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一定知道小草吧。你可曾对它们产生过喜爱之情?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似乎在它们身上悟出了什么……
当大地刚刚苏醒的时候,小草们也从泥土中悄悄探出头,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美丽的世界。你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个朦胧的大地上,已经偷偷地披上了一层绿纱,这是春的使者——小草,给人间带来了盎然春意。
即使在一些荒芜的地方,也能看到它们依稀的身影,它们的生命力极为顽强,从不畏惧恶劣的环境。在凄凉的荒原上,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在干枯的沙漠中,也闪烁着它们的身影,石缝里,墙角里都是它们栖息的地方。
它们没有选择肥沃的土地,而是到艰苦的地方去磨练自己;它们从不和鲜花争宠,而宁愿点缀那荒芜的大地。它们从不羡慕千娇百媚的鲜花,从不嫉妒高大挺拔的树木,它们从不奢求别人的赞赏,只是默默无闻地为大地添彩。
不要以为它们渺小,但那广阔的草原和荒芜的沙漠都是它们的家。望着那些茫茫无际的草原,会使你觉得胸怀无比坦荡。正是这些小草的点缀,使平淡的大地变得充满生机。
严冬来临,狂吼的风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鲜花再也不敢“绽开笑脸”,树木也只能“落叶归根”,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你似乎也看到小草在枯萎,但她并没有屈服,而是在地里扎下根,积蓄着力量,等到第二年重新吐芽。
在社会上,也有许多像小草一般的人,他们并不出众,但却尽自己的力去为社会做贡献。他们是那样的普通,以至于人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却无怨无悔。
那平凡的小草,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没有作业。我妈带我去了山西。
天气太热了,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但是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怂恿下,心甘情不愿的走了遭山西。到那里才发现,山西应该和云南一样,称为我的第二故乡的。“精神之故乡”。
我去的是大同。那儿有的不是美景,不是美食,而是钱。大堆大堆的煤老板是出自大同的。但是到那里我却并不感觉陌生,因为风土人情是与莲城差不多了的。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是不同的却是有的。那里的天空很蓝,可以用“湛蓝”来形容,为什么呢?别的地方天空是微微带些灰色的。大同的不一样,蓝的纯洁,蓝的干净。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二来是文物。我认为,身为中国人,中国必去的俩地,一个西安,另一个就是大同。为什么呢?很简单,地上文物看大同,地下文物看西安。所以我就啥也不管的`奔向了云冈石窟。看佛家东西是必须要有一种仪式感,通俗来说,就是要用佛系的眼光,佛系的视角,佛系的经历去看。那样人才能够感受到大千世界的神奇与壮丽。
第三是它的历史背景。人们都只被太原的光辉照耀眼睛,却从来不被大同那微弱的光芒引起注意。大同其实是一个很神奇的城市。它此生都活在太原阴影之下,但却活出了人生的精彩。我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有依据的。不妨去看看,古时君王若不定都西安,也是会越过太原来选择大同的。听名字,大同,大千世界百杂碎,同于其中千社稷。导游也是讲过,经济的发达自宋朝开始便依赖于此。每年朝廷要从此提多少人才,多少妃子提取出来,所以为什么我说它很神奇了。
既然我来了大同,就不妨往平遥古城走走。看看那被数千年风沙都掩盖不住的王者古城的气势。古城里有着大同乃至山西独有的味儿:醋味。往街角拐角走去,总是有那么一两家店子里酿制着几大缸醋。那刺鼻的味提醒着人们敬而远之。当然,我来的是山西,不去吃一碗正宗无比的面怎么能行呢?
湘潭的面馆大多是坐在椅子上,看着那煮面师傅熟练的拿起筷子放到沸水里,舀来舀去间,面便熟了。然后经碗来到桌子上。接着顾客开始吃。一切是那么俗不可耐而又顺理成章。大同人不喜欢这样,他们把煮面当做一种艺术。摆在后院,用一大锅浓汤,从清晨开始煮,香气飘遍每个角落,一场表演过后,一碗倾注心血的面便出场了。这便是大同的美食境界。
最后就是大同的美景。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每天早上醒来,那迎接我的第一缕寒风。这是大同的标准叫醒方法。那时我就会知道,该起床了。大同的早上有如仙境一般。你站在台阶上,伸个懒腰,便会发现,太阳拖着还耷拉着的眼皮,向你道早安。风轻悄悄的,拂过你的面庞,天空还只是微微的蓝色,那时,整个大同都还在睡梦中,所以请轻轻地,轻轻地,不然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睡眠。随着第一声鸡鸣,天空破晓,整个大同就此从梦中醒来。
冬去,春来。
情况不同
一只小猪、绵羊和奶牛关在同一个畜栏里。一天牧羊人抓起小猪,小猪嘶心裂肺地叫着,拼命地反抗。绵羊讨厌小猪的叫声,说:“你不要大呼小叫了,我们被抓时也没有像你这样慌乱。”小猪噙着泪说:“我的情况与你们的完全不同。他抓你们只是要羊毛和乳汁,抓我可是要我的命啊!”
人们由于所处的环境、形势不同,总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别人,往往强加于他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因此在别人遇到挫折失意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靠自己
悠悠的晴空下,飘浮着片片白云。小蜗牛闪着好奇的眼光,问妈妈:为什么我们生下来就要背负着这个又重又硬的壳。
妈妈回答:因为我们没有骨骼,而且又爬得慢,所以需要壳来保护。
小蜗牛又问:可是毛毛虫姐姐身体也是软绵绵的,没有骨骼且爬不快。它却不要壳的保护。
妈妈说:因为毛毛虫姐姐蜕变羽化成碟。天空会保护它。
小蜗牛迷茫的缩了缩脖子,问:可是蚯蚓弟弟没有壳,没有翅膀,也爬不快,但是它却依然好好的。
妈妈抚摸着儿子的额头,说:“蚯蚓弟弟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的。”
小蜗牛委屈的哭了:我们好可怜噢,天空不保护我们,大地也不保护我们。
妈妈淡然一笑,“所以我们有壳,靠自己。”
生活对每个人来说不是都很公平,当遭遇到不幸时,我们没有理由怨天尤人。试着学习接纳它,依靠自身的力量让生命充满亮丽与色彩,不再为过去的不幸掉泪。
放大优点
鸡冠花和玫瑰生长在一起。有一天,鸡冠花对玫瑰说:“等美丽的花朵啊,大家都喜爱你的芬芳和美色,让人羡慕啊。”
玫瑰却回答道,“鸡冠花啊,我的'美丽是不长久的,但你却可以一直开着花朵,青春永远不凋谢。”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轨迹,不要在叹息别人的美丽而忽视了自身的优点。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原野的辽阔可以有小草的碧绿。
美丽的童话,有着美丽的内蕴。童话是平凡日子的调味剂,使我品尝到各种口味,是秋日花园里的果实,带给我沉甸甸收获的喜悦,是一阵悠扬动听的笛声,抚慰我困倦的心。
品味童话,定能收获绚丽的人生。
在那茫茫大街上,有多少向路人乞讨的穷人?又有多少会向乞讨者施舍一点儿的富人?
当然,许多的富人不会施舍,可是为什么别的穷人却会施舍给予他们呢?因为,只有穷人才会帮助穷人。
我虽然出生在一个既不穷,也不富的家庭,可我见到穷人也会用一种可怜的眼神望着他们,不管到底是什么原因上街乞讨,能尽一份力的话就尽一份力吧!一次,街边坐着一个约十岁的小女孩,她背上背着一个约二、三岁的小女孩,她们看上去是姐妹俩。在她们前面已经站了两位小学生,我正巧和三个同学放学也经过她们面前,只见坐在地上的小女孩正低声地和那两位小学生说话,我们三人停下了脚步,小女孩说:“我妈妈带我们出来卖菜,可她却不知去哪儿了,她也没有电话,实在没办法,请大家帮帮我凑足车费,我要回家。”说完后不禁抽泣了起来,我的同伴说:“走吧!别管她,肯定是假的!”小女孩听了大叫:“怎么能说是假的,这种事怎么能是骗人的?”说完后,她大哭起来。看到这一幕,我不禁可怜起她来,掏出了口袋中仅有的三元钱递给了她说:“小妹妹,我只有这点钱,你拿去吧。”她听到后马上停止哭泣,放下背后背着的妹妹,一只手接过了我给的钱另一只手擦掉了眼泪,感激地说:“谢谢!谢谢!足够了,足够了,我们能回家了!”小姑娘收好了钱又背起了她的妹妹带着笑容满意地走了。
看着小姑娘带着笑容远去的身影,刹那间,我仿佛闻到了一个不同于平常而又经常闻到的.味道:它就是人情味。我震憾了!人情味不是别的什么味道,是一种温馨而又甜美的味道。它经常出现在各种地方,比如,A不小心打破了B家的玻璃,可B知道A不是有意打破的,再说A又是一个小孩子家赔不起,便原谅了A;又比如C被D撞倒了,可C认为自己也有责任,所以并没有漫骂D,站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土,没事情一样走了。
人情味就像一盏灯,是可以让人互相理解的灯,是一盏令人产生可怜之心的灯,是一盏代表温馨的灯。
啊!人情味,触动我的心灵!
记得那年冬天,北风呼呼地吹着,哀转悠长,树叶也无法安息,被风吹着在空中直打转。
“真是的,这是什么鬼天气!”我站在公交车站上等车,风使劲地怒吼着,我的脸被刮得发麻。
终于,不知是否上帝垂怜我,来了一辆车,我投币后便找座位去了。还有两个空位,我坐了下来,车厢里十分暖和。
紧跟在我后面的是一个男人,他眉清目秀,身穿白色长衫,着黑色西装裤,时不时地将滑下来的黑眼镜向上推。
过了几站上来了一位老太太,身穿深红色的大衣、黑毛裤,脚穿一双布鞋,看起来也有七八十岁的样子,拎着一个黑皮的包,颤颤巍巍地手持拐杖一步一步地艰难前行着。她终于走到了车的中央停了下来。她眯着眼,眉头紧皱,寻找着空座位。当她发现没有空位子时,失望的目光落到了这位年轻人的身上,年轻人似乎也同时察觉有人看着自己,便抬头看着老人。
他不为所动,他对老人只需一个座位让她坐下来的'渴求没有任何反应。
老人露出一种“不可理喻”的脸色,一手无奈地将拐杖牢固地顶在他的座位旁,一手紧握着座椅的靠背。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便站起来为老人让座。老人终于露出了笑容,对我笑了笑,向我道了谢。我也为自己为他人奉献而快乐。
忽地,我再次注意到那个年轻人,他开始咳嗽,时不时清嗓子、擤鼻涕。哈哈,叫你不让座,受惩罚了吧!别人也在一旁议论着这位年轻人,我也向他投去藐视的目光。
这时,车到站了,他站起来径直走下车。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阵冷风吹进车厢里,空气顿时变得冰冷。
我的目光投向那个年轻人坐过的位置,这扇窗户的左下角裂开了一个洞,风正不停地往里冲着。
望着这扇窗户,我的心里十分自责,自责自己为什么不明原因而责怪他人。
那年冬天,我的心灵因他而感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