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是住在南方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寒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在通往学校的那条路上,可以隐隐约约地看见三个人的背影,顶着刺骨的寒风,蹒跚地走着。那个胖胖的就是我的外公,那不胖不瘦,不高也不矮的就是我的外婆了。而中间那个被两位老人遮着风、挡着雪的就是我。他们不论刮风下雨,不畏严寒酷暑,每天坚持送我上学。现在回想起来,那点点滴滴的事都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我成长的路上,时时刻刻都有很多的人在关心我,父母、老师、同学……,可在这里,我想说一说我的外公和外婆。
在北京的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由我的外公和外婆照料我,但那时两位老人都已上七十了,走路腿脚都不太方便。但他们每天总会在五点前起来,外婆打扫房间,让房子变得一尘不染。而外公总在为我细心地准备早饭,使我的早餐那么营养丰富。因为眼睛老花,还经常切破手指,让我吃在口里,却痛在心上。
有一次,科学老师让同学们养蚕。但因我平时作业太多,根本就没时间来管我的那些蚕宝宝们,外公外婆便替我做这项作业。外公会到图书馆里查阅有关怎样养好蚕的书。外婆天天动跑西跑地为我摘桑叶,供应这些贪吃的蚕。许多次,外婆的胳膊都被桑树的枝条划破了,而外公则是看书看得眼睛酸痛。看着这些吃的肥肥的,在蠕动的蚕宝宝们,你知道这是由老人多少的`心血得来的吗?我知道。我不仅光知道这些,我还知道,每一只蚕,每一片桑夜,都寄托着外公外婆对我的期望。至于这些蚕的后代,我至今还养着,尽管经过了搬家的几番周折,因为,我想把这份期望保留下来,这不仅能让我看着想起外公外婆,还能激励我的学习,鼓励我有勇气面对失败。
晚上,我做作业的时候,外婆和外公总是陪伴着我,指导我写作文,辅导我写作业,有时,他们会陪我一直到凌晨一两点,我的眼圈就在那时慢慢地红起来了。
外公外婆似乎做每一件事都为我着想,我能深深切切地体会到他们对我的爱。他们愿为我付出一切。
爸爸妈妈从国外回来了,他们因为要去厦门工作,我也要来到跟着来到厦门。
搬来厦门,我就和外公外婆分开了,我真不知道当时我是怎样割舍得下和他们的那一份感情。在厦门的生活中,自己总觉得生活一下子缺少了什么,只能每个周末给他们打个电话,不仅是问候问候他们最近好不好,而且诉说着我对他们的真情。外婆平时比较唠叨,我曾经也烦过。但现在,我真希望能在电话里听她的唠叨,因为现在听起来外婆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段美妙的音乐。外公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会说话,和他打电话时,只能听到类似这样的话:“好好学习,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开小差”……虽然只是这样,但他为我作出的一点一滴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
我会时不时地想起他们,想起我小时候骑在外公脖子上的样子,想起外婆在我不听话时训导我的样子,这些美好的图片在我的脑海里还记忆犹新……
以前在北京过圣诞节的时候,都是由我来主持节目。可每次的节目内容都是由外公外婆准备的。来到厦门以后的这第一次圣诞节,我就开始为怎么主持、安排节目而发愁了,没想到,远在北京的外婆早就猜透了我的心思,和外公精心准备了圣诞老人的服装和装礼物的大袋子,以及分发给每个人的礼品,都用那漂亮的盒子装起来,再用印着圣诞老人图案的纸包起来,能看得出他们是多么用心地为我做这些事情。(在这次节目中,我要扮演圣诞老人发礼物。)他们甚至还精心为我编排了一张目录,连节目顺序都安排好了!因为怕目录在寄的过程中折坏了,就放在了一个四周都包着塑料泡沫的袋子里。看着眼前那个专门寄给我的包裹,眼泪就再也忍不住地掉了下来。
回想外公外婆为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像一阵阵暖流在我的心田流过,我这颗小小的树苗在一个没有风雪的温室中慢慢长大。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们总是呵护着我,任我对他们撒娇。但有的时候,他们也会打开温室的门窗,让我经历经历失败和挫折造成的沮丧,这使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理,还有很多很多……
深秋的厦门依然温暖无比,但现在的北京一定很冷了,这又让我想起在那风雪中小心翼翼地走着的三个背影,我不能再写下去了,我现在一定要赶紧给在北京的外公外婆打电话了!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或那样的背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么呢,我们或许也不曾想过。但我们的心必定曾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过涟漪,波澜不惊的,却又是难以忘怀的。
慈母严父似乎是一个经年不变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印象。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让人心酸的父亲的背影,从小的出口喷发出来的情感往往让人心神激荡。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虚假不了也掩饰不住。这篇散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生活的小片段背后总是有深沉的情谊。就像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却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父亲想买的并不是橘子,而是儿子的健康舒适,是为自己的满满的爱找到一个出口,却又不想让儿子看穿。这样深沉的爱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感觉到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爱,浓浓的情意。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是一句“但他终于不放心”便将这份最深沉的爱熔铸在两人的心中。作者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作者选择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人不一定要经过多大的情感波折才会得到历练,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爱。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
每次读这篇文章总是忽略写作技巧,思路构思之类的专业性的鉴赏方式,因为我总觉得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需要这些来限制的。好的文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能够引起人的思考。我们是时候去学会珍惜了,是时候体会他人的爱,然后去爱别人。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接受太多爱的我们,似乎对于他们的关心已经麻木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他们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但我们却对这全部视而不见。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以前的我总是觉得爸爸不爱我,后来在爸爸为我感冒而担心,为我难过而焦急,我才知道我一直都错了。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但在我们和父母闹别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起来呢?
父爱是伟大的,但它又是深沉的,用心感受才是最真的!
《背影》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1925年所作,回忆发生在八年前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上告别的感人一幕。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在那悲凉的气氛中,通过父亲吃力的爬到对面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微动作刻画,展现作为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深,使儿子极受感动,这印象铭刻心中,永生难忘。八年之后,作者已在清华任教,但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形象便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足见作者当时感受之深了。
该文写作技巧是如何的出神入化,是如何的脍炙人口,早已有公论,在此不再赘述。让我读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的是那种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
很多事情,也许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有更深的体验及感触。作者与父亲这种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于我犹如感同身受!
记得我自读初中一年级起,便离家到镇重点中学就读,学校离家大约十里路,由于当时乡下与城镇之间未开通公交,上学总是由父亲骑自行车送我去,每次将要出门时,我总不敢直面母亲,“妈,我上学了……”话没讲完,瞥见母亲眼里已经满含了泪水,我就哽咽得再也说不出话来。好不容易到了学校,跟父亲说再见时,虽然他努力表现得很轻松的样子,鼓励我用心学习,但我还是极力避开他那慈爱的目光,生怕不争气的眼泪忍不住再次淌下来。
这种依依不舍的情感,源自少年的我对父母的爱是那样的难以割舍!而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如此伟大而又无私,则是我已为人父之时。此时,才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润了儿身,瘦了娘亲,长了儿身,老了双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惜父亲已经离我远去了,留下的只有永远难以磨灭的既熟识又陌生的背影!
小时家贫,母亲体弱多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象一头老牛拉破车一样,吃力的拉扯着我们一家六口人艰难度日。多少个漫长的黑夜,在忽明忽灭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独坐床沿,手里握着那管一尺多长早已摸得溜光的水烟筒,若有所思的吧嗒吧嗒的抽着水烟,我有时被烟熏醒,也不敢吱声,生怕惊扰了沉思的父亲,而父亲沉重的背影,却象铅块一样压在我幼小的心里让人喘不过气来。
逝者如斯,屈指算来,父亲离世已有十六个年头,经过时光沙漏日久经年的无情打磨,父亲生前亲切的音容笑貌渐渐在记忆中淡去,而那沉重的背影,却变得越来越清晰,从父亲身上发出淡淡的汗香和着那水烟的特有味道,常常在我脑中萦绕不去。
《背影》一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背影的多次刻画,跃然纸上的是父子情深的自然流露,在现代人尤其是00后年轻一代的眼里,这种父子舐犊之情或许已经变得越来越抽象而又陌生了。
尤其在时下鼓吹沟通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拥有电脑、手机,更有让人可以零距离沟通的QQ、微信等社交工具。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否就真的如此顺畅了呢?父子之间是否就真的更加亲密无间了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