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们品味如春酒般的桃花。润美细腻的曲调犹如让人沉浸于美酒之中。起身后散发出一缕缕由内而外的甜美和甘醇。一路的辛苦劳顿在此全部消失,游客们都已忘记那步行于山间小径的艰难、脚间的酸痛感。人们满怀欣喜地涌向那低矮的桃花。站立于群山之间的游客们大声呼喊着“桃花沟,我们来啦!”给与回应的是层层显现于群山之间的回音。它们以相同饱满的热情,兴奋的语调欢迎人们。人们开心的将桃花夹在耳畔。步行于山沟之间,静享这远离城市喧嚣的恬美宁静之感。游人们或三五成群嬉戏于桃花树旁;或几个好友座与桃花沟之间品茗、休闲;或举起手中的相机记录着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或两三人爬山,看着这无喧嚣的圣地。或许他不如道观寺庙般安静肃穆,可是它却以宁一种宁静展现她与众不同的美。听哪,那是游人们和着山峰嬉笑的声音。看哪,那是游桃花遍野的情景。闻哪,那是桃花,油菜花共同打造的不同于胭脂俗芬的香。
这时一位摄影者发现了桃花不一样的美:桃花,那花蕊、花瓣相互重叠生长于树上,呈现于人们眼前。摄影者闻那最淡雅的芬芳,使它与自己相互融合,集为最自然的一体。抚那桃花,最柔美的花瓣,它如同春水丽人的美丽久久映与人们心底。他从桃花身上看到了不受外在躯体的保护的最本真、最纯净的自己。没有色彩渲染,没有美词堆砌那最单纯的自己,是那么可人,那么美丽。
摄影者走到山边,看见那游客们正在对着山谷宣泄自己在城市的压力,山谷认真倾听认真回应摄影者举起了相机拍下了最单纯的人们。接着,摄影者走下山看着嬉戏逐闹的游人,他再一次记录着游人灿烂的笑脸。游人们的笑声犹如潺潺的.流水滑入他的心底。游客们的笑脸犹如阳光照耀进了他的心底。此时他仿佛又闻到了游客们身上携带着的独属于桃花沟的香气沁人心脾!走到山下他忘却了辛苦,换来了笑意。此时他不经意的将镜头定格在了一位山上的村民身上。村民浓重的乡音,淳朴的面孔再一次打动了摄影者。带给了他归家之感。
一朵桃花飘到他的脚下,他弯腰拾起,这让他想起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时间也悄悄流逝人们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返回了。摄影者回顾这漫野的桃花,望着那纯净的一切一切,说了一声:来年再见桃花!
人们寄情于这仙境,春曲还在唱着,桃花依旧盛开,蜜蜂依旧絮语。游人啊来年还将归来!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个“万紫千红”便赋予了春天花色缤纷的绚彩,再有一个“姹紫嫣红”,便使人仿佛置身于大红大紫中,飘飘然了起来。
春天的标志,当属桃花。有太多的专家,学者,文人,墨客,总爱把桃花比成那蛇蝎美人的面庞,“艳如桃李,心如蛇蝎”。她承担了太多的骂名,太多的联想,花也有魂,桃花固然是艳,是妖冶,可那正是她的一种美,我们如何能为诸如莲花、菊花的淡然高雅而去否定桃花的绚烂夺目呢?桃色的红是俗中之雅,大俗中的大雅,自有一番“天地间美艳唯我”的'傲气,春天的生机与绚烂,又岂是那夏日之白荷,秋日之淡菊可比的?
桃花,亦是一种道。桃花盛开时,走任何一条想要走的路,都会抵达灿烂的春天。
当三月的桃花点缀在如烟的杨柳岸,心中便滋生出这一生的情结。思也缠绵,梦也缱绻。不求常开不绝,只求开得美丽的一瞬,落入懂花人的眼。
每一朵桃花,其实都是一个春天。花开是春,花落亦是春,何须辗转归?任由春去春来,时光荏苒,漫过唐时风宋时雨旧时风月,这桃花上,早已浸染了春天的颜色,只待一个莺飞草长的日子,在明媚的阳光下,自由绽放。
桃花的心,是春天的希望与生机,是三月的自由与渴望。她第一个将春天带来,又久久地让春天驻足人间。落英缤纷的刹那,任谁都会为那最后的绚烂而感动,桃花如此地装点春天,有一种美,历久犹存。
春天会开花,开遍祖国大好河山,开入懂花人的眼,开入恋花者的心,也开入你我这些追逐梦想的人的希望中。
花开不败,守候的是怎样一个春天?花开千年,展望的是如何一个未来?
春天的气息把冬天的寒冷吹走了,桃花也渐渐地开了,这就是春天的代表,永远只为春天开——桃花。
春天的花儿各色各样,有洁白的梨花,金灿灿的油菜花等等很多花,但在我眼里,只有桃花是最为美丽的。桃花的颜色非常娇艳,红的像火,粉的似霞,白的如玉。它有五瓣花片,花的顶端是雪白的,慢慢的变成粉红色,到达花蕊时,却变成了大粉红色。一个个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好像正在对着太阳公公说:“太阳公公,快给一些阳光雨露吧!快快让我的美丽展现给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吧!”。
春姑娘踏着轻盈的脚步,唱着欢快的歌儿,向我们走来;三月的春天,站在龙泉山上,看着那漫山遍野的花海,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个画家,我会用绚丽多姿的色彩来描绘它,如果我是一位诗人,我会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它,如果我是一名雕刻家,我会拿起玉石用我最精美的技术来雕刻它,我陶醉在那一片片花海的花香里,就仿佛一个穿着一条粉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沉浸在粉红花的世界里,吸吮着淡淡花香春的味道。
冬去春来,春天已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天也蓝了,地也绿了,桃花也开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