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说有想法就要写下来,不然就是纸上谈兵。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这的最后一段给他致谢。谢谢你哦!
一个女孩隔窗痴痴地望着窗外寒冷的世界,脑海里不禁又想起了她——小信。“小信,我亲爱的朋友,你在那个世界里生活得还好吗?你可知道,我是多么地思念你……”
两年多前的—个夜晚,洁儿因高考落榜而伤心啜泣。泪水在她脸庞无声地划过,融合着她曾有过的梦想,一起摔碎在坚硬的地上。回想起高中三年里,无数个炎热日和风雪夜,她苦读无眠,不料大学竟还是与她擦肩而过。父母殷切的期望,老师信任的言语,学友们关切的眼神,这一切都在她的头脑中不停地回旋,让她自感无颜以对。她悲伤欲绝,猛然扑到床上痛哭起来。不知哭了多久,她爬起来坐到桌前,拿出纸笔写起了什么……
“叮咚,叮咚!”门铃响了。这么晚了,还会有谁呢?洁儿止住了哭泣,走到了门口。“吱呀”一声门开了,门外一片昏暗,没有人影,洁儿心中狐疑着。忽然,一张折叠着的纸片划着淡白色的弧线飘落在她的脚边。洁儿拾起纸片一看,原来是一封信。她打开信纸来瞧,只见纸上写着:嗨,你好!我是你的一个新朋友,看到你这么落魄,我心里十分难过,我就大方地把自己送给你吧!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回信请放在你家的邮箱上。你的朋友:自信。“自信!”洁儿情不自禁地叫出声来,多么熟悉的字眼呀,可是她仿佛失去它都快有一个世纪了。但是现在,一个朋友又把它送了回来。她激动不已,不假思索地将一封沾满泪痕的遗书揉成—团,抛出窗外。然后,拿出一张洁白的信纸提笔写道:“小信你好!谢谢你送来的‘自信’,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期望,一定会振作起来,并且一定会获得成功。你的朋友:洁儿。”洁儿把回信放在自家的邮箱上,然后回到床上安然入睡。第二天起,她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她与小信之间的书信往来从此不断。
一年的时间飞快地过去了,转眼又到了高考的期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洁儿终于成功地步入她理想的大学殿堂。“这次—定要和从未见过面的小信聚—聚,要与她分享自己的.快乐,要好好地感谢她的鼓励,要……”洁儿高兴地想着,于是她写了一封情深意长的邀请信。第二天一大早洁儿就去拿回信。当她打开信纸,熟悉的字迹印入眼帘:
洁儿:你好
恭喜你考上了大学,但不幸的是小信却无法看到并与你分享快乐了。小信是一个弃儿,由于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在襁褓中便被生母抛弃,我只是她的养母。小信也是一个善良、热心的好孩子,当她知道你的遭遇后,她便想到以写信的方式来鼓励你。在她与你通信后不久,一次心脏病的严重发作,夺去了她的生命。小信走之前,她再三地嘱咐我,一定要我坚持给你写信,并且不能把她的真相告诉你,直到你考上大学为止。洁儿,对不起!小信虽然永远地走了,但我坚信她还和我们在一起。
一个伤心的母亲
一张彩色照片无声地滑落在地,照片上的女孩子坐在鲜花丛中,脸色虽然显得有些苍白,但是笑容却那么的灿烂。
一封封的信从洁儿手中发出,飞到一个个落榜考生手里,给他们带来了自信、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成功。他们都在寻觅一个名叫“小信”的女孩,想对她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但他们都未能如愿。
时光飞逝,一眨眼两年过去了。“小信,什么时候能再收到你的一封信……”周洁儿心中充满对那一封信的期盼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