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可美丽、漂亮了。
春天,一棵棵挂花树开花了,一阵阵清香飘荡在家旁,只要一走出家门就能闻到桂花的清香。桂花还可以做茶叶,在树上,把它一朵又一朵的摘下来,在炎热的天气里晒上几天再把它放在瓶子里放上五六个月,就可以泡茶了。
夏天,荷叶在小河中长着,花开了红红的花瓣展开,里面有像碗一样的东西,碗里放着一颗颗可以吃的小圆圆。
秋天,一棵一棵的果树结果子了,有橘子、橙子……那橙子又大又黄,而且还很甜,橘子也一样好吃美丽
最美的就是冬天了,雪花空中飘荡,到了中午,伙伴们在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等。
你们看,这就是我美丽的家乡。
我美丽的家乡在饶河,它没有哈尔滨的繁华,也没有北京的绚丽与多资,更没有,台湾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们。
我美丽的家乡有四排赫哲族渔乡,那里的人以捕鱼为生,勤劳,朴素,就像郭颂所唱的《乌苏里船歌》一样美丽。
我美丽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江——乌苏里江,又宽又长,在这里,有着我们家乡最美味的大马哈,它是我们家乡的一种特产。每当清晨的时候,漫步在晨风里你就看到乌苏里江边用棒槌洗衣服的人们,成为了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那雄伟的烈士纪念碑,它矗立在高高的南山上,它见证了革命烈士们对家乡的解放做出的伟大贡献,它更加激励着我们爱惜每一寸土地。
朋友,你说我美丽的家乡不美吗?面对此情此景,我心潮澎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把家乡建设成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一颗明珠,让更多的游客都来参观我们家乡的美景。
在我的家乡,我爬过许许多多的山,其中航坞山是家乡最高的山,也是我最喜欢的山。
春天的航坞山真迷人。春风吹拂着刚苏醒的万物,每个地方都是生机勃勃的。你看,山上的花草争奇斗艳,似乎在比赛谁最美。蝴蝶飞过来,像是来做裁判,成群结队的.蜜蜂飞来在花儿上采蜜。要是这时你上山,准会被这充满生机的景象所陶醉。
夏天,火球似的太阳照着大地。但在航坞山上却特别凉爽,密密层层的枝叶遮住了阳光,挡住了天地。孩子们不怕炎热,每天都与有孩子在山间大树下玩游戏、说笑话,开心得不得了!
秋天急急忙忙地赶来,来到航坞山上,给它穿上了一件迷人的秋衣。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航坞山上也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山上的梨成熟了,橘子成熟了,黄澄澄的果子像一盏盏小灯笼,等着人们前来采摘。满山都是绿的,黄的,红的树叶,此时的航坞山显得灿烂多姿。
冬爷爷带着雪娃娃来到航坞山。一下子,整座航坞山穿上了雪白的外衣,远远望去真像一坨巨大的钢铁。你可能会认为冬天的航坞山冬眠了,你并不知道,此时,山上有许多孩子在打雪仗、堆雪人,在雪地上写字……真是热闹得不得了!
一年四季,航坞山上都是这么美丽。我爱航坞山,我爱我的家乡——瓜沥。
初春的早晨,我漫步在东门楼上眺望蓝天飘荡的朵朵白云。火红的太阳从笔架山,山后升起来。翠绿的笔架山展现在我眼前,山腰丛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韩文公祠。山脚下是一栋栋韩山师范学院的高楼。
清澈的江水从北到南,古老湘子桥从东到西横挂江面上,湘子桥也叫广济桥,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江面上,客船、货船、拖船、美丽的游船,穿梭不息。
城墙下,是有名的滨江长廊。高大笔直的木棉树站立在江边,春天一到,木棉树开满了朵朵火红的花朵。一阵江风伴随着花的清香扑面而来。顺着花香,来到一处开满五颜六色的花圃。它们随着清风翩翩起舞。在凉亭边有几棵炮竹花攀爬在凉亭上,一串串橙黄色炮竹花垂下来,从远处望去像给凉亭挂上一幅珠帘,美丽极了!亭里有老人在聊天,旁边的草地上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打太极拳,江边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散步。天空有小鸟在边飞边唱歌。构成了一幅光彩夺目的图画。
这就是家乡美丽的滨江长廊。
我住在四季分明的,气候宜人的盘锦,它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常听妈妈讲盘锦盛产大米和河蟹,我常向远方的亲友炫耀。国庆节期间妈妈便带我去了盛产丰富,风景优美的红海滩。
爸爸驱车不到一个小时,我们便来到了景区。远远望去水天交接,红色碱蓬草像红色的地毯一望无际,水鸟在上方盘旋。海风拂面,我真想躺在上面打几个滚。我高兴的问这问那,陶醉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们全家又在农家乐饱餐了肥腻的蟹。
我回家后一定讲我的游历告诉亲朋挚友,我比以前更爱我的家乡。
我的家在重庆,在我的家乡有枇杷林。
春天,一棵棵枇杷树长出嫩绿的枝叶,开出一簇簇的白色小花,不久小花就成了一个个的绿宝石。初夏,不知不觉中绿宝石竟变成了一个个黄宝石。香甜可口的枇杷不仅仅引来了“馋嘴”的人们,连小鸟也来凑热闹。秋天,一片片枇杷叶纷纷落下像正在飞舞的蝴蝶。还在说:“明年再见!”冬天,光秃秃的枇杷树孤独的站在那里,等待春天的来临!
每一棵枇杷树的成长,都离不开春、夏、秋、冬的历练。我们要像枇杷树一样,经过四季循环茁壮成长,将来成为人们喜爱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