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走近科学》感触挺大的,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一个农民在赶牛时,用鞭子抽了下牛;就在这时,他的头脑突然很痛,原来他脑伤了;当他到医院检查出有个异物,当医生把异物取出来时,发现异物是一截钢丝;警—察检查了现场后发现他是因为鞭子有一段是用铁做的,抽打时,地上正好有石头;铁的碰到石头断了一截,那一截有反弹回去冲进了大脑所以这样了;但是,他很幸运,没有后遗症。这件事,都是因为操作时不小心而引起的,它们给了我深刻的教训。我觉得,只要做事细心、认真,它们完全是可以避免的。于是我决定,以后做任何事,即便是一件小事,我都要细心认真得完成它们。
《走近科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因此,我自然看过许多。然而,不曾有一次,我像这次一样的认真;也是长久以来唯独一次,得到了如此丰厚的收获。
本期节目讲述的是古时的作战兵器,三弓床弩。顾名思义,三弓床弩由三张弓组成,其中第三张弓方向与其它两张弓相反,目的是为了加大弦的行程,以增大箭镞的射程,而上弦则是由绞盘旋转拉动挂钩来实现的,这些无不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然而,这件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利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已经很长时间了。本期节目中介绍的“能人”又让我们领教了三弓床弩的风采。“能人”名叫吴景刚,是一个著名的木雕工艺师。他曾经成功复原出了诸葛连奴等很多古代兵器。但对床弩测试历程,却是一波三折。床弩第一次发射,只有29米远,实在令人大失所望。随后的几次测试,箭镞都是无力般的矮矮的飞出几十米一头栽下来。难道三弓床弩只是一个传说?吴景刚不相信,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两弓之间的弦卡在了滑轮上。但是即使纠正了失误,床驽也不肯认真“工作”。吴景刚仔细推敲,认定是弓的张力不够,于是重新设计、叠加了三层竹片,又对弩箭进行了改良。功夫不负有心人,床弩射程接近200米,不禁令我拍手称好。吴景刚的精神怎能不令人赞叹。几次的失败,都不能使他消沉,他用一次一次的尝试和实践证明了古人的智慧,也证明了自己。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启发吗?
世界上每个人都犯过错误,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失误而放弃实践的机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所缺乏的。国家领导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更要积极的学习科学文化只是,为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真正去“走近科学”,去证明自我。
中巴车的路线是环湖游,穿行的都是通村小道,算是地道的乡村游。据资料介绍,武山湖原名青林湖,在南北朝郦道元所着《水经注》里有记载,现有总面积达2000多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800公顷。从地图上看,武山湖形似鲤鱼,头连古官桥,尾曳涂家凹,左有大法寺,右有石佛寺,游弋于两寺之间。湖心有岛曰鲤鱼岛,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因为与长江近在咫尺,很让人联想起“鲤鱼跃龙门”一说。武山湖上游接纳梅川河、大金河、铁石河以及黄泥湖水,在此汇聚形成大片沼泽湿地,随后流经丰收港入太白湖,或由武穴闸入注长江。
车停程家桥头,此桥原为程姓人家祖孙三代摆渡之处,后举家外迁不知何方。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草肥水美的景象,分不清楚哪里是湖泊,哪里是河流,哪里是沼泽,但见满眼翠绿,生机盎然。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无论是森林、海洋还是湿地,总是让人心生敬畏,因为它们充满了朦胧、神秘之感,却又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有人这样形象描述道:森林——“地球之肺”,海洋——“地球之心”,湿地——“地球之肾”。肾为生命之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湿地可称得上是“生命的摇篮”了。对于写作者而言,湿地是诗情画意的象征,“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绿草苍苍,白雾茫茫”,芦苇、草叶,游鱼、飞鸟,这些远古的文化意象,阐述着诗意的美与爱情,令人无限怀想。
下了桥头,湿地管理处的周主任引领我们走向湖堤。这是一条长长的湖堤,堤上新栽种了不少树木,仅水杉就有4000多株,只不过现在还是成苗期,看不到绿树成荫的景象。我问周主任湖堤叫什么名字,他说暂时还未命名,我便开玩笑说,不如就叫地老天荒堤吧,套用一句广告语——“武湖恒久远,一堤永流传”,地老天荒是我的网名,对应的词语是海枯石烂,意指经历的时间极久。周主任笑了笑,不停地点赞,随后他又向我们介绍说,计划用3到5年时间,在武山湖湖堤植柳2万株、水杉3.5万株,各类乔灌木1万株。到目前为止,武山湖现有高等植物410种,脊椎动物156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水獭、松雀鹰等,各种鸟类达到110余种,每年来武山湖过境迁徙的候鸟数量达数百万只。我想,待到杨柳依依、曲影环抱之时,“芦荻丛中眠雁鹜,菱歌曲曲起汀洲”,那时的武湖湿地,将是怎样一幅醉美天下的世外桃源呢?
当车驶离之时,忽见成群的候鸟飞起,它们相互追逐嬉戏,令人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湿地具有“排毒”、“解毒”功能,它能分解净化污染物,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并源源不断地补充着地下水,是鸟类的“天然乐园”。回望湿地,那原生态的自然景色,那沁人心脾的翠绿,那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让我的内心如同被净水过滤一般,思绪仿佛在此刻凝固。
这天又看到了中央十台《走近科学》,彻底没的说了。
这次讲一个老太太死了十几年,停止腐朽变成干尸,而且先前就有一系列的状况,玄乎得不行。又是呕吐又是腹泻,又是漱口又是嘱咐家人要告诉全国全世界。要命的是这东西还分上中下集,引得我这天看了没有个结果明天还要看。
记得以前看的\'个3大UFO疑案,漆黑的画面,配个毛骨悚然的声音,一遍又一遍重复某个很玄的画面。最后但是轻描淡写的一个结果,我当然不相信。Angle认为这些从头至尾都是说谎;我爸说,这个节目既然叫《走近科学》,就就应是破除迷信的。事实上,这个节目决大多数资料的结果都是模棱两可,经不起推敲,更有一些无疾而终。真不知张滕岳主持这个节目有什么感想。
之后想想也对,人家毕竟叫《走近科学》,不叫《走进科学》。
书中我最喜爱的内容便是《空间,时间与爱因斯坦》这一部分,由于当时正是优秀物理学家辈出之时,书中所持的观念与现在基本相同。这一部分以数学与拓扑学的知识详解了许多问题,而其中最为奇妙的.是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读完这部分后我仿佛来到了四维世界,看到了我原来所居住的世界:地球上的所有物体(包括地球本身)都成了千万条细长的圆柱条状物,有些的形状千变万化,不断变长,因为他们活着,而有些丧失活力的则固定长短,纹丝不动,这是因为三维世界的每一物在四维世界的人看来都是长长的“世界线”组成的“世界束”。我能想象未来世界的情景:任何物体都能以光速前进,同时此物会被压成极扁的变快,而且如果这是个生物,就能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一切都是源于光速行进后时间变慢的效应。
或许你会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方夜谭,但我不得不说这就是真实的科学,科学有时就是这么神奇。
细细品读完这本书后,我了解了怎样比较无穷大数、负数平方根的妙用、空间的拓扑性质、时空之间的转换等新奇的概念。50年前的科学家能写出这样的科学著作,真令人赞叹,或许正是当初物质匮乏的世界激发了人们探求真理的心,去研究真实的科学。
本书的作者乔治·加莫夫于1961年出版此书时已成就斐然,他为后人留下的这本书很好地阐述了何为真实的科学,相信每个读过的人都会受益匪浅。
史载,广济佛教由东晋慧远大师传入后,以多种形式在民间兴起,净、禅、道、神交汇,先后诞生了司马道信、头陀祖师、大德禅师等禅宗师祖,甚至还吸引了唐代著名高僧玄奘、马祖道一禅师、惠普大师来此传经布道,一时间庙宇林立,梵音缭绕,信徒如云。据说兴盛时有庙宇千座,僧徒千人,高僧法嗣118人。直到今天,武穴民风习俗、传统礼仪到地名村落、生活习性,无不打上禅宗文化的烙印,例如石佛寺、大法寺、新庙等地名村落,“洗三朝”、“送祝米”、“做九朝”等民风习俗,吃法饼、芥粑、卷煎等饮食习俗。千年寺庙近为邻,更有湖山蕴禅意。据同行老者介绍,随着察山公园、环湖观光带等景点的开发,武山湖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融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为一体、具有水乡情调的旅游观赏地。禅宗文化与生态文明理念的.有机融合,让武山湖同时具有了神性与灵性,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赐机缘。
车在山间蜿蜒行驶,上山下山只能步行。登临佛门净地,饱览湖光山色,体验禅风意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禅到底是什么?我想,禅应该是生命之禅、思想之禅、生活之禅,它给人以宁静、纯朴、深邃,与浮躁、虚妄、肤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照。在禅境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凝神静观中超越有限的生命束缚,体悟宇宙万物奥秘、自然天道规律,俯视功名,淡观得失,物我时空,融而为一,在有限中体验无限,在瞬间体验永恒,在此岸感受彼岸,那才是真正理想的人生境界。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