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在湖北省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离长江较近的地方。这里有许多水产品和农作物,所以,我的故乡常被称为“鱼米之乡”。
在我的故乡有许多美食,我最爱吃的是江虾、菱角、锅块。
我们这里的江虾可不像海虾一样大,它只有一到两厘米长,头上长着两根很长的胡子,这些虾子还没炒时是白色的,有些地方还是透明的,像水晶做的'一样。但是你把它下锅一炒,它们立刻卷了起来,还慢慢地变成了粉红色,隔着老远就可闻到它的香味,馋得你口水直流三千尺。
在水产品中,不但有动物,还有植物,那是菱角。菱角外面有一层黑不啦叽的壳,样子就像老牛头上的一对角,角尖上长着刺,如果你拿的时候不小心,还会被刺伤。虽然它外面长得不好看,但只要你把它剖开,里面就会落出白生生的肉来。它可以蒸着吃,也可以当菜炒着吃。
蒸的时候,最好用沙木蒸笼,蒸一个多小时后,开盖就是香味。我们那里,一到夏天,大街上都是卖菱角的,“卖菱角啦,沙木蒸笼蒸的菱角”的叫卖声,离很远都听得见。有时候家里图方便,会直接去了壳,放上辣椒用猛火炒,绿色的辣椒衬托着雪白的菱角肉,又好看又好吃。
我的故乡还有一种美食,那就是锅块。锅块只有冬天才有得吃。冬天里,在街头巷尾,你总能找到锅块摊。只要有人来,老板就会拿出一小块面团,里包了肉或菜,再摊成饼状,在饼上拍上芝麻,然后把它贴在用油桶改成的火炉的内壁上,火烧得很旺,不一会儿,锅块就膨胀起来,表面变成了金黄色,冒出一阵阵浓浓的香气,烤好了,你还可以在外面刷上辣酱或是甜酱,在大冬天里能吃上锅块,可是一种享受。
对我们故乡的美食,你感兴趣吗?如果你的故乡没有这些食物,那就到我故乡来做客吧!我请你吃遍我们故乡的美食。
糊汤粉是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必卖油条。田恒启粉馆是一家主营武汉风味糊汤粉的小吃店,其糊汤是用鲜鱼配料熬制的鱼汤加淀粉而成,在糊汤内再配以胡椒、香葱,以其糊汤微稠、米粉洁白、细长有劲、鱼香汁浓、滋味鲜美而名扬武汉三镇。
糊汤粉的“粉”就是普通的圆米粉,它的独特就在于这“糊汤”上,最初的“糊汤”可不像现在是用鲜鲫鱼甚至鲜鳝鱼熬的汤,那时用的鱼都是傍晚到菜市场的水产摊子上收集来的卖不出去的烂鱼、鱼杂、鱼头,经过彻夜熬煮,鱼熬得骨化肉碎,为了除去或遮掩腥臭味,加大量胡椒,又因为顾客多是在码头上做搬运工的苦力,为了抵饿,再加上生米粉起糊,起稠。
冬天的早晨,苦力们吃上一碗带点荤腥的、热呼呼、辣呼呼,又能暂时顶饿的稠稠的糊汤粉,也算是一种享受,不知哪天哪位吃客没吃饱又有几分闲钱,在隔壁摊上买了一根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掰成一截截地泡在剩下的糊汤里吃,于是,极具武汉码头文化特色的糊汤粉配油条就诞生了。过去糊汤粉只有在秋冬季才能吃到,因为天热的话,到晚上收摊时鱼就全腐了,完全不能吃了,而且,糊汤粉不配上油条吃,也没有多大意思,主义还不是坏东西。
来武汉也要尝尝我们的美食哦!糊汤粉不仅可以配油条也可以配其他油炸食品哦!很美味的,好吃佬都要去尝尝!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道我们家乡的美食--开封灌汤包。
开封灌汤包原为宋朝皇家御用美食,流传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风味独特,是开封著名的美食之一。开封灌汤包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首先,将猪肉绞成馅,放入盆内,再加入酱油、料酒、姜末、味精、盐搅拌。接下来和面,将面揉的不软不硬,光滑不粘手。然后,待面发开后,切成一个个的面剂,开始擀皮。擀皮是很有讲究的,擀好的面皮周围要薄一些,中间略厚一点。这样,汤包既能皮薄如纸,又不会破馅。万事具备,就开始包包子了!这一步很关键,不仅要掌握好肉馅的比例,而且还要在包子里加入些已经冻好的肉冻。正宗的开封灌汤包的包子皮上要捏制30道绉折,并且要求纤巧匀称。搁在白瓷盘上看,就像一朵朵丰满圆润、千瓣紧裹、含苞欲开的白菊。最后一步,就是上笼蒸制了,蒸大约1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蒸熟的汤包端上来,热气腾腾,雪白晶亮。抬箸夹起来,饱满的像盏小灯笼,隐约可见里面汤汁摇动。有一种吹弹就破的柔滑,不要说吃了,看着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对着一个个晶亮剔透的汤包,你可千万不要急着下口,否则热热浓浓的汤汁可要溅你一身。正确的方法是轻轻提起汤包上面的折皱、细细地咬上一小口,拌着扑鼻香味,徐徐地吸吮粉红色的汤汁,顿觉唇齿留香。这时,你再慢慢的品尝汤包,浓香的肉馅配上筋道的包皮,令你食欲大增。开封灌汤包不仅营养高,而且脂肪含量低,健康不发胖!
看了我的.介绍,相信你早就坐不住了吧!还等什么,按照我介绍的办法,自己亲自做一次开封灌汤包吧!
一进店门,一阵浓郁的花椒香味铺面而来,是我不禁连打几个喷嚏。由于店里生意很好,我们等了十五分钟才就座。坐下后,我们指点了一盆虾尾,准备大开吃戒。可我们又等了十五分钟虾尾才上桌。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盖子——一只只虾尾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一起,俨然一副接受检阅的样子,每一只虾尾都是油光发亮,红彤彤的,一些大蒜和葱漂浮在底部的红油里。轻轻拨开虾壳,一些汤汁便溅了出来,慢慢吮吸一口汤汁,一股辣味便直冲嗓子眼,徘徊于五脏六腑之间,时而在鼻腔里打滚,时感舒适,时感麻辣。轻轻咬一口虾尾肉,不得不被厨师高超的`技艺所深深折服。虾尾在薄壳的包裹下,沉浸了葱蒜独有的香味;虾尾肉鲜嫩多汁,美味无比。
虾尾真是太好吃了,连平时不爱吃辣的我人不知它的诱惑,也一边大口喝水一边大快朵颐。我多想再吃一盆虾尾,怎奈,肚子早就不听使唤了!
我的家乡——安溪是一座群山环抱,峰峦绵延,云雾缭绕的小县城。走进安溪,看到的是漫山遍野的茶树,喝的是清香甘甜的茶叶。整座县城时时刻刻笼罩在浓浓的茶香之中。
绿油油的茶园是安溪的符号。当走进茶园,就会看到一片片低矮的茶树,一棵棵茶树组成了一幅幅凌空展翅的图画。每当春节过后,翠绿的茶树中隐藏着几朵白色的茶花,茶花开放了,发出了阵阵清香,一群群白蝴蝶被那清香给吸引了过来,停在一朵朵茶花上,吸允着甘甜的花粉。最好的茶叶就在清明节过后,那时候的茶叶是那么嫩绿,是那么柔弱,连躺在上面的`露珠儿都被染绿了!采茶姑娘们戴着草帽,背着小竹篓三五成群地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她们越过一条又一条的山路,到了茶园,采茶姑娘各个心灵手巧,纤细的手指头上下飞快地舞动着,宛如一只只蝴蝶在轻盈地飞舞着。她们说着笑着,开心极了!采完的新鲜茶叶在茶农如同魔法师的神奇的双手下,经过一道道复杂繁琐的工序变成了畅销海内外的茶叶。
中国茶都也是安溪的符号。当你走进安溪茶都,你会仿佛置身于茶叶王国里:本山,毛蟹,黄旦……应有尽有,让你眼花缭乱。即使你不会喝茶,到了茶都,你一定也会忍俊不禁的端起一杯热气腾腾的铁观音慢慢品尝。早晨,来这儿做买卖的人把整个茶都围得水泄不通,买茶叶,卖茶叶,挑茶叶……商家的叫卖声,买家的砍价声此起彼伏。许多外国贵宾也来这儿欣赏茶叶:俄语,英语,日语……各种国家的语言在这里交织成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晚上,这儿可热闹了,霓虹灯五彩缤纷,来这儿品尝茶叶的络绎不绝,茶馆里坐满了许多外国贵宾,他们有的频频点头赞美茶香,有的喝了一杯还想再来一杯,还有的买了一大包铁观音……
“ 如诗如画安溪县,如露如泉铁观音”,欢迎你来到安溪做客,热情好客的安溪人们一定会为你捧上一杯杯清醇甘甜的铁观音茶。
听爸爸说,“大龙湖”原先叫蓝溪,从西向东横贯安溪县城,一路不停地奔向泉州湾。从前,蓝溪里的水特别少,而且溪的两岸都是沙地,沙地上是一些农民伯伯开辟的果园、菜园,稀稀疏疏的。溪两岸都是泥泞的小路,两岸人们来往靠的是两只小木船。
而今,英雄的安溪人在蓝溪的下游建起了一座拦水大坝,溪水不断上涨,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湖泊,人们叫它“大龙湖”。只见长长的'河堤将大龙湖与河岸分开,平坦的桥面横跨两岸,让交通更加方便。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波光粼粼,有如无数条银蛇在水中游动;湖水清澈透明,不时地看见有鱼儿在水中嬉戏。两岸风景也同样迷人,一长排的绿树挺立在岸边,像一个个勇士一般守护着大龙湖。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芳香,那是生长在岸边的花儿在竞相开放。在这大龙湖边上,座落着许多青山,像一个个巨人似的保卫着大龙湖。山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每一棵都长得枝繁叶茂,充满了活力。
有山,有水,美如画。这样的环境正是人们所向往的。许多安溪人总喜欢坐上快艇,在大龙湖上畅游一番,让风拼命地吹个够,把周围的景色也看个够。清晨或傍晚时分,人们总爱漫步于大龙湖两岸,置身于这树的王国、花的海洋之中,享受这美景带来的轻松愉悦。
改革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今日的大龙湖焕发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安溪人和大龙湖一样,生活过得祥和而又安定。
我爱大龙湖,我爱安溪人!
我的故乡最著名的小吃非美味的云吞莫属了。每当品尝这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时,我就心旷神怡。
吃云吞时要有耐心,你如果心急,想一口吃掉一个,云吞非把你烫的满嘴是泡。吃云吞也很有讲究,你既可以把皮和陷分开来吃;也可以扎破了皮再漫漫吃。喜欢吃辣的客人可以放些胡椒粉再吃。
国庆长假的一天,妈妈特意带我去黄师傅云吞店品尝那美味的云吞。开始吃云吞了。只见这云吞皮包肉厚,色泽诱人,各个长的鼓鼓的,让人看了真想一口猛吃一个。这时。我先拿起胡椒瓶往云吞汤里撒胡椒粉,再挑一个最大的,小心翼翼地用筷子扎破皮,顿时一阵香气袅袅地钻进我的鼻孔里,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我先咬了一口皮,真是嚼劲十足。
接着一团红色的肉从云吞皮中顽皮地跑了出来。它似乎在调皮地看着我。这时,我再也抵挡不住肉陷的诱惑了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那嫩嫩的、滑滑的感觉油然而生,让我不忍心把那美味多汁的云吞咽下去,只想让云吞在口中漫漫回味。我一连吃了七个,吃得我的肚皮涨得鼓鼓囊囊的。妈妈见我吃得这么香,说我是个贪吃鬼。诶,谁让云吞这么好吃呢!我宁愿是贪吃鬼,也要品尝这人间美食。回到家,云吞的香气还溢满在口中呢!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大家一定流口水了吧!大家快来品尝这令人回味无穷的美食——云吞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