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茶山,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向上,茶山的样子渐次出现在眼前,无数的茶树呈楼梯状一层一层地铺在小小的山包上绵延不绝。从山上向下眺望,能看到成片成片的绿色,有墨绿、浅绿、深绿、翠绿,看不完的绿啊,就像是绿色家族在尽情展示它们的成员。放眼望去,在或浓或淡的云雾中,各样的茶树就像绿色的宝石镶嵌在山间。
览竹海,许许多多翠绿的竹子依着山势密密麻麻的生长在一起,整个竹林高低错落、连绵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宛如绿色的波涛,不愧为竹海!置身竹海间,茂密的'竹叶挡住了阳光,给人以心静清凉的感受。当山风吹过,竹叶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让人忍不住立足倾听。而脚下又是竹海里的小溪,在稀疏的阳光下,就像一条缀满闪光宝石的飘带环绕着美丽的竹海,水中嬉戏的鱼儿是飘带中精灵。
我爱美丽的茶山竹海!
我的'家乡祁门县,盛产祁门红茶。在县城的县委会旁边,有一座建在茶山上公园,名叫茶山公园。
茶山公园的大门前有两只霸气十足的石狮子。大门上方刻着四个绿色的大字“茶山公园”,这几个字写得苍劲有力,显得很特别。
沿着公园的石阶小路拾阶而上,穿过浓密的树荫,走到尽头,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市民广场出现在我们眼前。
清晨,广场上的薄雾还未散去,上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就来这里背课文、读英语;老奶奶们到这里跳扇子舞;老爷爷们过来打太极;还有的人在绕着广场慢跑。到了晚上,广场上的灯亮起来了,广场也热闹了起来:人们吃过晚饭,和家人、朋友来这里散步;年轻的妈妈们伴着悠扬动听的音乐声跳起了广场舞;孩子们有的在滑旱冰,有的在滑滑板,有的在打球;老奶奶们在这里一起聊天、拉拉家常。广场旁小亭子上的小灯亮起来,远远望去,犹如远方天空闪烁的明星。明亮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欢乐的人群,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从广场边的台阶下行,旁边的石壁上有着精美的浮雕,描述的是祁门的历史故事。有一篇文章,题目是“祁门赋”,洋洋洒洒,博古通今,气势恢宏。再往下一层小广场,上边放着一个巨大的茶壶、一个茶杯,足有一人高,象征着祁门红茶的茶文化。它们雕刻的很是逼真,过往的行人都会看一看、摸一摸这个茶壶和茶杯。
广场的另一边就是公园的后山,行人并不是很多,高大树木下的林荫小道显得格外静谧。春天来了,漫山青翠。野花盛开,红的、金的、蓝的都有,给山上增添了不少绚丽的色彩;还有很多野果子,其中有一种野草莓俗名叫“飘”红红的,吃起来又酸又甜,比市场上买的草莓都好吃。石阶小路旁边长着高大的枫树,每当秋天到来,金黄的树叶变得火红,远远望去,像一把把火炬。
我爱家乡的茶山公园,更爱我的家乡——祁门。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的人文学科。由于它的“新”,很多人常常对这门学科产生感性上的认识错误,比如在此学科的原始概念上,即便在文化和艺术的讨论上,很多人往往就混淆不清。谈及文化产业,就不得不涉及到文化艺术。有人常常把文化与艺术混为一谈。因此,首先区别一下文化和艺术的概念是至为重要的。文化艺术或者艺术文化,两者是相通的。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他把文化定义为了一种抽象的形态概念,然而我们东方人理解上总有些空洞,其实我们祖先在《周易》书中,对文化早有精辟的阐释,“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来自人文又面对人文,作用是化成天下,“化”字的用的非常巧妙,把文化艺术的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妙不可言的渲染出来了。也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国人的艺术思维,艺术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艺术思维,我们才能走进艺术的内部,发挥她的潜力,进而完成她拓展主体、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的根本宗旨。
在明确了文化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下一个问题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自发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形成产业而且需要引导,需要从管理的概念上,总体上把握它的事态。说到管理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在知识百科中,管理定义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文化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在市场经济的流通的过程,必定是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流通、消费实现最终的价值的。艺术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需要来自行政体制、道德约束上的监管,在此基础之上诞生了文化产业管理的概念。进入商业运作过程的艺术品和艺术服务,它们可能是从一开始创造就带有商业动机或意图的,也可能是在以后被投入艺术市场才带上商业性,流通的终端是为顾客服务,获取报酬的商业性行为。那么,所谓文化产业,即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行为和活动,包括演出业、影视业、出版业、报业、网络业、娱乐业、广告业、咨询业、策划业等行业,而文化产业管理,简单的讲是以一种适应工业化社会大生产的理念形成的管理模式,把现代企业经济的管理理念植入到文化经济生产的各个环节中。核心的三个元素:艺术生产(艺术创造、艺术市场、文化管理。
我们都知道文化体制改革在国内推行了很多年,有成功,有失败,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还是看到一些成功的例子。中国木偶艺术剧团经营管理案例就比较典型,这个北京市文化局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在尝试着实行剧团总经理负责制的改革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市场定位上分析木偶剧的受众人群,锁定在儿童群体。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的观剧需求,充分挖掘木偶艺术资源。国内开发专门为低幼儿演出的“小星星剧场” ,创作《春天的童话》、《美人鱼》、《七彩湖》、《太空动物园》、《亨特·格蕾特》、《天鹅湖》等一批大型新剧目。还到市内及郊区县举办的游园活动和庙会上去演出,为农村儿童演出。创建国外演出基地,抓住国外对传统艺术的好奇,倡导国际交流,走出去扩展国外市场。从2000年起,该团就同韩国演出商建立了合作关系,选送大型木偶剧到韩国巡演,组织演员按照翻译成韩语的台词录音对口型排戏。“韩本”的《木偶奇遇记》等剧目先后在韩国50多个城市与小观众见面,像在国内一样受到热烈的欢迎。这种坚持在艺术创作、生产和艺术生产的延伸上挖掘潜力,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改革,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剧团的演出收入从改革前的2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万元,每年演出场次达到1000场上下。2002年,中国木偶剧院经营收入达500万元以上,剧团与剧院共创收 700余万元。所以说,文化管理与企业管理、行政管理还是有所差异的,它是在艺术生产过程中依据自身规律和发展的特征按照现代管理理论和模式而进行的,它要对艺术生产、艺术供求,艺术销售等原理、原则和方法进行研究。
文化产业管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复杂的,一方面是成熟的文化产业观念,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然而把这两则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学问,成为一种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理念,又不是那么的容易。要想把这两则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文化艺术的思维与管理法则融合到一起。
恩格斯曾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 都凝结着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晶。 思维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主观能源。《辞海》教育分册对思维作了这样的解释:“指理性认识,即思想。或理性认识过程,即思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的工具是语言,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揭露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 它既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感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直接的、具体的,思维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则是间接的、概括的。然而事实上,文化艺术思维同样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这两种特性,我们只要掌控的文化艺术思维的特性,才能够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避免走向僵化和保守的藩篱。
首先我们看看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是通过媒介作用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思维的间接性, 主要表现于以已知的知识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属性。简单地说就是由此及彼。例如,清早起床,凭窗眺望,只见满地湿淋淋的(这是直接反映,凭已有的经验,我们就知道昨夜下雨了。虽然我们并没有直接感知到昨夜下雨,所以“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是一种间接的感之过程。当然,如果作家要搞创作,诗人要写诗,其间接认识会更深一层,即在普通人简单的间接认识基础上,产生一种更为繁复的间接认识,从而调动更多的经验积累,把昨夜下雨这一反映推向诗的境界。
所谓概括性,则是指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抽象,把事物的个别性上升到一般性,把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它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和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人是有感性的高级动物”,“水往低处流”等。作家的思维,也有这种概括性的特征,然而他们与普通人的思维相比较,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如果说,小说创作中的典型化原则,是作家们思维概括性的具体表现。
无论是文化艺术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终归到底都是建立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基础之上的。文化艺术创作的整个思维活动,都是在想象和幻想之中进行的,离开了艺术的想象活动,艺术形象就无从存在。黑格尔曾经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家本领就是想象”。 艺术的想象和幻想,目的在于创造艺术真实,审美地反映真实的人生,即使采用变形的艺术形式,或者远离现实的荒诞形式,仍然是主体的现实精神的折射,其立足点主要是现实。
拥有了艺术的思维,在去从事具体的文化管理工作,才不会摸不到头脑,抓不到要害。所谓文化产业管理无非就是要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就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艺术家所不具备的营销知识、公关知识及法律知识等来实现其作品利润的最大化。文化产业管理是为艺术家提供良好的创作项目。并且为艺术作品寻找一个好的销售渠道,为了使艺术家付出的精神和物质代价得到及时或更大的回报,这是文化产业管理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施文化产业管理呢?我想首当其冲的仍然是从提高管理者的艺术文化素养,善于用艺术思维与管理观念结合的方法,从事具体的文化产业管理工作。文化产业管理主要的就是对艺术行业的人、财、物进行规划、组织、协调。要做好艺术的管理工作就要从艺术的本身出发。让艺术有艺术存在。第一,从艺术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发,尊重艺术的创造性。艺术本身就是一门由物质到感知再到理性的过程。其中创造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如果艺术,没有创造性,只是一味的沿袭模仿,那么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走向了僵化,僵化的艺术必然走向消亡。因而,鼓励艺术工作者去大胆的创造,尊重其差异。第二,对于艺术文化的发展采取非模式化要求。正是由于艺术有非模式化的存在,才使得艺术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正是由这点才有第一点创造性的存在,倘若模式化,就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有创造性。第三,鼓励个性化艺术创作的尝试。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复制的,是强烈风格化特征的写照,正是那些优秀艺术家大胆的,不落俗套的创新才让艺术的家园,丰富多彩,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艺术局面鼓励个性化的创作。
其次,培育生命创新力的文化土壤,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马克思认为事物要成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制约,主观和客观。主观主导方向,客观是保障基础。搞好文化管理的“环境”不容忽视。第一、首先要从人才入手,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培养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第二,制定、完善相应的方针政策,促进文化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完善艺术领域的预报、引导、奖惩、调控、监督、保障、应对机制。第三,鼓励各种资本为艺术服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管理的发展同样需要资本的投入带活市场经济。要学会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引导和鼓励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收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逐步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贷款、文化基金、证券融资、民间捐助、境外资金等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争取把文化产业管理的周边环境做好。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管理的建设是一向长期艰巨的工程,是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不可分的,文化的和谐,必然呼唤管理上的科学高效。艺术文化思维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这也就需要我们形成一种学习型的观念,在学习中进取,在实践中开拓文化管理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文化产业管理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一天,我们送走舅舅、舅妈和表哥就去逛茶陵了。
我们走到进了茶山公园里,一走进去,就看见一尊巨大的佛像,他拿着一株茶叶,我们还看见了九壶至尊,那九个壶的洞里会流水,中间有几块石头,可以踩上去。我走了进去还拍了照呢!我看见一座台阶,沿着台阶往上走,走了一段,边上就有用石头雕的长凳,上面涂上了颜色。
我们走啊走啊,终于到了台阶的尽头,在那里拍了几张照片。我们又走到了一个叫天鹅湖的地方。
在那里有一座用石头雕成的天鹅像。天鹅湖的水真静啊,静得可以听见远处的钟声!天鹅湖的钟声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里的小石子!天鹅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像一块无瑕的碧玉!
我们路过了一个小亭子,在里面乘了一会儿凉亭子里有一座石像,雕刻的是好多人围在一起吃饭、下棋、喝酒,有青岛啤酒、红酒、白酒等,还有一个小孩在帮忙倒酒。我挨着喝酒的人拍了一张照,那石头雕刻的人栩栩如生,红酒、啤酒、白酒都是真的!
在我们回去的时候,还路过了一个叫白蚁园的地方,我看了看,看见了许多的白蚁在啃树皮,它们还在树上挖洞做房子。
今天真是太美好了,见到了许多美景,还见到了有趣的白蚁!
我们在杨浸宬的带领下很快就到了大罗山。桂花香扑鼻而来,大家深深吸了一口气。我们寻着桂花香找到了一棵棵桂花树。我们跑得飞快,不久,就累了。我看到了一根粗粗的树枝,就拿它当拐杖,不一会儿就到了山顶。
吃午饭了,我们狼吞虎咽地吃着。上第二盘菜的时候,第一盘菜吃完了。上第三盘菜的时候,第二盘菜吃完了真是接二连三又光盘行动啊!
我们又来到了学子广场,我们看见许许多多的.桂花树,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大家忙着摘桂花,有的人,像猴子似的爬上树来摘桂花;有的人,伸着脖子看树上的桂花多不多,要不要爬树;还有的人,踮着脚,伸着手臂想摘上面的桂花我摘桂花是为了让明天的桂花汤圆变得更香。
最后,我们摘了整整一袋,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这是一座不知名的山,只因这里有美味的茶叶,我们哼着:“这里的山路十八弯……”,坐在哼哼唧唧的汽车上,沿着仿佛永远坐不到头的山路终于来到了山脚下。
跳下车,回头望望,我们刚刚穿过两边高耸裸露的山石,干净得就像和尚的光头,寸草不生;而狭窄崎岖的山路仅仅用小石子简简单单地铺垫了一下,左盘右拐,像一条巨蟒绕到我们之前来的山后面去了。这里真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我想象的漫山遍野的`茶树大相径庭。
我疑惑不解地沿着山路上行,山不是很高,山路两边的树丛逐渐变得苍翠浓密,透过树叶偶尔传来几句相遇之人的问候,叶尖上的露珠被人们的脚步声惊醒,纷纷从树叶上“吧嗒吧嗒”落在地上或行人的身上,更显得大山的空寂。突然,“哗啦啦”的水声传入耳中,跟着水声急行几步绕到山的侧面,远远的水雾缭绕。往上看去,一条银白色的水幕从山顶倾泻而下,撞击在山体的巨石上粉碎成片片急流,垂直下落在河水里,击出一圈圈水纹。而水里的一群群小鱼,习以为常的犹如一杯绿茶中星星点点的茶叶,浮游荡漾。那份悠闲自,令人向往。
沿着河水前行,慢慢下到谷底,迎面的风中夹着阵阵清香,顺山势而上的层层叠叠的茶树跳入眼帘,油绿绿,亮晶晶,一望无际,香飘万里,仿佛绿色的茶海随风波澜起伏。身着白衣的采茶女仿佛一朵朵洁白的花儿游走在茶树中,她们唠着家常、互相打着趣,传来阵阵热情而爽朗的笑声,随着此起彼伏的采茶声,在幽幽的大山中汇成欢歌笑语一片。
遥望茶山云雾绕,感叹“山不在高,有‘茶’则名”,令人醉心神往的茶香,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流连忘返在这汇聚天地精华的茶山。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