普通女子,却因为自己的过失而犯下了错误,而她也意识到了这个错误,想要尽自己所能去弥补。她的悲哀之处,就在于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宽容她。甚至米夏也没有。在学会书写以后,汉娜也给米夏写过好多信,但是米夏却一封都没有回过。这无疑导致了汉娜的绝望。因为这里还有另外一个细节:汉娜在进入监狱以后也很频繁地清洗自己的身体,但是最后的几年,她却放弃了,自暴自弃。而她最后的自***,其实也是米夏一手造成的。正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悔悟,她才会选择离开。这也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不论别人犯下如何的错误,都要学会宽容,接受。更何况那些本无意犯错的人。
而米夏,则是代表着德国战后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也想要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去,但是却一味地谴责自己的父辈们。他们并不是尝试着去真正理解自己的父辈在战争中所作出的,而是选择了逃避,用一味的谴责来面对自己的父辈们犯下的过失。而不是去尝试着与他们对话,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也是故事想要给我们展现的另外一种悲哀。写到这里,我忽然明白过来,为什么作者要安排米夏爱上汉娜,这不仅仅是因为是一个15岁少年对于Sex的渴望,这种跨越了辈分的爱情,更是两代人尝试理解沟通的桥梁。之前我也一直怀疑米夏和汉娜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爱情,就好像我认为爱丽斯从来没有爱上克劳德一样,汉娜一直没把米夏当做自己的爱人。但是写到刚才,我突然明白过来,汉娜其实是真的爱着米夏的,而米夏,对于汉娜的爱情也一直没有动摇。在汉娜入狱后,米夏为她朗读的那些书,带给了汉娜心灵的救赎。但是是米夏对于汉娜所谓的“谴责”让他逃避着这份感情,让他最后失去了汉娜。而汉娜,或许也是带着被救赎但不被理解的心离开。作者是大概是想用这种结局,带给我们更加深刻的思考。
为爱朗读,我突然觉得,《朗读者》的确是一本伟大的书,她能够教会你什么是宽容。而我也突然觉得,如果有人愿意静静地聆听着我朗读,我用心抒写的文字,这也是一种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