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妈妈:
您好!借此机会,女儿想跟您说说心里话。
是您,给予了我生命,伴随着我一天天的成长。是您,教会了我走路,教会了我说话。
从小到大,在我取得小小成功的同时,您总会是我第一个分享喜悦的人。高兴归高兴,您总会在我耳边提醒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每当听到您的话,我就如同充满了气的气球,激情满满地对待学习。在我失落伤心时,您会给我一个拥抱,开导我:失败是成功之母,打起精神,总能跨过那道坎儿。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看见会骑自行车的同学,总是特别的羡慕。又一次去逛街,我看见一家店里有一辆粉色的自行车,特别好看,我很想要,但是考虑到家里的情况,我没有张口,只是忍不住多看看它几眼,希望它不要这么快卖出去呀!几天后便是我的生日了,我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您会给我煮一碗寿面,但是没有想到的是,我打开门看到的却是我梦寐以求的那辆自行车。我惊呆了。您笑着说:“前几天逛街的时候,看到你总是盯着这辆自行车,知道你很喜欢,但是你又很懂事,没有和我开口要,所以就想给你个惊喜。”听到这里,我欣喜若狂,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就抱着妈妈,在您的脸上亲了又亲。您微微愣了一下,反过来抱着我,笑了。您的笑容给人三月阳光般的温暖。
有了您的细心呵护,有了您一路的支持,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现在,我长大了,懂得孝顺您了。去年母亲节,我送您一束康乃馨,您兴奋的眼神我察觉到了。您却说:“有些钱留着买些学习用品,知道吗?”我愣了一下,你摸了摸我的头说:“如果你好好学习,以好的成绩来回报妈妈,要远比物质来得更有价值,懂吗?”我点了点头。
妈,现在的我长大了,如果有时候无意间的一句话伤了您的心,请您一定要谅解。现在的我,也会有自己的一点小秘密,也有自己的空间,有时候不需要那么大惊小怪。我知道您是担心我,但有些事情自己处理或许会更好些,不是吗?有时候,我也想要自己学着慢慢长大。
妈,谢谢您的谆谆教导,谢谢您在我成长路上的支持和陪伴,您辛苦了!
祝
身体健康!
女儿:宇格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这是儿子第一次用书信的方式与你们,今天,我就用这支笨拙的笔写下想对你们说的话。
妈妈,您还记得每天您是怎样从梦中醒来的吗?
那是一个初春的早晨,微风拂过您的脸,轻轻的,柔柔的,舒服极了。那天我比您起得早,于是蹑手蹑脚地走进了您。我端详这您那熟睡的身影,您把头枕在手上,半侧着身子。还是不是的打呼噜。一缕阳光悄然间照射进来,照到您的头上,这时我惊异的发现,您真的老了。几根调皮的银丝爬上了您的头,岁月的史书在您的脸上烙下了烙印。您真的老了。
爸爸,您还记得我那天早上为您揉腰吧,您说:“聪聪,咱家里就是指望你了,现在爸爸干多少活都不累,为的就是让你好好上学,长大好回报我和***妈啊。我们趁年轻的时候多干点,为的是你以后少干点,你要努力学习啊。将来成为一个大人物啊,给你爸爸争口气。”
我看着爸爸的脸,深有所思。
每天看见爸爸妈妈为我操劳,我觉得我愧对于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每天都为我操劳,每天累得倒头就睡,我的心里十分内疚,而我还不知学习的`重要性,每天悠哉悠哉的玩,不知学习,您们每天都叫我祝福我好好学习,可是我有事还有抵触情绪,还对您们不满,有时候还向妈妈撒娇,有时妈妈批评我一下,甚至还和妈妈顶嘴,我真的对不起您们。
我现在已经是七年级的大学生了,却还要妈妈每天早上早起来叫我,还要做饭给我吃,妈妈总是我们家里每天睡的最晚,起得最早的人。您们为我付出了您们的全部。
爸爸妈妈,从小到大,你们给予我无数的爱,我在这种爱中不断成长,在这种爱中,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谢谢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长大后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大人物,我一定会回报你们的爱。
祝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目送》读书笔记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的一段话,话说得令人心酸又无奈。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落点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知识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们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前边的孩子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 我查过龙应台的资料,2004年,她的父亲逝世,在他去世前五十多岁的龙应台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在我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的人际变化,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父亲的过世,就是我上的人生中第一次重大的人生事件。”而之后的母亲的失忆,孩子的独立。友人的悲伤,同学的时过境迁,也是龙应台不断的经历人生事件。她发现,自己不会煮饭,不知道蔬菜的价格,直到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这方面的低能。也正因为慢慢的经历了这么多,她才开始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学会了自己,独立。同时,这本书也体现着一种物是人非之美。自己挚爱的孩子,小的时候去幼儿园,怯怯的,在入院的时候回过头,目光与自己久久的交汇;长大后,送他去国外读书,走过安检的时候,只是在海关窗口匆匆停留,又匆匆的离开,始终没有回头,连匆匆的一瞥也没有。自己的母亲,本也是家中捧在手心的大小姐,成了母亲之后,柴米油盐一肩挑,把自己变成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的CEO,只是没人给薪水。母亲老了之后,失忆了,像个孩子一样不停的在问:你是谁?是我的女儿吗?你和我的女儿很像,你不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儿呢?终究。那个叱咤风云的母亲变成了乖乖听孩子话的母亲。而作者,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成长着,成长着。
有人把这本书评为二十世纪的背影,用流畅的笔法写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写进了悲欢离合,让那个每个人都产生内心的共鸣,让每个人都有所感悟。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总看见外婆在擦拭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牵挂,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回头,会有谁会一直目送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旧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一生,都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最后用书中一句话做总结:“再多的遗憾都只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调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的和解。”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3.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
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4.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5.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
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6.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
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7.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星夜》
《目送》读书笔记
读完目送,对其印最深的莫过于书本封面的那一句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在我看来,这是一本记录着作者生活的书,夹叙夹议。成长、亲情、故乡都融入其中。
整本书,我都读到了一种情感“不必追”。这也是最触动我内心的。
其中的一篇“雨儿”描述的是作者的母亲,母亲因为年纪大了,对一些东西的记忆已经模糊,但她却深深地记得她的“雨儿”。在口中一直呢喃着,“雨儿你在哪里?”母亲虽然身体容颜已老,但她对女儿的爱却一直如此的深。作为女儿的作者,给母亲拍了一张母亲第一次坐捷运时的照片。她突然感悟到了“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像一个中学的女生”母亲曾经也年轻过,也会有着自己的向往,但是她却将她的一生奉献给了她的五个儿女。
相信与不相信,作者在书中阐述了这个问题。她写道“曾经相信的,随着时间和经历会变得不相信。而曾经不相信的,现在会变得相信了”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禁不起权利的测试。而有一些,作者二十几岁时不相信的,现在却相信了,比如说,她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这让我有了思考。人生是要由经历才会成长吗?结合自己的实际,作者说得很正确,一切皆因成长。
在读目送时,我也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她儿子华安的爱,她说“铃声一响,顿时人影交错,奔往不同的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的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作者作为一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儿子成长,追随着儿子的背影,有一天他会发觉自己的儿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但母亲的爱永存。在此同时,作者也意识到小时候也有着父亲在注视着自己的背影。人生就是一场场目送与凝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