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看完的时候已是凌晨,感慨万千,必须马上写下来。
以往的我其实并不会太在意这类型的纪录片,毕竟自己身边并没有接触过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对自闭症的印象还停留在“雨人”这类型的天才身上。
但是近两年我真的有关注过,因为有了娃。我家宝宝语迟,到2周岁半的时候还只能简单的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啊啊啊或是嗯嗯嗯的表达,或是用手指代替说话,很胆小不喜欢和其他小朋友玩。再看到其他同年龄的`小宝贝都可以很流利的表达自己时,我真的焦虑,就担心因为我的不重视导致错过了最佳干预期。在自己查询网络与相关书籍之后,我在小宝2周8个月的时候带他去儿保做了检查。在经过一系列的问卷及儿童游戏之后,医生的结果是:语言发展迟疑,平时要多和他说话,带他多和小伙伴玩耍,鼓励他说话而不直接代替他行动。
说行动立刻行动,为了能让小朋友尽早适应集体环境,决定接下来送他去早教班。在考察了几家之后,与老师表达了我们的诉求与要求后(多点耐心),在他2周9个月的时候正式上了托班。老师都很NICE,适应的还不错,也没有太多的分离焦虑,再加上每天每天都和他读书,终于,在3个月之后,3周岁的时候他终于能跟着我一起一个词一个词的学着说了,虽然说的不太标准,但我已经感激涕零。至此,我才真正的放下心。
再回到这部纪录片,看的时候真是眼泪汪汪,可能带入了一点我家娃如果也这样的情感。现在的人,在遇到困难或是失落的时候,都会调侃自己“我自闭了”。或是和我之前一样,用一种“自闭症的人一般都是天才吧”这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但真正去了解之后,才发现并不是每个自闭症都是天才啊,绝大部分患者都无法正常沟通,主人公直树已经非常幸运了,作为一个自闭症患者,他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但他的想法真的是靠着极大的努力才能写完啊,那么努力的用食指敲打键盘,不停的用手按着自己的耳朵提醒自己不要走神,用2天才能写完800字的文章。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用怜悯的眼神看待他们,但看完这部纪录片,才明白,他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正常的对待,不要对着他们哭泣,不想用异常的眼光看他们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对于一个孩子,都需要给于他们足够的耐心,孩子们都是一只只的小蜗牛,需要大家等一等,更何况是来自星星的孩子呢,正如那位医生而言,对于他们来说,不要只关注着大脑语言缺失的地方,那些大脑补偿特别发达的地方才是更应该关注去发扬的。
最近在等一个OFFER,心态都快崩掉,真是觉得自己快抑郁了,不想出门,不想社交,不想见人,想着去禅修。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紧张焦虑,老公看我心情不好他的心情也不好了,这肯定也会影响到小朋友的心情吧。
晚上看着这个纪录片,都觉得我这都是什么事啊,好好活着才最重要啊,开心的活着吧,自由自在的活着吧。像自由女神一样,面朝天空,真诚的活下去吧。
她往着窗外,回想到了过去:小时候,自己是多么幸福,特别是一到生日,爸爸妈妈就会买一个漂亮的生日蛋糕,全家人围着餐桌唱着动听的生日歌,场面多么欢乐,烛光多么温馨。”可就因为一年前的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幸福。本来,她是多么的天真、快乐,可如今她变得孤僻、冷漠,每天都悲痛欲绝、以泪洗面,还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当孤儿院里的其他小朋友来找她玩时,她都会把门狠命一关,怒吼道:“走开,我和你们不一样,谁允许你们进来了。”尽管这样,其他小朋友还是很喜欢来找她,因为在他们乐观的心目中,莉莉还是那样的天真、快乐,可如今对莉莉来说:“幸福没了,温暖没了,什么都没了,整个世界仿佛就像是个孤儿院。而且她对生活也绝望了。她正想着。”闪电把她的背影投在墙壁上,周围都寂静无声,暴风雨仿佛在倾听她的哭诉。突然,她感觉自己的眼泪流成了河,把她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包莉莉眨了眨眼睛,发现,时光已倒流,自己回到了家里,此时正是她的.生日,而且她的亲朋好友都来了。就这样,包莉莉重温了欢乐,回到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当包莉莉还在快乐中时,周围的事物、包括爸爸妈妈都在一点点消失,他们说:“莉莉,虽然这一切都是虚幻的,但感情却是真实的,要永远坚强快乐的活下去。说完,周围的一切都瞬间消失了。
包莉莉突然醒了,她发现这只是一场“真实的梦”,再看看窗外:阳光明媚,树阴好像比以前更绿了,好像是爸爸妈妈在说:“孩子,不要因为过去的悲剧而自我封闭,要永远坚强快乐的活下去。”于是,包莉莉在旁边的许愿树上又放了一纸牵纸鹤,上面写着:“我要永远快乐。”她终于肯走出房间,和院长、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去了。
——题记
当我还沉浸在初中,以仰望的姿势望着高中生时,自己的高中生活却已走过了许久。时间轰轰烈烈的与我擦肩而过,它的流失犹如随着季节变更而飘落的叶子,轻的没有声音。
不知是什么时候的事了,我开始喜欢站在融有阳光的树影下,在那罅隙间,踩着叶片,那破碎声会让我回到过去。怀念初中,怀念那一半纯白,一半阴暗的日子。怀念我们可以张扬的在大街上唱《双截棍》,可以在球场上大把大把的流着汗,在自己喜欢的女生面前人来疯的大叫,可以在操场上坐一整天,让阳光把我们的影子和笑声拉长。我们一起哭过,笑过,流泪过,骨子里流淌着叛逆的血液,我们聒噪,但也会莫名其妙的安静下来。三年围城式的生活,我们习惯了在课堂上偷偷看《火影忍者》;习惯了在回家的路上飙车;习惯了躲在房间里与同学打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而如今,我们已站在”初中”的城外,只想回到过去,试着让故事继续。
过去,成长,现在。我无力正视每一个过程。
每个人就像一棵青色的蔓藤,疯长着——在阳光下,带着思念。可那些思念所堆积后,就如比萨斜塔一样垂钓起思念者的心。尽管如此,可我仍希望自己内心深处有一大堆思念,因为在离开后,我不会期待再见。
有几次在街上碰到初中同学,我会很高兴,可又不知说什么,只是笑,笑后就会互相简单寒暄后离去,以往的亲切已荡然无存,痛苦?无奈?是谁变了,那些曾经捏着“Onetothree,threetoone”的友谊的我们不应只是这种邂逅;那些本以为可以念念不忘的.人怎么可以在念念不忘中变的无声无息了呢?
枯黄的落叶又开始铺满大地,站在上面踩出的”唰唰”声,我似乎听见了时间走过的声音。本踩在同一片落叶上的我们已经分离了。让我换种方式再度回首。
第一秒,停住脚步,双手插戴。阳光笑的很放肆。
第二秒,叶子崩裂发出声响。头顶飞过许多大鸟。
第三秒,回头远望。他们还在原来的地方笑着,闹着。
第四秒,大鸟飞远,恍然大悟。离开的仅仅只是我……
谁能告诉我书中拿着水晶球的女巫在哪里,谁能告诉我时间怎么偷……
我读了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妮的代表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妮的文字温暖又充满力量,简洁生动,即使是非心理学专业的人,也能轻易的读懂她的著作。如果你想了解自己,《我们内心的冲突》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我们内心的冲突》指出,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总是与我们想成为的.人背道而驰,于是产生了很多内心冲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我们常常困惑于自己为什么如此自相矛盾。为了解决这些冲突,人们常常虚构出自己的理想形象,认为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将责任推给他人。与此同时,不同性格的人还会发展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防御机制。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卡伦霍妮指出了三种不同的防御机制:顺从型的人亲近他人,对抗性的人抗拒他人,疏离型的人疏远他人。但问题是,这些防御机制并没有消除冲突,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让我们无法真诚的投入到任何关系或工作中,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看起来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作者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同样给出了解决之道。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在根本上解决内心冲突,消除由冲突带来的恐惧、焦虑和绝望等。虽然作者是站在心理治疗师的视角教导治疗师们该如何处理,然而对于个人来说,仍然有很多启发。比如在解决方法的第一个步骤中,作者提到要了解冲突造成的影响。
我想,对于我们自身存在的冲突,以及我们自己说做的无意识努力,我们常常是觉察不到的。然而这些冲突却真真实实的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观察这些影响,能够让我们进一步觉察和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人往往比自己以为的更加迟钝。
通过阅读《我们内心的冲突》,我对自己更加了解了。我本身是顺从型人格,我也确实感觉到了因为自己的防御机制所带来的内心冲突,但是这些冲突是怎么产生的,要如何解决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并没有清晰的概念。这本书,帮助我了解我自己。
当然,学习心理学,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别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正如我们生活在人群的包围中一样,我们不可能没有对人的探究欲,不管这个***是向内探究自我,还是向外探究他人。但是读书的过程切忌给自己或他人贴标签,将书中的概念和现象当做壳子套在任何人头上。毕竟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他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人,书籍只能帮助我们了解人们性格的某一个片面。如果想了解人,我们需要不带任何预设,与真实的人去沟通和相处,如果带着书中的结论预设他人,无疑会让我们陷在一团迷雾中,永远看不清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