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逝,很多事情已随时间的消逝而褪色但有一件事让我历历在目,感动不已——那一份深沉的母爱。
那天上午,我背着书包正要上学,妈妈突然从屋里急匆匆地跑出来递给我一把伞,说:“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你拿着伞吧!”我抬头看天空,天空万里晴空,怎么会下雨呢?我丢下伞,一溜烟的跑了。
中午放学的时候,天气突然大变,顷刻间,暴雨骤然而下。我站在校门口,眼看着同学们都一个个的被家长接走了,我心里开始忐忑不安,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爸爸刚出差,没个三五天是回不来的,妈妈又在发高烧输着液,也肯定不会来接我的。我一个人在校门口等着,又急又饿,眼看窗外的雨越下越大,又没有人来接我,我不由得大哭起来。
突然,大雨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我想:怎么可能呢?妈妈不是生病了吗?怎么会有时间接我呢?我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真的是妈妈!狂风夹带着暴雨好像要把妈妈吞没似的,妈妈在大雨中艰难的向我走来。
“孩子,快过来,把雨衣穿好。”妈妈脱下雨衣披在我身上,此时此刻,雨越下越大,妈妈的头发、脸上、身上都被雨水淋湿了,望着妈妈慈祥的笑容,望着妈妈疲惫的眼睛,望着妈妈那清白的脸,我不禁又哭起来。
一把伞撑起一片天,妈妈用爱的伞给我撑起了快乐和幸福,事情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时时感动着我,教我好好做人,好好读书……
感动是一缕春风,感动是一首诗,感动是一幅画卷,感动是亲人谱写的歌谣。
这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件真实的故事。
那是5.12大地震之后,救援人员正在一个废墟里寻找被掩埋的幸存者。突然一个救援队员在废墟里发现了一个三四岁受伤的小男孩,大家七手八脚把那个小男孩救起来了。但是那个小男孩用手指着左边的土堆喊爸爸。救援人员马上把左边的废墟挖开,果然发现了一具成年男人尸体。婴儿又指着右边的土堆喊妈妈。救援人员又把右边的土堆挖开,竟然又发现了一具女人的尸体。大家都被这个场面深深地震撼了!原来他们夫妇两人为了避免儿子被废墟掩埋,竟用双手共同把小男孩高举起来,这才挽救了这个小孩的生命!
我也被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这对父母是多么伟大呀!他们为了拯救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令我十分的感动!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以后报答父母对我的爱。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令我感到的事情,它们都像海边的贝壳一串串地但其中有一件事令我最受感动,提起那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天,我和妈妈乘坐2路公交车回家,等了老半天,公交车才慢悠悠地开过来.我对等不及的妈妈说:“来了!公交车来了!”于是,车子停了下来,我们两个紧忙跑了上去.我们的运气很好,一上车就看到了两个空座位,赶紧走过去坐了下去.我环顾四周,有年轻人,中年人,还有一位小朋友和他的爸爸,这时车上的座位已经坐满了.“老年卡”随着司机的提示,一位老大爷弓着背拿着拐杖,上了车.只见他白发苍苍,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一边拿着拐杖一边扶着车杆一步步向后面走.“老爷爷,到这边来坐吧!”突然,从后面传来一名小朋友的声音,他走到老爷爷跟前说.老爷爷摸着小朋友的头笑着说:“小朋友你不累吗?”“我没事.”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这小孩真懂事.”于是小朋友就把老爷爷搀扶到自己的位子上坐下来。
我和妈妈目睹了这一幕,这一幕,也许在常人看来是普通的一幕,可特别对我特别的.时刻,因为我比这名小朋友年龄大得多,而我见到了这个老人却没有让座位,这让我很不好意思.相比之下,感到自己竟然是如此的渺小,他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
每当想起阿姨帮助我的事时,一份感激之情就会涌上心头。
一个寒冬的下午,我去上课,我独自站在路边等车。我缩在厚厚的棉衣里,一阵冷风吹来,不由得地打了个哆嗦。我心想:要是有人送我去学校该有多好呀,我就免得在这儿受罪了……
这时,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阿姨从我身边经过,正好碰到了我。阿姨回过头向我道歉。这时,她看见我背着书包,就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要去学校啊?”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是呀,怎么了?”阿姨就说:“天太冷了,不如我送你去吧,顺路,而且骑车快。不然,你要等到什么时候?”我有些犹豫,没动。阿姨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转过头对我说:“快上车吧!早点去学校吧,等会要下雪了。”阿姨真诚的话语感动了我,我立刻上了车。看我坐好了,阿姨便骑着车飞快地向学校驶去。阿姨迎着风踩着脚踏板,双手扶着把手,一个劲地往前骑着,还时不时地提醒我坐稳了。我想:阿姨真好,待会儿一定要谢谢她。这时,一阵冷风吹来,不像刚才那样冷,而像春风那样温暖。
不一会儿,学校就到了。我从自行车上下来,从口袋里拿出五元钱来,递给了那位阿姨。没想到阿姨却摆摆手说:“不用,你快去上课吧!”说完,就骑上车飞快地离开了。
我站在校门口,望着那位阿姨的身影,百感交集,一股暖流慢慢地流进了我的心田。
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陌生人的爱在每个人的身边,时时让人感动。
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姥姥家玩,我突然发现屋檐下有一个燕子窝。那里面有一只燕子妈妈和两只燕子宝宝,它们过得很幸福。
忽然我发现了一条毒蛇正在屋后的一棵小树上看着那些燕子。当时我都喊了出来:"小燕子快跑!"可是就在我说话的一瞬间,那条凶恶的毒蛇嗖的一声跳过了一条狭窄的过道,跑到屋檐上。幸好没有跳到燕子窝里,可是毒蛇又纵身一跳,跑到燕子窝里来了。
小燕子吓得魂飞魄散。都喳喳喳地叫起来。燕子妈妈见到这种情况,不顾自己走到小燕子身前挡住了毒蛇的进攻。然后又用那像剪刀的尾巴,使劲地扎向毒蛇。毒蛇痛苦地尖叫起来,因为它的眼睛被扎瞎了。毒蛇张开它那巨大的嘴巴,像饿虎扑食似的一个猛子咬向燕子妈妈。燕子妈妈受伤了,受伤的地方不停地流血,看样子已经快不行了。毒蛇又趁火打劫,把燕子妈妈缠住,燕子妈妈奄奄一息。但是它又拼尽全身力气,把毒蛇抓起飞到半空中。毒蛇又使足了力气,猛得咬了一口燕子妈妈,燕子妈妈飞不动了,跟毒蛇同归于尽了。我当时都哭了,我把小燕子带回家养着。
现在它也成了母亲,我回想着当时的情景,如果我是燕子宝宝,我的妈妈肯定也会就我的。母爱多么伟大!
在我的记忆背囊里,有很多事情,有意义的`,有伤心的,有委屈的,还有悲惨 的┉┉
在5年前,有一件令我感动的事。天下雨了,像泼,像倒,我冒着倾盆大雨冲回家。呀!忘了,今天妈妈要加班,爸爸要7:00回家,我的眉头紧锁起来,邻居家李阿姨买菜回来,看到我躲在房檐下,无助的样子,说:“孩子到我家去避避雨吧?”我说不用了。阿姨说:“没事的,等你爸爸回来,你再回家,雨下得这么大在。”在阿姨的坚持下,我走进了阿姨的家。
进了屋,阿姨说:“作业还没写吧?,上你宝儿哥屋写去吧!”然后我在写字台上写起了作业,刚写完作业,阿姨对我说:“饿了吧,快来吃饭。”我走进饭厅看见那白花花的米饭和我爱吃的炒青菜,我端起碗,却不好意思吃,阿姨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紧皱眉头说:“再不吃阿姨就要生气了!”我狼吞虎咽的往嘴里送,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流,我感觉妈妈就在我身边,感觉到阿姨就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疼爱我,在我最无助的时候,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哭着扑在阿姨的怀里┉┉
后来,爸爸来接我回家,雨仍在下,但我感觉雨美极了!
《金色的鱼钩》主要是写红军过草地时,一位炊事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走出草地,将仅有的食物让给病号,自己光荣牺牲的故事。文章语言简练,朴实无华,记叙真实而生动,使人仿佛置身在那个时代中。我看完后,我深深地感动了。老班长啊,当指导员向你布置任务时,你毫不犹豫地接受了;
当三个病号吃不上东西时,你整夜合不拢眼;当你钓到鱼时,你让给病号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骨头;当小病号发现你的秘密时,你嘱咐小梁保密;当小病号被饥饿和疾病折磨时,你鼓励他们不要丧失革命意志……老班长,你付出了这么多,自己却牺牲了!难道你的身子是铁打的吗?难道你这样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吗?不!不是这样的!是革命精神支撑着你,使你不顾自己,保护革命后代。
我掩卷沉思着:老班长,课文说你死了,我认为你还活着。你的精神、你的`形象,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且,当今社会像你一样的人也有不少。有人遇到天灾,人们立刻伸出了援助之手;大街上一个小孩迷了路,有人会送他回家;有一个小孩快要在车轮下丧生,有人会飞身扑上去将他救出……到处都有你,有你的精神,有像你一样的行动。看,红领巾也行动起来了!他们为保护动物做宣传,主动为灾区捐钱,向人们宣传法律知识……我们革命的下一代不会辜负老一辈的希望!
我收回了思绪的翅膀,从心底喊到:老班长,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发扬你那种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品质!
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生的事,它们像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藏在我们心中,今天,我就挑一颗最闪亮的珍珠,给你们瞧瞧!
在去年,也就是三年级下册,爸爸要我转学,转到梓橦路小学去读书,他说这样更有利我今后的发展,但我非常不情愿。
一天晚上,我照例去我房间怄气,我心想:你们要我转学,我偏不转!我想着原来的同学、老师,眼泪不知不觉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滚下脸颊。在那一刻,我一直快乐的心灵悲伤了,那一刻,我只想跟原来的老师、同学们说:“再见了!以后我们再也见不到了。”想着想着,我睡着了,我梦见我在操场上玩耍,和朋友们一起跳舞,还有周老师和蔼可亲的样子,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同学们聚精会神听课的样子。
不知过了多久,一阵敲门声惊醒了我,我开了门。妈妈走了进来,妈妈把我搂在胸前说:“孩子,别难过,我们也是为你好呀!”我把头一扭,理也不理。妈妈低下头,笑着说:“咦,你的小嘴巴可以挂十二个油壶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妈妈又说:“你不记得我们养在小鱼缸里的小蝌蚪了吗?它们两个月都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们把他放在池塘里,不久,我们就能听见青蛙的叫声了。大海里的鱼比水塘里的鱼大多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妈妈一番话让我明白了爸爸妈妈的良苦用心。看着妈妈疲倦而又慈祥的身影,想到:“妈妈辛苦了一天,却不忘来关心我,我真的很感动。
我一定要用好成绩来回报他们。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