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毕业论文的开篇案例就是墨西哥湾溢油事故,所以关注这部电影很久,作为美国目前最大的原油泄露事件,给海洋造成的污染与伤害是人类远远不可估量的,逝去的不仅仅是数字中的十一名石油工人,更多的是87天无止境的石油排入浩瀚不可及的大海,损失的也不仅仅是1.27亿加仑石油,还有不可弥补的生态损害,并不是我所研究的海洋生态补偿所能完成的任务。
作为一名自称海洋法律方向的学生感到无比惭愧,仿佛是在一切不可挽回的破坏背后来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慰藉。看完电影后,我突然发现,渺小的不仅是人类个体,更多的是我们的视野。从自然索取者继而演变成剥削者、掠夺者,事前没有足够的防御措施,事后才来救济,救济不完全,留下的痕迹遍布了数十万平方公里。剧中那只挣扎的被石油污染成黑色的大鸟,将来会要变成成千上万只,被石油污染不得不面临死亡威胁的海洋生物,同时也象征着未来的人类。
我们在挣扎,在负隅,在顽抗,自认为用尽了力气,最后得来的却是大自然的反噬,无边无际的黑暗在慢慢吞噬着我们。那些受害家属声嘶力竭的质问,绝望的哭泣和拥抱,盲目行走伤痕累累的幸存者,是一场突发大灾难不断敲击脆弱心灵的结果。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灾难片,带给我的震撼远及我所爱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正的英雄是没有超能力的平凡者在突发事故面前奔跑在最前线的人,他们没有翅膀,却拼尽全力飞得更高,来保护其他人。除了开篇有些冗长无趣,中期就开始精彩,后期迷失自我,仿佛一同感受,生死存一线的危机。
我觉得非常好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注海洋污染问题,尽力避免污染的扩大,给海洋生态系统一个安全的家。
影片取材于真实事件:
2010年4月20日晚,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沿海一个石油钻井平台起火爆炸,造成7人重伤、11人死亡,以当时油价81美金一桶来计算,一共烧损了3亿9770万美金,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堪称“惊世之难”。
把真实的灾难事件改编成电影,如果过分戏剧化,会引发诸如“不尊重事实”、“消费苦难”等争议。
导演彼得·博格为影片设定的写实基调显得非常严谨。
全片采用了手持式摄影,带来强烈的不安定感,身临其境。
他的意图不是要让观众去享受灾难,而是要大家去反思为什么会发生灾难,以及在发生灾难的时候人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登上钻井平台之前,爆涨的可乐瓶、坏掉的汽车、调侃英国石油公司领导的紫色领带会带来厄运,突然撞上直升机的小鸟...这几组镜头对灾难即将发生做了足够的心理暗示。
登上钻井平台之后,影片开始突出美国的石油雇佣工人与资方英国BP石油公司之间的矛盾。
英国石油公司为了利益最大化,决定尽快撤离这口已超期43天的油井,在撤离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按专业的规范流程来操作,结果导致了灾难的发生。
这段内容非常具有批判性,是影片核心主题之一,强调了灾难是人为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驱使。
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它就像一头被困在地底的巨兽一般,在被人类利用的同时,也带来了战争、环境污染等严重恶果。
那些利用石油来榨取金钱的利益集团充满着原罪。
《深海浩劫》以最本真的方式还原了石油业的工作现场。
特别是大量的专业术语,一时间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会无形中增加了观众的距离感,但同时也将真实性做到了极致。
前半段的叙事铺陈为这部灾难片增加了较强的情节感与批判色彩。
这就是为什么《深海浩劫》的评分会远高于《世界末日》、《2012》、《末日崩塌》等传统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原因。
当然,影片也绝不缺乏震撼的灾难场景,其场面布景和爆破调度堪称完美,近30分钟里高强度完成了各种超级大破坏。
高速膨胀、倾巢而出的泥浆流十分骇人,瞬间喷涌、连环爆裂的油气团非常壮观。
威力巨大的气浪,随时可以将人冲翻天。
大面积火海也是以前灾难片少有亮相的,一片片倾盆火雨燃烧不停,让观众为主角揪心。
本片的临场感不仅体现在影画上,精心调制的音效使得身临其境成为现实。
在油井爆炸时,低音震颤感环绕其中,如同置身于现场;
当爆炸引起物体到处飞转时,那种微震感和方向性,有种你想躲闪的感觉;
全方位、高密集的狂轰乱炸,令其迅速进入到这场事件中。
这也得益于剧组一比一建造了个水箱式的钻井平台:耗时近1年打造,设施设备非常齐全,还聘请了10几位专家和事件经历者做了相当科学的素材考证,这一切都让影片显得无比真实。
影片在批判反思之外的另一个主题是在逃难过程中传递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再是传统好莱坞灾难片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强调团结互助。
其中一幕,起重机工人勇敢爬上吊车用吊臂挡住即将垮塌的井架,最后不幸牺牲的场景,令人肃然起敬,人性中伟大的力量被唤醒。
片尾大高潮,男女主角“You Jump,I Jump”的场面有种穿越到《泰坦尼克号》的即视感。
这种美式主旋律来得真切又感人,确实值得国内影人好好学习下。
导演彼得·博格,拍过一批商业大片,国内影迷十分熟悉的当属《全民超人汉考克》和《超级战舰》,由于过分强调视觉冲击而饱受北美影评人的诟病。
但近年来,博格似乎从《孤独的幸存者》开始找到了自己拍电影的风格和方向,相对克制的纪实性,在商业与艺术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博格在突显出其作者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御用主演—马克·沃尔伯格。
之后的《爱国者日》和2020年的《美国亡命徒》均是两人的合作,也同样取自于真实事件。
《深海浩劫》除了我们熟悉的马克外,还有一干好莱坞大牌。
出演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空中监狱》、《赤焰战场》的演技大神约翰·马尔科维奇,此番出演利益熏心的石油公司高管,其唯利是图的本性,事件发生后惊慌失措的状态都是奥斯卡级的表演。
好莱坞黄金硬汉库尔特·拉塞尔和昔日甜姐凯特·哈德森,看见他们都倍感亲切。
《深海浩劫》有一个小遗憾便是没有提及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所造成的巨大的生态环境破坏。
该事故一共导致了6104只鸟类,609只海龟,100只海豚的死亡,给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至今都没有消散。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灾难电影,北美9月底上映,内地11月15上映,还算及时,没有网络盗版,推荐观看!
好莱坞大片中,灾难片是全世界通吃的一种重要电影类型,以连环的紧张刺激的求生逃生情节、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与娱乐效应赢得极高的票房价值与观众群,具有极高的商业与艺术价值。但近两年极为震撼的灾难电影并不多,而由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改编的《深海浩劫》,特效及剧情都棒极了,倒叙揭开序幕,到恰到好处的铺垫,理论知识交代足够,贪婪侥幸带来隐患……一个又一个情感纽带上有联系的极具说服力的角色,执导过《超级战舰》的彼得·博格,《变形金刚4》、《偷天换日》男主角马克·沃尔伯格担纲主演,让《深海浩劫》透出浓浓的灾难大片味道。
《深海浩劫》可以说是一部看完以后可以大致了解海上石油开采平台的教科书,之前原本以为这是一部美国英雄拯救世界的大片,看完才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办法挽救的浩劫,著名的墨西哥湾漏油的真实事件:2010年英国石油公司在美国墨西哥湾租用的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导致大量石油泄漏,酿成一场经济和环境惨剧。不管是污染情况、经济损失、环境破坏、政治诟病、赔偿方案等,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漏油事故。
在创作上,《深海浩劫》走了避重就轻的路子,将现实中整个集团规模的逐利和轻视风险转为了个人滥用职权,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艺术再现。值得赞赏的是本片中构建出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角色,比如说开篇用了差不多半小时铺陈男主角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多处借喻和补充告诉观众这次勘探油井的危险,这些前戏看似冗长实则让观众与石油工人共同感受暴风雨前的平静。这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惯用套路,不乏情感路线,灾难中的温情和爱更能打动观众,这种情感线索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本片由变形金刚团队打造,特效肯定过硬,但这部电影并非借着灾难的外衣去展示狂轰滥炸的特效,真实壮观、震撼人心的灾难特效与宏大场景,突如其来的泥浆喷发、冲天而起的熊熊烈焰,让人手心出汗;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路让人揪心。马克·沃尔伯格在灾难中利用专业知识和同事携手逃生,与家庭难以割舍的情感,让整部电影极具感染力,灾难之中这样温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谐共生,正是人类希望看到的结果。
导演彼得·博格在本片中使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大特写以及充满仪式感的高潮戏,让本片并不是简单的高科技特效堆砌的视听大餐,也不是哗众取宠的一味迎合观众口味,而是融入了深厚的生态意蕴,并以温情化的情感线索表达“爱”的思想。近几年,我国洪水、地震、干旱、火灾、泥石流、矿难、空难、人祸等此伏彼起,“多难兴邦”虽说是国人常说的'一句老话,但更需要从灾难中咀嚼痛苦,品尝教训灾难过后,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银幕,希望看到由中国电影工作者创作的灾难片,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示、一些深层思考,一些战胜灾难、继续生活的精神力量。就这个方面来说,《深海浩劫》是很好的模板。
带女儿看的,因为是唯一2d 国语的动画片 看内容好像也很低幼,就去看了,真心差,叙事散乱/强尬过时网络语言/主角就是个自大无耻不停闯祸不知悔改莫名其妙的熊章鱼也就罢了,为毛作为一个低幼片,搞那么多恐怖镜头干啥?整体色调阴森恐怖,一开始就拿出个恐怖洋娃娃肢解;泰坦尼克恐怖的章鱼加满屏幕骷髅;还有满屏幕恶心的僵尸鱼…商场废墟里阴森的塑料模特互相射击至肢解…简直了…晚上女儿睡觉就做噩梦了,强烈不推荐带小孩看…总之很奇葩的一部电影
很棒!阳光!积极向上!搞笑!探险!团队精神!其中包括三段歌舞,非常棒!喜欢小章鱼深深和皮皮虾霞妹!憨憨的`灯笼鱼灯灯是笑点。动画制作堪比好莱坞大片,整个故事完整流畅,不晦涩!适合全部年龄段,值得大家去看看,影片宣传不是太多,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在这里就不剧透了,大家看了就知道我说的没有妄言!
给炎炎夏日带来一片清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