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谦让”一词,我便不由得想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说过的一句话:“谦让也是一种美。”是啊,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素来就以谦让为美,以谦让为君子风度,以谦让为品德标准。
在今“谦让”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经不复存在,他们忘掉自己身处在一个素有礼仪之邦的国家。整天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早已将谦让弃之门外。
正因为谦让之礼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不复存在,所以我现在要在此大力呼吁:“谦让也是一种美。”想想看,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多少以谦让之美而流芳百世的名人。如清朝大学士张英让给邻家三尺地而被传为佳话;当今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携自己的弟子陈景润,让陈景润夺得了数学界的最高桂冠……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谦让即是对自己人格的诠释,更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在我们的人生中可能会拥有许多成就,占据许多风光,但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不要忘掉一种好的品质——谦让。
谦让是一种美,它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台阶,它是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润滑油,它是我们遭遇挫折时的推进器。谦让他人,会让你的人生多姿多彩,更会让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记得“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成语吗?谦让他人,自己也能收获很多的。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你是否动摇过自己的谦让之心。无论有没有,你都要记住谦让并不等于懦弱,它给予我们的是公平公正的。你谦让他人,他人也会谦让于你。
上帝是公平的,他没有赋予你金钱、智慧,但他给予了你走向它们的台阶,那就是谦让。用你的谦让之心换回每一次的成功,用你的谦让之心去创造未来,去改变自己,去获得上帝所没有给予你的东西,去找回以前丢失的东西。
人若谦让,得到的是友情,是财富,更是逆境中伸出的援手。所以朋友,请你找回你那谦让之心,永远不要抛弃它,不要怀疑它……
朋友,请记住,谦让也是一种美。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千古美谈,“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谦让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这就是谦让的魅力。
——题记
谦让不是忍让,不是忍气吞声地受尽他人的遣使。那么,谦让是什么呢?
这还得从生活中的见闻说起。
在十一长假中,妈妈带我去武汉检查眼睛,在公交车发生了“动人”的一幕。
大雨淋漓,我们乘坐的公交车上挤满了人,公汽一路颠簸,人们都讨论着长假的打算,坐在我旁边的两位漂亮阿姨更是边磕瓜子边叽叽喳喳的讲个不停。这时,公交车猛然刹车,上来了两位乘客。他们一手拎着蛇皮袋子,一手提着一篮子馒头,戴着草帽,破烂的衣服上挂着水珠,脸上布满了劳累的皱纹。滞笨地转过身子,站在了那两位阿姨旁边。
雨不停地下着,似乎没有要停的意思,车一路地开着,那路好像特别长,车轮吱呀吱呀地转着,那两位乘客中的一位老头子,突然往后退了一步,要摔倒了,旁边那拉把他扶住了,阿姨仍无动于衷。
老头子站稳了,拿出他古董似的手帕仔细地抚摸着,有一个阿姨说:“哟,真好看呀这手帕,还抵不上我家狗的衣服呢!”这时,车上的乘客都愤怒地盯着她。
二位好心人让了二个座位给老头子们坐,全车的人都非常敬佩。
路似乎平了很多,车不车颠簸,两位阿姨下车了,留下的是一堆瓜子壳和令人唾弃的背影。
看来,谦让的确很重要。
现在,经常听到邻里之间为了一间屋、一堵墙、一点钱弄得头破血流,鸡犬不宁,原因或许很多。但,不懂得谦让的价值,不能做到谦让,也是导致矛盾的重要原因。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一下,或许表面上自己吃亏了,可换来的和谐却是长久的。
谦让,都无一例外的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和“利器”。谦让显示的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民族的高风亮节。
让谦让走进心灵,退一步,化干戈为玉帛,让我们展示谦让的魅力,让谦让永放光辉。
一个身怀六甲的妇女艰难的挺上车,手还牵着个五六岁的小孩。她环视了一下四周。想要找个座位,不看还好,一看仿佛车中的空气瞬间凝固。挂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是那么的平淡,仿佛她也成为了这车上的空气是那么地隐形。车上的大姑娘小伙依然是挂着耳塞,悠然地嚼咬着口香糖……,这一切看来是那么的自然。
以上一幕上在一个电视公益广告的画面。虽这一幕经过导演指导,演员的演艺,但谁有敢说这样的事情又不在真实的生活无声的演义着呢?前不久,也在报上阅读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位身患癌症的老人拿着化疗单和诊断书跪求在公交车上请求他人让个位。短短几行文字,却是那么的刺眼,也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内心:我们的社会传统谦让美德今何在?
记得从小学过孔融让梨等等的传统美德故事,在学校里老师又一次一次地告诉我们:要学会谦让,但是转身背后又是两个同学为了块橡皮檫在争吵。试问我们如今的教育何在?
联想身边的种种,又不得不又提起:提倡文明礼让,弘扬社会风尚。
车让车,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让”一点,那么人与人之间是真诚地关心帮助,也便不存在邻里纠纷,群殴滋事等等阻让社会进步的现象。在家庭中,可以让出浓浓的亲情;在校里,可以让出和谐天地……
学会谦让吧!让和谐构成新时代的风尚。让人与人燃起一份无私的关怀,为生活多一份绚丽。
谦让,是一种理解,是一种关爱,是一种宽容。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不正反映出让之贵吗?
蔺相如就是一位怀有让之心的人。廉颇曾出恶言辱骂他,而已位居廉颇之上的他并没有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不肯与会”,“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在路上“望见廉颇”就“引车避匿”。这是何等的宽容忍让啊。他这样做,为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国家。因为他知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知道后,深愧不已,亲自到蔺相如府门负荆请罪。正是蔺相如的忍让,使得将相重新和好,并成刎颈之交。
这一历史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呢?如果当初蔺相如没有接受廉颇的道歉,而是以一颗强硬的心去对待的话,那么将会给赵国带来什么?历史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我觉得留下人们唯一的答案便是赵国的灭亡。由此看来,让之贵是多么重要呀!
可是,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宽容这美德却被不少人淡忘,而蔺相如这类人更是被一些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人与人之间的忍让越来越罕见,同学之间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邻里之间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而争得面红耳赤;兄弟之间常为一些家庭琐事而大打出手……如果人人都多一份忍让,多一份宽容,同学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么多争吵,邻里之间就不会发生那么多吵闹,兄弟之间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反目。
宽容是水蒸气,能化成无数的小雨滴;
宽容是小雨滴,能汇成一条条小河沟;
宽容是小河沟,能汇聚成一片爱的海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语不正说出了让之贵吗?让是一种精神体验,让是一种道德修养,让是一种文明行为。从古到今,人人都提倡忍让之风,但又有几个人做到了呢?
请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去待人待物吧,这样世界将会多一些温暖,多一些关怀,多一些爱心。
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处处讲求竞争的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主张谦让的人说谦虚忍让不仅是修养好更是大智慧。反对谦让的人说谦让早就过时了。弱肉强食,竞争就该当仁不让。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类似谦让的事情在你我身边似乎已很难发生了。无论是乘车、购物、排队、买票,还是与人合作、相处,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现实生活所激发出的人生存的本能。梁实秋曾在一文中写道: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难道谦让真的过时了吗?当然没有。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唤谦让精神,今天,谦让不过时。
清朝时,有一大户人家想垒一道院墙把自己与邻居家隔开。为墙基的位置,两家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大户人家虽财大气粗却因不如邻家子孙繁盛而吃了眼前亏,深感面子不保,马上给在京城做大官的儿子写家书一封,细述了家中烦恼,要求儿子快返乡想办法整治邻居一下,为家族捞回面子。这位在京高官见信后迅速给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语重心长地说明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并在信尾文采飞扬地写了四句话: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大户人家见信后深受教育,迅速与邻家修好,并决定两家之间不再垒墙,永不隔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不是吃亏,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则公益广告,除了人们拥挤在公共汽车门前,始终是画外音,一男一女为了自己能先挤上公共汽车而与对方大吵起来,一位老者则平心静气地劝告两位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谦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一位为人极其乐观豁达的朋友讨论谦让的问题。她说谦让实际上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因为谦让有时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体现了为人的一种风度与涵养。不争就是心境方面的一种修养。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积极进取,没有人愿意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给别人。谦让并不是说不去面对真正残酷的竞争,这与个人能力无关,而是因为谦让寻求一种内心的平和,内心平和才会静,心静才能生出大智慧。抛开斤斤计较的'睚眦必报,谦让展现出的气度与修养、个人魅力会增加自己的人缘,获得更多信任与好感,谁说不会给自己留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