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家庭风波300个字满分作文)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家庭风波300个字满分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3-27 11:43:28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家庭风波300个字满分作文)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一】

??庭风波记叙文

我的家向来是和睦、幸福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近期,我家就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风波,震惊了我。

那是前天晚上,我正准备上床睡觉,突然门大开了,进来两个人,我忙到门口看个究竟,原来是爸爸的同事扶着醉醺醺的、满身酒气的爸爸回来了,看来爸爸又一次被人“放倒”了。等同事前脚刚走,爸爸就开始发酒疯了,逼着让正在洗漱的妈妈服侍他,妈妈看爸爸这个样子,心凉了半截,一言不发地走进卧室,并把房间的门和窗子上了锁,爸爸不死心,在门和窗子上边敲边唱歌,响声震天,妈妈依然不理睬爸爸,爸爸就一直敲,一直唱,把大家搞的鸡犬不宁,为了不影响邻居休息,妈妈只好推门出去,劝爸爸不要再胡闹了,没想到爸爸非但不听,竟还想喝酒,妈妈气得脸都发青了,两眼喷火,她对爸爸说了几句难听的话,爸爸也发怒了,只见他拿起一把椅子举过头顶摔在地上,听见巨响,奶奶也走出房门,也苦口婆心劝爸爸,可爸爸越来越发疯了,他在酒精的作用下,还打碎了花瓶,我也看不下去了,真心劝爸爸安静下来,爸爸这才慢慢地清醒过来,让我们都回房睡觉,一场风波终于结束了。可是面对一地的狼藉和妈妈的`泪水,我的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淌成了小河。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吗?醉酒后的人就是鬼而不是人了。酒危害很大,有些人因为酒弄得家破人亡,有些人因为酒搞得一贫如洗,甚至还有人因为酒进了监狱,前不久,听说著名的歌手高晓松就因为酒驾进了监狱。但是中国素有酒文化的历史,饭局中离不开酒,人们以酒待友,似乎不喝痛快就不尽兴,不醉不愿归,这是思想的误区。同学们,当我们长大后,一定要喝酒的,但是一定要适量,不能过度饮酒,醉酒的人被酒精麻痹了神经,就会感觉轻飘飘的,控制不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是多么的危险!在这里,我还想对爸爸说:爸爸,希望你不要再过度饮酒了,我们家不要再发生这种家庭风波了!

(后记:这次的风波估计在儿子的心灵上留下了阴影,爸爸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儿子在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成熟让我心碎,他在爸爸发酒疯的时候,也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不停地劝着爸爸,并且在情急之中甚至跪下来求爸爸,我的眼泪也是在那一瞬间汹涌而出。我的孩子,真对不起,让你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一幕,如果因为这件事,让你的心变得沉重,变得抑郁,那么我会更难过,可是,也许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积极、阳光的一面展示给孩子,而不应该让孩子看到阴暗的丑陋的人性,切记,切记!)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二】

俗话说的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家也不例外,并且我们家的这本经,可以用很多成语来形容:水火不容、冰火两重天、冷站到底、絮絮叨叨、不吐不快......,对于爸爸妈妈的家庭“开战”,我已经有自己的对策,可对外公外婆的“大战”我有点费解,还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每年一放假我就去外婆家,今年也不例外,刚到楼梯口,就听见屋里传来“乒乒乓乓”的摔打声,我心里一惊,知道外公外婆又“开战”了,只听见他们恒古不变的对话:

“你天天喝酒,醉不死你啊?”

“你别欺人太甚。”

“你还敢抽烟?”

“哼!要你管!”

“什么?你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

“你别整天唠唠叨叨的,我自己的事情自己管。”

我一进门,就看见外公和外婆相互怒视着对方,你一言我一语,一声比一声高,一句比一句尖酸刻薄,针尖对麦芒,谁也不肯让谁。我刚想阻止他们,不料被外公驳回来了:“去去去,小孩不要插嘴。”听到这些,我只好在一旁看。只见外公不解气的又把很多东西摔到地上,一副要发疯的样子,吓得我不敢继续看了,直接往房间里窜。之后外公头也不回的走了,而外婆看到这派景象,气得说不出话。我像一只受惊的小兔子,直接躲在房间里。不一会儿,外婆进房间了,眉开眼笑地对我说:“快去写作业,等会我带你出去玩。”

晚饭时,外公回来了,笑嘻嘻地对我们说:快吃饭吧,吃完饭给你们看电视!”

唉!刚刚还雷雨交加,突然雨转晴,外公外婆这变化的速度实在是令我惊讶。对于爸爸妈妈开战时,我只需要乖乖写我的作业、看书就好,就算看不进去拿本书发呆也行,实在不行就走到角落里隔岸观火,这样才不会殃及池鱼。战斗结束后,爸妈都会安静地各忙各的,而外公外婆大战结束后的表现,让我有点摸头不着脑,我得好好想想对应策略。不过,我现在只希望他们都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以后不要再“战斗”了。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三】

这件事就发生在前一段时间,现在想起,我仍后悔不已。

一天中午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出了校门。为什么呢?因为,今天的数学成绩下来了,而我只考了八十四分!回到家里妈妈又会怎么说我呢?不敢想象。唉!苍天啊!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重考吧!

不一会儿,就到家楼下了。我心中默念:希望妈妈不在家,希望妈妈不在家……可当我小心翼翼的.跨入家门,还是看到妈妈和妹妹来迎接我。我强颜欢笑地迎了上去,抱着妹妹坐在了餐桌上。看着一桌子可口的饭菜,却没什么胃口,随随便便吃了几口,就说饱了,起身了。妈妈似乎察觉到了什么,问我:“昕妍,是不是有什么事啊?”我说:“没什么啊,不是太饿而已。”妈妈盯着我说:“前天考试的成绩下来了吧!”“我什么时候考试了呀?”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行了,别装了,是不是考得不好啊?”妈妈的语气有些急促了,“哦,你说上次考的啊,卷子还没发呢。”“没发?不是吧……”妈妈若有所思,趁她想的时候我赶快转移话题说道:“妈妈,我去练一会琴。”“好……嗯?对了先让我看看你的书包,你是不是骗我啊?”我下意识的挡在了书包前,可是还是被妈妈一把抓了个正着,伸手就把卷子掏了出来。说:“好哇,这不是卷子吗?就考这么点分?”

现在的我就像只小兔子,妈妈就像只狼,好像要把我吞了!

我站在旁边,双手捏着衣角,低着头一声不吭。接着我听到喘气声,似乎火山要爆发了,这是妹妹哭了起来,可能被吓到了。妈妈抱起妹妹,安慰了几句,妹妹就不哭了。妈妈强忍着怒气:“这次考试很难吗?你粗心大意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呢?态度一点都不端正,连自己的成绩都不敢坦白,怎么会有改正错误的勇气呢?”我诚恳地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并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认真对待,戒骄戒躁。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对自己负责,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学习!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四】

在《提纲》的第一条中,马克思直言不讳的指出了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就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缺乏实践的和主体性的观点。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的,不彻底的。

在《提纲》的第二条中,马克思阐述了实践是检验思维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思维是否是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这一检验的标准不能在人的主观范围内寻找,用人的主观的东西去检验人的思维是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的。马克思指出只有在人的主观范围之外的实践能够检验人的思维的真理性,这是由实践的特性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诸客观的活动,它能够把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加以比较,如果人的认识思维与客观实际相符合,那么人的思维就具有真理性,反之,则否。

在《提纲》的第三条中,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能对环境起影响作用,也就是说,人不是被动和消极的被环境所影响。旧唯物主义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然而这种所谓“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又是由什么来改变的呢?他们没有指出来,看来在这方面,他们只能寻求上帝的帮助了,这样旧唯物主义者就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提纲》的第四条中,马克思承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积极方面,因为费尔巴哈把宗教世界从神学世界观中剥离出来,把它归结为产生它的世俗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刚走到这一步,就止步了,对宗教的批判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批判,而没有付诸实践来改变宗教世界。

在《提纲》的第五条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错误根源——人的感性知识单纯的直观,马克思指出人的感性应该来源以人的实践。

在《提纲》的第六条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

纯粹自然联系起来的普遍性”。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人的本质必然是历史的和变化的,也就是说,在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的本质不同的,是变化的。因为,社会关系是历史的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必然不是固定的,那些所谓的人性自私论是必然错误的。同时,要指出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所指的人的本质是就人类区别与动物来说的,而不是单指具体每个的本质。弄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陷入所谓“既然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是否可以说只要弄清楚一切社会关系,就能弄清楚人的本质呢?”的疑惑了。

在《提纲》的第七条中,马克思接着第六条继续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只有从社会性的角度上,才能真正把握人所以为人的本质。

在《提纲》的第八条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社会生活中的人是从事实践的人,只有实践才能揭开挡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切神秘面纱。

在《提纲》的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的唯物主义只能做到把感性理解为“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然而它不能理解市民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而它不能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

在《提纲》的第十条中,马克思鲜明的指出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和立场,旧唯物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唯物主义,是为实现人类解放的唯物主义。

在《提纲》的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鲜明的点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一个根本特征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说明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纵然,马克思在向人说明了自己哲学的特征在于改变世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改变世界与解释世界相比谁更重要。在马克思看来,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因为改造世界必须以解释世界为前提,从排除科学实验之外的人类实践活动来讲,如果缺乏解释世界的前提,那么这种实践活动也就是改造世界的活动必然是盲目的,就算取得了成功,那也是机会主义性质的。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解释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而改造世界反过来又能够促进解释世界。

总的来说,在《提纲》中,马克思主要突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是实践,因此,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也被后人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实践不仅

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同时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特性。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陷入了困境,有的人把根本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的根本特性。这些人的基本观点是,学而不能用即等于无用。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去变革世界,改造现实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然而,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并不能很好提供这种能够让我们去变革的条件,就目前来讲,我们很多人都是在适应这种社会现实,尽管其中存在许多不合理,在他们眼里,能够适应社会现实已经是一种不易的成功了,至于变革社会现实不亚于痴人说梦。因此,他们认为对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社会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缺乏运用的现实基础,是没有用的,既然没有用,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然后大家就都不愿意学,那自然而然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就陷入了困境。

不可否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不能把它归结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它片面性在于他们把“改造世界”片面化的理解了,认为改造世界就只是过去的变革不合理的一种革命性的社会现象的活动,而没有看到,技术的革新也是在改造世界。从这一点上讲,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已经什么有用了。至于,如何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困境,如何有效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还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索,在这里就不讨论了。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五】

00字精彩记叙文:快乐的家庭风波

“开饭啦,出来吃饭啦!”随着妈妈狮子般地大喊道,我和弟弟、爸爸像一根离弦的箭,风一样的跑到餐桌前,拿起筷子,像一只饥饿了一个世纪的狼,用那“贪婪”的'眼睛盯着饭菜,开始“狩猎”。吃完了,我和弟弟悠闲地坐在沙发上,突然,眼睛一亮,都盯向了电视,我和弟弟展开了一场“厮***”;“姐姐!大的应该让小的,你就宽容点,把遥控器给我吧1”弟弟咬紧牙关,使劲捏着遥控器,“弟弟,这次你让姐姐一次,你看姐姐对你多好啊!好多东西都分给你了,你这次乖点~把遥控器让给我把!”我把遥控器“移”到我这,眼睛瞪着遥控器。爸爸妈妈看见我们俩的“熊样”,捧腹大笑。突然,灵机一动,爸爸妈妈飞奔到电脑桌前,可惜,密码更胜一筹,我抢到了鼠标和椅子,把则是坐在妈妈的腿,装出一副楚楚可怜的样子,说;“孩子妈妈,这次给我吧!”可妈妈一点也不心慈手软,冷哼一声;“没门!走开,别在这碍眼!”这局,爸爸必输无疑。

随后,爸爸因为“抗妈妈”战争,“shi”了,来我们这抢遥控器,我和弟弟火冒三丈,生气地说;“爸爸以大欺小,不是男子汉!”我们本以为用激将法能刺激到他,没想到,爸爸却厚脸皮地说;“你们已经长大了~”说罢,还贱贱地笑了笑,我和弟弟别提有多气了。我们陷入了僵局,爸爸打破了现状,说;“公平点,石头剪刀布,谁赢了给谁,咋样?”我和弟弟频频点头,表示同意。为了不让对方作弊,我们把遥控器给了妈妈,这样才不会有人耍赖。“石头剪刀布!啊哈哈!爸爸out!”我和弟弟高兴地一本三尺高,不过,还有我和弟弟的决赛呢!“石头剪刀布!no!怎么会这样!”弟弟戏剧性地赢了,我输了。我们只能随着弟弟看《巧虎》了。这次的风波对我来说,真好玩,我希望每天都有这样既有竞争的感觉,又很快乐的家庭风波~

关于家庭风波的作文提纲【六】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识。于是无论如何,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所寻求的客观规律就已经具有了某种“实践的规律”甚至“意识本身的规律”的意义了。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是社会的成员,所以个人的活动应该且必然社会化。从现实的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每个个体的活动都具有社会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虽然我们依然还有相对孤立的生活。作为单一个人,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接触的人和事,相对来说是比较局促狭小的,这样的生活如果没有着意去拓宽就会变得僵化,人身处于社会当中,活动却局限于社会的一个微小的角落,显然人只是这沧海一粟,晦朔相比于春秋。

在此,我们强调人的认识对象与人的存在的不可分离性,这并不会影响客体对象及其规律的客观实在性。恰恰相反,我们是把“客观实在性”从旧哲学所想象的纯粹自在的领域归还于人的现实实践之中。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实在”。既为“实在”,就有一个需要、也能够对之加以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也就有一个认识是否符合对象、正确地呈现对象的问题。因而作为“求是”对象的规律,也同样表现为本质特性、客观联系等等,也同样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但这里的“本质”,是人的存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特性;这里的必然性、规律性,是人的活动内部以及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中国哲学中有所谓“理在事中”,强调的就是规律乃是人之“实事”中的“理”。

为此,我们需要以高远的视野把宇宙浓缩,把活动放到更广阔的现实中去,这个活动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间接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介获取海量的信息,直接的方式指亲身实践,尝尝梨子的滋味,前者主要是“读万卷书”,当然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止是是读书了,后者主要是“行万里路”,自然也不仅指行路一途,通过两种方式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加的全面、灵活、精深,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合乎科学,更具革命性。

马克思在文中提到:实践是革命的。而最后一条纲要引起了我最大的共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把居于能动与主导方面的主体和居于依据与基础方面的客体联结起来,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关系,它改造着自然界,改造着社会,改造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自身。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没有实践,就没有历史的进步和人自身的进步。

马克思的全部思考既是围绕“改变世界”——即“实践”而展开,而不是对思想史上某种问题作纯学理的逻辑推演,因此,一切认识与思考都必须围绕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实践而展开。“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很早就用这句话明确地表示了他对“离开实践的思维”不感兴趣。这是一个肩负“改变世界”使命的人自然而必然的思维倾向。

我认为我们的实践应该以“致用”为终极目标和最后归宿,即必须以能作用于原有的实践结果为目标,对现实的人生和全人类从物质或精神两个方面有益处为衡量标准,“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任何无助于现实生活向前、向上的改变不应看作有效的实践,比如“永动机”只是天才的幼稚的火花,终于会在现实面前破灭。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关系在改造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又作用于改造关系。我们从外界择取种种信息,先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认识、思维甚至理论,然后知道我们自身的行为实践,反馈、反作用于活生生的现实环境中。前者是自身思维、精神部分的革命,也就是“解释世界”,后者是非自身思维方面的现实行动,我把它理解为改变世界;只有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操作性”两者结合,实践才可以说是完整的,具有真正改变现实的革命意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