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味小吃,洛阳也不例外,洛阳的风味小吃是什么呢?当然是浆面条了!
浆面条的主要材料是浆汁,浆汁分绿豆浆和黑豆浆两种,绿豆浆最佳,呈乳白色的绿豆浆为最好。浆汁不能太酸,太酸会倒牙,又不能太淡,太淡则没有味道,适中最好。
浆面条的正确做法是:浆在火上时,需要先在锅里滴几滴香油,待浆汁鼓起小泡泡时,用筷子把浆末打下去,继而在后面放菜,或者把菜炒熟后在搁进锅里。浆面条目前已经被评为中华名吃之一。
浆面条吃起来味道鲜美,有十分粘稠,还有一些酸,既开胃又好吃,民间谚语说:“浆饭热三遍,拿肉都不换”可见其多么的好吃。
关于将面条,还有一段来历呢!相传,东汉年间,光武帝刘秀为躲避王莽追***,日夜奔走,数日水米未进。一日深夜行至洛阳附近,见到一户人家。便想讨些饭吃,可主人很贫穷,只有几把干面条,一些已经放酸的绿豆磨的浆水。刘秀饥饿难忍,也顾不了许多,主人就用酸浆,把面条、菜叶、杂豆下入锅内烧熟。刘秀狼吞虎咽,竟然觉得香气扑面而来,吃得那叫津津有味。日后刘秀当了皇帝,虽然有山珍海味伺候,却依然对当年落难中的浆面条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浆面条这道菜。
这就是洛阳名吃浆面条,你们喜欢么?
自《礼记·学记》谈扣鸣之术后,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水平,一直是阅读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像孔子提倡不耻下问,对待不同学生的问题能够因材施教,显示了精妙的教学艺术。所以《说苑》曰:读书重问,可以顺成。(《说苑·建本》)
从更深的层次来说,读书质疑所反映的,实际主要是阅读者的思维水平,对此,历代都有教育家大力提倡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精神。《易传》已经有见仁见智的话,孟子不仅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而且强调君子欲其自得(《孟子·离娄下》)。汉代著名的教育家王充,是提倡实事求是、自主学习的典型,针对汉代盲目恪守师法的世风,不断倡议论贵是、事尚然。甚至说:虚妄之书不可信、儒书言有不实、信师是古为读书大病、《五经》之外还当知今古。
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起得特别晚,一看钟,“呀!8点半都过了!” “爸爸!妈妈!奶奶!”我叫了好几遍都没人回答。哦!爸爸妈妈都去加班了,奶奶去超市里买东西了,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我想:坏了坏了,奶奶昨天本来说是要带我一起去的,一定是看我睡得正香,这才没喊我起来的。我打开冰箱,里面的蛋糕够当一次早餐了,不急不急,先吃了再说,当个饱死鬼总比当个饿死鬼要强。于是我赶忙去刷牙洗脸,然后便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吃完早饭写会儿作业,完了看看书。时钟嘀嗒嘀嗒的,一抬头,已经是11点39分了,奶奶怎么还不回来?午饭怎么解决?想出去买点吧又没钥匙,关上了门待会儿自己没法回家,开着门又怕小偷来光顾。家里面也真没什么直接拆开包装就能吃的了。再次打开冰箱,我看到了面条,这是唯一能填饱肚子的。
回想着奶奶每一次煮面的情景,我动手开始干了起来!我抓起一把干面就往锅里一扔,马上点起火,正想着:哈哈,我也会煮面,今天要一鸣惊人!只听得耳边“嚓嚓”的声音,哎呀,水还没放,火苗太大。我赶紧倒了点热水瓶里的水进去,又把火开小了些。我再从冰箱里随便拿了点猪油放在一个汤碗里,因为我从没注意过奶奶平时放多少猪油,然后我又向汤碗里倒了点酱油等佐料。转过身,我准备把面捞起时,没想到面因为水太少有些烧焦了。
我将还没有烧焦的面捞起放在盘子里,蘸蘸汤碗里准备好的佐料,一尝,味道偏淡,但没办法,眼前只能吃这个。就这样啃啃面条,蘸两下;再啃啃,蘸两下。不一会儿,奶奶回来了,看见我这副样子,简直笑掉了大牙,“你看这样干巴巴的面怎么能吃呢?”于是,奶奶重新从冰箱里取了一点面下了起来。
第一次煮面,我原以为能烧得很好,但竟然没有成功,现在想想都会哈哈大笑。但我相信只有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会成功!
课堂上难免遭遇尴尬,如何把它转化为和谐和愉悦,这就要靠教师的机变、灵活和语言技巧了,也许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浓挚的爱意……
某生迟到,脸红气喘地推门而入,在全班的瞩目下,更显得羞涩和不自在。可是老师却笑着对他说:“我相信你今天一定创造了有史以来从家到学校的最快记录,因为你想把迟到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就这一点来说,你完全应该受到表扬……”一席话说得全班大笑,迟到者也如遇救兵,一扫尴尬。
上课后,教师发现某生忘带课本,他默然起立,准备接受严厉的批评与处罚。不料,教师很客气地让其坐下,还说:“噢,你没有带书。我猜你是想尝试一下,看看上课没有书,能否把上课的内容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在众人的笑声中,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快下课了,他回答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题目,教师说:“看来你试验的效果还真不错,不过,这个经验似乎还不宜推广。”又是一片笑声。
某生被点名朗读课文。本不善此道的他,一紧张就显得有些结巴,不巧在忙乱中又读错了几个字,惹得全班大笑了好几回。好不容易把课文读完,他已是满脸涨红、神情沮丧。可是教师对他的评价却是:“你能在大家的笑声中将朗读进行到底,我十分欣赏你这种抗干扰的心理素质。”此话一出,全班大笑,这位学生也不无得意地笑了。于是教师又说:“有句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你的朗读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你今天的笑无疑是最好的。”课堂上又是一片笑声……
教师以一难题发问,全班皆沉思。一生突然举手,可惜发言无的放失,不着边际。教师却说:“好。思维敏捷。更可贵的是你的发言扫清了外围,让其他同学能够更加准确地靠近目标、解决问题。”同学们便在笑声中继续思考。又一名学生发言,他讲得很多,但你把最重要的东西淹没在许多套话中了。这时老师又说:“你已经大有进步,完成了对目标的包围,可惜未能一语中的、击中要害。”又是大笑。第三位同学的发言虽然仅是三言两语,确切中肯。教师称赞道:“你的发言句句命中目标。我想用一个你们喜欢的字来形容你的发言,那就是:爽!不过,你还得感谢前面两位同学的‘铺垫’之功……”笑声再次响起。
我深知,做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课改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教材。因为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教学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最近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纪念》,当说到小猴、小熊纷纷在小亭中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它们这是乱写乱画,这是不对的”。我还没说话,另一个同学就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小刚用铅笔画桌子,你过来看看…”话音还没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小刚,你不爱护桌子”“小刚,桌子是学校的,不应该乱画““你看,这墙上有一道印,肯定是你画的”看同学们的情景,跟开批评会一样,你看看我的桌子,我批评你两句,我看看小刚,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说话。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是“一言堂”的堂主,这时的我,应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于是我亲切地问:“小刚,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错了,我再也不画桌子了。”“老师,有一次我发现我桌子上有谁用铅笔画了一道线,我用橡皮把它擦掉了,我可以帮小刚擦掉。”我们的班长起来发言了,三月是学雷锋月,我马上肯定了她想帮助别人的想法。“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小刺猬,种些花草,不应该破坏公物。”文静的课代表说出了我们下面想学的内容,我想说的话。我马上因势利导:“小刺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环保比较多一些,所以我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不摘花,不踩草,多种花,多植树,不随地扔垃圾…关于爱护、环保的“演讲”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同学们热情高涨,课下有的同学竟然抓住了几个踩草坪的小朋友,有的同学跑到院子里去捡垃圾,有的同学在教室喧哗,马上有同学指责他是噪音污染。一堂不是按我设计上的课,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第一,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引导;第二,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了;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同学们互相监督,我们班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总之,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把握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发挥新教材的优势。
在读书可以全方位提高修养的理论前提下,衡量学习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学习者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了。首先,读书会使人变得谦虚谨慎,这在道家的文章中多有论述,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第四十五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在此基础上,儒家教育家强调读书人应该注意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如孟子说:文人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1而通过读书所获得的进益,应该能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换言之,躬行实践才是读书最终的目的。像荀子曾经说:知之莫若行之。(《荀子·儒效》)朱子读书法中也将切己体察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应该将读书之获付诸于不断校正主体的言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