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科学小实验,我就兴奋不已,因为通过做科学小实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到不少知识。
今天我们的实验的名字叫“筷子大力士”,名字很特别,来,实验要开始了,快来看看吧!
老师向我们发出了挑战——谁能用一根筷子把一罐重500克的米提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直接插进去就可以了;有的说用粗的那一头插进去就可以了;还有的同学说要用粗的那一头一边搓一边插,插到底后把米压实,我也相信这有可能,因为我曾经在书中见过,也自己试过,所以这是一个可以成功的挑战。
第一位挑战者——谢蕴珂闪亮登场了,只见她拿起那根筷子,直接插下去,她准备提起来,可是米却一点都不听话,无论谢蕴珂怎么样,还是提不起来,而且还把米倒了出来,第一位挑战者失败了。
第二位挑战者是刘徳铖,他拿起筷子,用粗的那一头一边搓一边插,然后压了压,我们原以为可以成功,可是没想到刚提起来一点点还不到两秒就掉了下去,现场一片叹息。
第三位挑战者是江湖第一高手张老师,她用筷子细的那一头,一边搓一边插,然后抖了抖,奇迹发生了,米竟然被提起来了,现场一片欢呼。
老师给我们解开了谜团:这是由于罐中的米粒只间的挤压,使里面的空气也被挤了出来,外面的压力大于罐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竖竖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才能用筷子把米粒提起。
这件小事中说明了一个大问题,只要善于做实验就可以发现许多奥秘。
筷子,是指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
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筷子,作为一名合格的“吃货”筷子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使用筷子,不过最开始筷子不叫“筷”,在《先秦文献》中,作者将筷子称为“箸”,到了隋朝筷子又换了一个名字,被称为“筋”,据明代的陆容在《菽月杂说》中记载,江南吴中称“著”为“快”,这是因为当时,行船人忌讳“住”,大约在明朝以后,“快”上又加了个“竹字头”成了“筷”,这大概是由于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做的缘故吧。筷子虽然比较简单,只是有两根小棍构成,但中国人在筷子的质材和雕饰上也做了不少文章。先秦史已经有了象牙筷和铜筷,隋唐以来宫廷、官府、富豪之家用金银做筷子,用玉石、珊瑚等雕饰筷子,到了现在在,筷子大多都是用木头或塑料做的。这一双小小的筷子,蕴含了浓厚的道教文化和思想。筷子为什么是一只,而不是两只?道教认为无极生太极,使出阴阳,成为两仪,一生二的道理演化成了筷子子。为什么筷子是一头圆一头方?这代表着天圆地方,我们用圆头来夹吃的,圆代表的是天,象征着“民以食为天”。为什么古代筷子的长度为七寸六分?这代表着人有着七情六欲。为什么筷子在夹取食物时一动一静?这是因为动静结合代表阴阳阳。诗曰“小小筷子七寸长,动静结合藏阴阳。天圆地方大地广,孕育华夏万古芳。”筷子还有着极其美好的寓意,很早之前它就有长寿喜庆的意思,在一些南方地区,“筷子筷子”就代表着“快生贵子”。筷子历史悠久,蕴含浓厚的道教文化和思想,寓意丰富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从原古时期逐渐进步到了封建时期,直至现在,已经成为现代高科技社会。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不断地进步着。不知各位在生活中可留意着一张我们不可或缺的餐具——筷子。
据说筷子的起源是在唐代,在皇帝唐太宗的治理下中国很是繁华,曾吸引多国的关注,派来的使者拜见唐太宗。由于与它国的交流,使得西方的一些文明传播至此。在能人巧匠的制作下,就出现了筷子。
你了解筷子吗?筷子的种类有竹筷子、木筷子、银筷子、不锈钢筷子,等等。不同的材质制作的筷子的用途不同。竹筷子,青翠的颜色有一股清新的香气,引不少人喜爱;木筷子价格便宜,制作方便,是众多家庭所选择的。不但中国人用筷子饮食,还有东南亚的许多国家的人也都喜欢,韩国便是其中之一。韩国人一出生就会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银筷子,是韩国人至今不变的传统,甚至结了婚也要把自己的筷子带过去。由此可以看出韩国人对筷子的喜爱。
筷子的方便灵巧使得它惹人喜爱。但是近来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因此我们在用筷子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问题。
筷子,我们日常的餐具,在我们的生活中式很重要的工具,让我们热爱筷子吧!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尤其对中国人来说,餐餐缺少不了它,筷子由两根构成。
筷子长约20厘米,粗细如同一根普通的笔;可以是圆形的,可以是带有棱角的。制作筷子的原料有很多种,如:木材、不锈钢、银等,在中国,筷子有很悠久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常用银质的筷子检验事物是否有毒,筷子用起来十分方面,几乎人人都会,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筷子发挥作用时,如同两个窈窕淑女翩翩起舞,有人说筷子是最大的“奉献者”,因为它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将百味送入口中而不求报。
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已不可考证了。只知远古时,华夏先民先是用手来抓东西吃,如现今动物的吃法有些相似。当祖先从吃生食变熟食后,用手抓取食物已觉不方便,于是就地取材拾小木条作为进食辅助工具,使用后发现用两根要比一根来得方便,于是筷子就这样产生了。
秦汉时筷子称“箸”,至今我国闽南话中仍沿用此称。隋唐时又称之为“筋”。后来,据说吴越先民为避忌“箸”与“住”同音,怕行船搁浅,便改“箸”为“快儿”,希望船行得快,一帆风顺,以图个吉利。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为挟住再提起之意,这就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实用功能。后来,由于筷子制作的材料多是竹子,因此在“快”字头上加上“竹”字。这就成了今天的“筷”字了。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使用起筷子后,筷子就与文明一同诞生了。从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中得知,迄今为止筷子已有 6000 多种:从原始社会的树枝、竹子、动物骨筷开始;夏商有经琢磨的牙筷、玉筷;春秋战国出现古朴的铜筷、铁筷;六朝以后,金、银材质做的筷子又应运而生。这当中最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牛骨筷、乌木镇金筷和各种玉筷了。当然,民间最通用的还是竹筷和木筷,现在又出现了一次性筷子,使用更便捷了。
筷子一千多年前相继传到了日本及东南亚,所以,亚洲人的饮食文化同西方人大相径庭。
可别小看这不起眼的小棒,它制作简单,灵活机巧,长久使用有健体健脑之功效,真可以说是我们祖先对世界饮食文化一个了不起而又值得推崇的创造发明。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