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都会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还会把我们和别人作比较,可是家长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啊,这样的话很容易伤到我们的自尊心。
我呢,在班里资质平平,每次都不会脱引而出,就是这样,老妈每次考完了试就会和我的朋友韩良泽作比较,我妈会叽叽喳喳唠叨个没完边看卷子边眉飞色舞的说:“你看你,这道题人家怎么就对了,你就错了?……”我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我没有勇气去堵住我的耳朵,我只能应和着:是、好、明白了等等的话语。我心底里一直在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前几天,老妈又开始做比较了,我要上六年级了,应该学学骑自行车了,这不,在车市上,老妈看见一个小孩在试车就说:“你看看人家,人家是自己试,你是让老爸帮你试。”她共看见了两个小孩,他就对我重复了两遍,我受够了,说了一句:“要是你再说的话你自己买算了!”我彻底发怒了,扔下这句话到一边生闷气去了。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会这样和别人拼孩子,人家是拼爹拼妈,现在都拼孩子,而且不光是比孩子,家长为了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竟然让孩子牺牲孩子玩的`时间去让孩子上补习班,这何必呢?孩子的天性是玩,家长们可不管这一套,还有理由: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样固然是拔苗助长,还给予了孩子很高的厚望,什么考好大学回来孝敬父母啊,以后有赚大钱等等,我还问了一下,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在报学习班。这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攀比。
哎,家长们,别再伤我们自尊了!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不玩游戏,从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红遍大江南北的热帖,大多数关注它的人都是一些孩子,它说出了孩子的心声……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于是天天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差,每当孩子说让父母去当那个好孩子的父母时,总少不了父母的打骂……
也许那些好孩子并不完美,但他拥有你没有的优点,所以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完美的。
父母从来不会说自己的孩子好,每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父母总是觉得,那个人只是在说客套话而已。因为父母总是说这样的话,所以孩子对于好孩子渐渐地产生了抵触,父母说一次这样的话,那自己的孩子对好孩子的抵触就会更深一层。
不只是家长,老师也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相比较,虽然老师都说会对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视同仁,但真的做到了吗?没有。不管如何,在老师的心里,好学生和坏学生还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说好学生和差学生。好学生学习很优异,深得老师家长的喜爱,但他也失去了该有的童真,过早地进入到了成人的世界,变得虚伪;差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拥有了童真,也享受到了童年应有的乐趣……
一般记叙文和童话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启发学生理解文章主题的过程。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具体内容,再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披文以入情”。
对小珊迪形象的理解,应首先从分析小珊迪“求卖心切”的原因,来理解小珊迪纯朴的性格;再从分析小珊迪“人穷志不穷”,在生命垂危的情况下,派弟弟送回“找头”的事迹,来理解诚实的性格;最后,再从小珊迪临终托弟(孤)怆然逝去的.不幸遭遇来理解他善良的性格。
同样,对卖火柴小女孩的形象理解也应该经历“披文入情”的过程。但童话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抓住“幻想”这个特征。固然,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想象”要有个基础,那就是字词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作为记忆表象贮存于大脑中)。因此,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可见“启发想象”是一般记叙文和童话都应该重视的教法与学法。但童话中的想象多以幻想的形式出现。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童话中的幻想一般是以主人翁的“有意幻想”(一种从实际出发,以现实生活发展的规律为依据的,经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幻想,也叫理想)形式出现的。是借幻觉写真情的。而儿童的幻想往往有明显的直观性、虚构性和明显的社会性、历史性。因此在童话的教与学活动中,就要突出幻想的这个特征。当教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临终前,三次擦燃火柴,三次看到幻象时,就要遵循幻想的规律,使这些幻象同样出现在小学生的脑际,使他们身历其境。首先,要理解小女孩脑际会出现此情此景是有其现实生活基础的,因此要学生先理解语言文字:“寒冷”就使人追求“暖和”,而“火”--即使是一根火柴的微弱的火--也能产生一丝的热。这就是小女孩在墙内敢于抽出一根火柴在墙上擦燃的原因。而对描写大街上、家里寒冷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理解“擦燃火柴取暖”的基础。其次,要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借以产生想象力:小女孩双手拢着“火”,因而感到一丝的温暖。当天寒地冻的时候,人们都会围着火炉,暖烘烘的。于是小女孩的眼前(小学生的眼前)出现了幻象:暖烘烘的火炉。再次,把语言文字--记忆表象--想象的画面(幻象)重叠起来,引导理解文章的主题:火柴灭了,投在墙上的光消失了(手心上“暖和”的感觉也消失了)于是幻象也破灭了。那短暂的温暖不可能奇迹般地救活这可怜的小女孩。最后引导学生从幻象中回到现实生活:她正想把脚也伸到“火炉”边烤一烤,但火柴灭了,她得不到她所想得到的暖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多么悲惨呀!
把握“幻想”这个特色,使学生进入童话世界。这是理解童话内涵的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幻象”就是“假”的,现实中不可能有的。那么学生就得不到感染,无疑只是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强加给学生罢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