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3-11 14:06:04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一】

古往今来,有许多尊老爱老的故事:古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九岁龄童小黄香扇枕温席,王翔卧冰求鲤,孟宗哭竹求笋等。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

通过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是以孝为主,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从芦衣顺母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即使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也应该互帮互助。从埋儿奉母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古代有些孝子为了父母宁愿牺牲自己的.子女,这种精神太伟大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一些有些人表面上很孝顺父母,实际上是让父母住在地下室,车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儿时的人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上怕摔了。天天守在你的身边。现在,有些人半年都不回家一次,只有过年才回去住几天。还有一些人,一点也不关心父母。

曾经有个栏目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调查:请问,你是否知道父母生日?10个小时内,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都不知道的有338票占18.37%;知道父母中一位的有228票占12.39%。说实话,看了这些数据,实在是有些刺眼,实在令人担忧。

现在因社会发展,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忙着挣钱,忽略了老人,所以导致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的人一年只能回去两三次,这已经算多的了,还有一些人两年才能回去两三次。有些人,也很孝顺父母,可是他们都认为挣了钱能让老人吃好喝好,让父母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对父母的孝顺,可他们却忽略了老人的自身感受,老人要的只是一家人团园,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是所以空巢老人最大的心愿。

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0%,城乡家庭养老条件明显缺失。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就像歌中所唱常回家看看,多抽时间回家陪陪父母,哪怕带回去的是是一条围巾,哪怕是一套衣服,哪怕是一声爸,妈,都会使父母感到欣慰。多回家聚聚,别让父母感到孤独,别让你的父母成为空巢老人!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二】

仪式是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一点点凝聚而成,凝结其中的各种思想文化为仪式打造了一个难以被破坏的坚固外壳。仪式有稳定的流程,自是不易被今人轻易打乱,但这并不意味着仪式就是不容轻易改变的.。西方有马丁·路德简化宗教仪式让教徒由“因行称义”转为“因信称义”,从而使心中的信仰之光愈加璀璨。东方有婚假仪式的改良,删去了繁琐的仪式,新人间的感情却更能与金比坚。若是固守老仪式而不顺应时代而变,那恐怕今日大街上“三寸金莲”不会少见。让仪式随时代而变方能让仪式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仪式应顺应时代而变但这也不意味着要将仪式从现代生活中全盘删除。生活节奏再快也总会有也总应有一小节的时光为仪式所保留。假若没有时间进行一些必不可少的的仪式,那么恐怕人们只会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去往晦暗不明的远方,只留得内心和精神的一片空虚荒凉。即使再微小的仪式中也包含着一种淳朴的信仰,正如《纸牌屋》中曾言:“没有什么比信仰更能支撑我们度过艰难的时光。”仪式中所蕴含的信仰昭示着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对某样东西开始想要负责的心情。所以,有了虔诚的基督徒们饭前对食物的感恩,有了国人世世代代对年味不变的坚守,有了开封新本子时落下的慎重第一笔。

仪式,不能固守亦不能删去,就我认为,一点点推动仪式顺应时代而变才是让仪式这株古木焕发生机的良方,为仪式注入时代精神方是现代人应尽的职责。

亨利·戴维·梭罗曾说:“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同样的。顺应时代需求去改变仪式所要做的第一步便是将繁琐无谓的套路和形式删去。面对父母不再三叩九拜而是教他们如何使用微信岂不是新时代表孝心的新仪式?面对不再细究于一纸“皇帝诏曰”而是开展“打老虎拍苍蝇”的全民反腐行动岂不是新时代彰显反腐决心的新仪式?

仪式应时代之孕而生,而此刻从身边做起,方能为仪式古木注时代活力,助其重抽新枝,现亭亭如盖之姿,为现代社会发展留一片绿荫。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三】

一天,我和妈妈从上海博物馆参观好回家的时候,妈妈让我去找回家的地铁。

我在人民广场左边看见碧绿的树木、草地,右边看见了绿地喷泉,可就是没有指示牌。指示牌到底在哪儿呢?我转身看后面,看到了指示牌,上面显示地铁口在右边,我不放心,又去小卖部问了店主一下,店主正在卖蛋筒,我和妈妈每人买了一个,并问:“地铁口往哪里走?”,店主热情的回答:“一直往右走就到了,欢迎下次光临!”于是我就领着妈妈一直往右走,果然看见了地铁口的标志,我和妈妈下了地铁,看见这里是人民广场站,因为地铁地下面积很大,人很多,有一两个饭馆,还有一些人在地铁里摆地摊和讨钱。我和妈妈一直往通往2号线的指示牌走,生怕走错了路。花了很长时间,我和妈妈终于找到了2号线,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我的计划是:做2号线到世纪大道站,再转6号线到民生路,再走一小段路到家。我和数了从人民广场到世纪大道站4站,再转6号线往港城路方向坐两站,从民生路2号出口走一段路到家。

一到家,妈妈夸我方向感不错,我感到很自豪。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四】

盼望着,盼望着,地铁来了,我乘着地铁去爷爷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一出家门,我就兴奋得不得了。一路上蹦蹦跳跳,像只小鸟似的“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到了地铁口,我特地摆了个POSE,拍了张照,然后像箭一样冲进了地铁站。地铁站里一切都是新的,有舒适安全的扶手电梯、有五光十色的灯箱广告,有简便实用的售票机,站台上还有播放动画片的显示屏呢!我看得目瞪口呆,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没等多久,喇叭里就传来悦耳的声音:“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我伸着头,好奇地往前看。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呜呜”的声音,紧接着一阵清爽的风扑面而来,一眨眼,一辆绿白相间的地铁像变戏法似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可能是刚开通,地铁里的人真多啊。座位已经全部坐满,中间还站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带着小孩的父母,还有打扮时尚的姑娘小伙。大家的脸上都笑嘻嘻的,车厢里一片欢声笑语。人们有的在拍照,有的在兴奋聊天,我感觉整个气氛就像是过节一样。我却有点小失望,轻声嘀咕了句:“没有位置了,我看不到窗外的风景了。”话音刚落,一个叔叔立马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我。我还没有来得及说谢谢,边上的阿姨紧接着说:“我跟你换个位置吧,这样你就可以看见窗外的风景了。”我开心极了,连忙道谢。快下车的时候,妈妈催了我好几次,我都舍不得离开。我觉得坐地铁的感觉好温馨啊!

出站台的时候,出了点小意外。我不小心被刷卡机夹了一下腰,我疼得立马掉下了眼泪。这时,一位穿着地铁制服的姐姐连忙跑过来,轻声地问我疼不疼,还让我摸了下刚才夹我的挡板,耐心地告诉我挡板其实是软的,还有小孩子过刷卡机的方法。我觉得她真够专业。后来,妈妈又顺便问起坐轮椅的爷爷怎么乘地铁的事情,有好几个工作人员跑过来告诉我们方法,还特地说到时候还会通知出站的地方去接爷爷呢,他们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我终于乘上了苏州地铁,她不仅现代时尚,而且温馨周到,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

让老人与数字时代接轨作文【五】

北京的地铁越来越发达了,哪里都能去。

以前妈妈带我去画画需要2个小时,而自从家门口地铁修好后,每次去只要1个小时15分钟了。而且从来都不会迟到。

但是北京的天气经常会出现雾霾,上一周整个一周都是雾霾,直到周日风姐姐使劲儿的吹啊吹,天空才得以如此明媚。

妈妈说和一叔叔约好,带我去鸟巢玩。原本打算是我们自己坐地铁,可是叔叔怕我们导车麻烦,坚持从自己家开车过来接我们然后一起去,虽然妈妈奉劝他开车可能会堵车,但最终也许是因为叔叔一片好心,妈妈没有坚持。

于是我和妈妈在家玩了很久后,妈妈带我去了小广场玩,又玩了好久叔叔才到。

妈妈看了看手机,已经过去了一个半小时。我汗

等叔叔带我们开车到鸟巢时,OMGD,已经是12:00多了

不过好在,天气很好,柳树都绿了,樱花都开了,玩的还算开心,到下午快17:00时妈妈带我坐地铁回家,因为要给爷爷过生日,所以不能继续和豆豆妹妹还有叔叔一起玩了。

待妈妈带我们回家时,一切很顺利,采用了1个小时15分钟。

而等叔叔说回家和他们到家时已经用了2个半小时多。原本它从我们家到它家只需48分钟,却开了1个多小时。

所以,谁说汽车一定比地铁快?

为了家园的环境,我觉得还是坐公共交通,即快,又环保,能让我们的天多一片蓝,少一片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