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正值秋天,在那个平凡的秋天里,叶子裹上了金装,水果也成熟了,而我的“熊”弟弟出生了。
他刚出生时,还蛮帅的,当他被抱出手术室时,哇哇大哭,可哭中还带有一丝笑容,你是没有亲眼所见,要不你真的会爱死他的。水汪汪的眼睛,樱桃般的小嘴,圆圆的小脸蛋,我真的说不出为什么爱他了。至今经过了九个春秋,他长成了名副其实的“熊”弟弟了。
唉!他那圆滚滚的肚皮就像个皮球儿,那双下巴简直太明显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一切还不是因为他贪吃造成。走,我们来回放一下他吃早饭的过程。瞧!他拿着一个大碗,已经等候在饭桌上了,饭菜一就位,他拿起勺子猛地吃了半碗粥,接着拿起叉子叉起一块肉,这下可好了,肉刚要舒展一下身子,就已经被我的“熊”弟弟吞进去了。不到五分钟,一碗粥就已经被他解决了。你说这是不是他刚上二年级就八九十斤的原因?
人壮了脾气也大了,我就不小心踢了他一脚,他就一拳又一拳地打起我来了,恨不得把我打死,这就还原了熊的那种降龙十八掌的劲,差点没把我打没气儿。他还生气地对我说:“以后还敢不敢啦?”我此时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儿,小声地对他说:“不敢了,不敢了。”
虽然有时惹到弟弟会被打人,但大多数他还是很听我的话,我为有一位“熊”弟弟感到十分开心。
“哎,真好吃!”这句话一听就是我表妹说的,她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瞧,她正津津有味地吃虾片呢!她嚼的声音听着我都口馋了。
我的表妹才八岁,胃口却比我还大,还不是因为她那贪吃的性子。浑身上下都肉嘟嘟的了,却还总爱吃高脂肪的东西。每次表妹到我家玩的时候,妈妈总是送给她一大堆零食。我眼巴巴地看着她一包又一包毫不保留地吃我的零食,我的内心可是超级超级心疼。
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妹闹了点儿小矛盾。午饭时妈妈做了我最爱吃的红烧肉,为了不让表妹抢去,我拿起筷子夹了三块放在碗里。等我品尝完,抬起头来,发现装红烧肉的那个碗除了汤就只有仅仅一块了,再看看表妹——她的碗里放满了红烧肉,嘴角边沾满了油,她舔舔嘴唇继续吃了起来。“姐姐,你这么看着我,我怎么吃饭呀!”表妹见我用惊讶的目光盯着她,便疑惑地问道。“哼,你把所有的红烧肉都吃光了,那我吃什么?”我故意提高嗓门,妈妈闻声果然走了过来,“阿姨,我给姐姐留红烧肉了,她还骂我!”表妹居然恶人先告状,我才不怕她呢,反驳道:“妈妈,她只留了一块,也太小气了吧!”本以为妈妈会站在我这边,可她却说:“哎,不就几块红烧肉吗?我以后还会做的呀,人家难得来一次,都给她算了。“我的情绪真是低落到了极点,表妹不仅没道歉,反而主动把手伸过来把留给我的最后一块红烧肉夹到了自己的碗里,看着她得意的表情,我又气又无语。
这个吃货表妹呀,我真拿她没辙!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问候语之后,常有几句启始语。如“久未见面,别来无恙。”“近来一切可好?”“久未通信,甚念!”之类。问候语要注意简洁、得体。
接下来便是正文的主要部分——主体文,即写信人要说的话。它可以是禀启、复答、劝谕、抒怀、辞谢、致贺、请托、慰唁,也可以是叙情说理、辩驳论证等。这一部分,动笔之前,就应该成竹在胸,明白写信的主旨,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若是信中同时要谈几件事,更要注意主次分明,有头有尾,详略得当,最好是一件事一段落,不要混为一谈。
正文写完后,都要写上表示敬意、祝愿或勉励的话,作为书信的结尾。习惯上,它被称做祝颂语或致敬语,这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祝愿的话可因人、因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词,不要乱用。(可参见下节《常用书信用语》的“祝颂语”。)
结尾的习惯写法有两种:
(1)在正文写完之后,转一行空两格写“此致”,再换一行写“敬礼”。
(2)不写“此致”,只是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安好”、“健康”、“平安”等词。
(3)也可以写“平平安安”“天天开心”等词语。
也称“起首语”,是对收信人的称呼。
称呼要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加“:”,冒号后不再写字。称呼和署名要对应,明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具体可参见第四编《应酬称谓》)称呼可用姓名、称谓,还可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作称呼。这里简要说明几条细则:
(1)给长辈的信。若是近亲,就只写称谓,不写名字,如“爸”、“妈”、“哥”、“嫂”等;亲戚关系的,就写关系的称谓,如“姨妈”、“姑妈”等。对非近亲的长辈,可在称谓前加名或姓,如“赵阿姨”、“黄叔叔”等。
(2)给平辈的信。夫妻或恋爱关系,可直接用对方名字,爱称加修饰语或直接用修饰语,如“丽”、“敏华”、“亲爱的”等;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的信,可直接用名字、昵称或加上“同学”、“同志”,如“瑞生”、“老纪”、“小邹”、“三毛”等。
(3)给晚辈的信。一般直接写名字,如“乐毅”、“君平”、“阿明”等;也可在名字后加上辈分称谓,如“李花侄女”等;亦可直接用称谓作称呼,如“孙女”、“儿子”等。
(4)给师长的信,通常只写其姓或其名,再加“老师”二字,如“段老师”、“周师傅”、“宏海老师”等。对于十分熟悉的师长,也可单称“老师”、 “师傅”。假如连名带姓,在信首直称“孙松平老师”、“王达夫师傅”,就显得不大自然且欠恭敬。对于学有专长、德高望重的师长,往往在姓后加一“老”字,以示尊重,如“戴老”、“周老”,亦可在姓名后加“先生”二字。为郑重起见,也有以职务相称的,如“董教授”、“陈大夫”、“佟工程师”等。
(5)给一个单位或几个人的信,又不指定姓名的,可写“同志们”、“诸位先生”、“XX等同志”等。给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写机关团体名称。如 “XX委员会”、“XX公司”。致机关团体***的信,可直接用姓名,加上“同志”、“先生”或职务作称呼,亦可直接在机关团体称呼之后加上“领导同志”、“负责同志”、“总经理”、“厂长”等。
如果信是同时写给两个人的,两个称呼应上下并排在一起,也可一前一后,尊长者在前。
上述五种场合,有时还可按特殊对象,视情况加上“尊敬的”、“敬爱的”、“亲爱的”等形容词,以表示敬重或亲密之情。当然,这要用得适宜,如对好友称“尊敬的”,反而显得见外,对无特殊关系的年轻女性贸然称呼“亲爱的”,那就有失检点了。
当你用手指向天空,说它广袤的时候,当你路过金银花丛,默看虫儿羽化成蝶的时候,当你端坐在峭石上,用目光穿透晨雾饱览草原平旷的时候,你可曾感觉到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与伟大而又富有情调?
大自然孕育了万物,我们始于自然,又归于自然。在雪花柳絮般飘洒的寒冬——岁末之时,树的叶都飘落到了地上。瑟瑟的寒风加快了它们下落的速度,雨后更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了。地上全是落叶,暗黄的颜色,在土壤中若隐若现。捡起一片,可以看见寒风在其间刻入的深深的印记,用手也抚不平的脉络是岁月的遗迹。踩着落叶,“哧,哧”的响声不绝于耳,更为寒冬添加了几分肃静。
有时,风中也会零星地吹来几片落叶,它们在你眼前飘忽不定,最终却落下,旋转地——落下……它划过,那一道长长的弧线延伸到更低处。那一瞬间与皮肤的接触,好像渗入了叶的灵魂,与我们的灵魂交织着。拿起一片落叶,嗅一嗅,它早已沾染了泥土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在马路上,二轮的、三轮的、四轮的机器飞驰着。落叶随之起伏、翻滚、腾起、落下,最终又回到了地上。韩愈曾写到:“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飘飖终自异,邂逅暂相依。”是啊,落叶终究回到了土壤之中,那个给予它营养的地方。它就默默地躺在那儿等着尘埃令其长眠。
落叶归根,再好不过了。有人曾经说,落叶是树舍弃的孩子。我却觉得此言谬矣。落叶,终究是要归根的,它们都是树的后代,它们都是与树难舍难分的。落叶,已经经历了四季的更替,走完了它那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生命。在这草衰的`寒冬,它,不会再生了。
马路边,树都半边秃了。根部的落叶,已经叠得有七八寸了。枯木,是冬天到来的讯息。光秃秃的树干不显一点生机,那一道道深深的树纹,已退去了叶的庇护,在凛冽的寒风中,肃立。叶,生命源于树,又归于树。这,不就是万物的轮回吗?
古人也体会了“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也曾吟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叶落,就像古人所说:“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叶落尽时,就是重头开始。
叶,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它们落下时还不忘把自己一生汲取的营养归还给大树,自己默默地腐朽于尘埃之中,被遗忘……不过,它们永远不会被遗忘,它们的灵魂早已与人的合为一体了。人性的光辉与叶的无私,是最完美的结合,它们将会像月光一样,洒满人间。
想想我们,锦衣玉食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像落叶一样不忘本,感谢生养我们的父母呢?父母的关爱,呵护,是那么的无微不至又感人至深。从我们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再从蹒跚学步到寒窗苦读,父母都手把手地在教,父母都情愿地做好后勤工作。你可曾发现,几年来的操劳已经让父母的双鬓出现灰发,眉宇之间有条条皱纹了?你可曾发现,劳累了一天的父母见到你时还是会咧开嘴角露出会心的微笑?你可曾发现,当你没落时,是父母在一旁重燃希望?父母的这些付出都是无私的,就像树对叶那样无私,又那样深情。我们也要像落叶一样,默默地,无私地报答父母。
感恩父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关爱自己的父母,让家洋溢温馨。关爱,其实很简单,很简单。它需要的只是心的慰藉,心的相通。就让我们像落叶一样付出吧,无私的关爱将是最欢快的音符,能够让人的心,灵动。
岁月,将会磨平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关爱将布满人间。那时,空谷幽兰,青灯古佛将永远成为历史,人们将会用《金蛇狂舞》代替《二泉映月》,人们不会再感到孤寂与无助,人们再也不用为肤色不同而烦恼……
春寒料峭,静谧月夜,幽深小径上,初春芬芳的泥土,心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