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是二九的第九天,和风轻送,细雨如雾,气候温暖如晚秋,真应了民间冬至九九歌云“一九二九不算九......”这样的冬天天气出行,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本来计划去烟墩角看天鹅,奈何途中聊天,错过路口,直开到成山驻地。顺其自然,顺道而行,车游成山。慢行中,看到前方路牌标识“天鹅湖”,和父亲商量,去天鹅湖看看。沿路牌所示,车行500米左右,远远看到天鹅湖景区的大牌子,在景区停车场停好车后,和父亲漫游天鹅湖。
来观赏天鹅的人真不少,尤以带孩子的家长居多。停车场附近的滩涂人头攒动,拍照的,喂食的,人们以各种喜悦欢快方式表达着对天鹅的喜欢。
滩涂上围了一圈栅栏,禁止近距离接触天鹅。矮矮的栅栏到大腿处,是典型的防君子做派,人们很自觉地在栅栏外观赏,但也看到一个两个年轻人跳到栅栏里的滩涂上,与天鹅亲密接触,引来保护区巡护员的温和劝告,规则的遵守在每个人的心中。
天鹅湖有个美丽的\'传说,是寻找长生不老药的秦始皇填海造桥时,处死送饭的冤屈妻子的眼泪汇集而成的“泪水湖”,人们怀恋,呼唤秦妻纯洁的灵魂回到人间,于是天上便飘下无数只天鹅到湖里。
美丽的传说增添了神秘美好的感觉。此湖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威海荣成境内成山镇的一处半封闭港湾,是完整典型的天然纳潮泻湖,因其形状似半月,故名月湖。独特的沿海地貌和自然环境,具备了大天鹅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适宜的气候、充足的食物、干净的水源和优美的环境,成了天鹅越冬理想栖息地。每年多达几万只天鹅,成群结队飞来越冬,湖面洁白一片,人们称为天鹅湖。天鹅湖代替了月湖的称呼,闻名遐迩,成了亚洲最大的天鹅冬季栖息地。
站在岸边,放眼远眺,远处坐落海中的马山在细雨雾气笼罩下,微微青黛,云气缭绕,如一幅神秘的水墨画卷,真想坐船前去探幽索隐。宽阔的港湾在马山处变成一条宽带伸向远方,渐远处唯见天际,水天一色。
当地政府加大气力对天鹅进行保护,成立了天鹅湖保护区。天鹅湖的建设进行中,有目共睹。公共停车场,植被绿化,岸边人行小路蜿蜒向前。我和父亲决定沿小路而行,途中见到遇水搭建的小拱桥,公共卫生设施,木质的观景台。顺楼梯而上登临观景台,成山全景尽收眼底:栉次鳞比的楼房,纵横交错的马路,如诗似画的山峦,浩荡无涯的海水,随风舞动的枯草,优雅浮水的天鹅,熙熙攘攘的人群,天地自然人鹅物景一派和谐之美。风儿似一个顽皮的孩童,撩动着头发,似乎在耳旁欢语:“看看湖里那些天鹅”。远眺,宽阔的湖面上,天鹅一群一群浮水而聚,以港湾近岸处颇多,远看如一团团白云居水之上,任凭波涛涌动,我自岿然不动,让观者深深感受到一股天地间大气平静纯洁美。偶尔有天鹅展翅空中飞翔,落到海湾另一处水面,相互间引颈欢歌,互梳羽毛,又感受到一股天高水阔灵动欢快暖心美。心旷神怡时不禁手拍栏杆,自感自慨:真乃人间清净地,居此处,天地在心,一片明朗。
下了观景台,继续前行。泥土路上洒满小石子,父亲说,雨天路面泥泞,有利于行走。滩涂小路开发进行时,越往前走,不时见到排水的水泥管子散放在地上,打桩的几根水泥桩立在滩涂水洼里,冬季来临,气温阻止了这些建设的进行,只待明年春暖花开时继续。
越往前走,荒野的意味越浓。已走两公里之远,湖的尽头仍远远远在前,父亲的步伐越来越蹒跚,看父亲有点吃不消,打消绕湖而行的想法,遂转身回走。
走走停停,边走边看,到了停车场,上车稍休息当儿,和父亲商量,接着去烟墩角看天鹅,圆满天鹅故乡行。
开车沿环湖路而行,到路口,左拐,沿笔直的公路行驶,二十分钟左右到达烟墩角停车场。下车,步行去海湾看天鹅。
天鹅湖归来看烟墩角的天鹅,两种绝然不同的感受。
天鹅湖港湾浩瀚广阔,远山远景,栖息的天鹅以万只计量;烟墩角海湾与烟墩角村连接,近山近景,栖息的天鹅以千只计量。
天鹅湖位于野外,无遮无挡,高远开阔,人烟稀少,有种清凉仙景宁静致远的境界;烟墩角与村紧联,避风温暖,周围人文气息浓厚,海草房和天鹅构成独特的景观,大批摄影爱好者聚集在此,抓拍瞬息万变天鹅姿态。拍天鹅的,看天鹅的,游村子赏海草房的,食宿鱼家乐体验渔村生活的,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有种人间烟火接地气的融融暖意。
一天中两个不同地点赏天鹅带来不一样的冲击力,我更深刻领悟到物随境转,心由境生的禅意,美丽高贵纯洁的天鹅净化了我的魂魄,天鹅故乡行不虚此行!
今年的夏天依然如期而至,坐在室内吹着空调实在无聊,看着外面的车水马龙实在是喧闹不堪,就算是吹着空调也没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能冷却下来。每到这种时候我就会想起在我小的时候,每到夏天最热的时候,父母为了让我不要在家里闲得发慌,也没人有空管理,每次都会在假期早早的就将我送去了乡下,回我的老家。
我的家乡不在什么风景名胜,也不是什么避暑圣地,只不过是一个围塘而建的村庄,普普通通,只是特别的安静,每个人都安安静静的坐着自己的事情,没有城市的喧闹,只有偶尔路过门口的乡邻的打招呼而已。在村子的中间有那么一比较大的水塘,农户们时常会把自家的牛牵到这里避暑降温。水塘的周围坐落着各户农家,继续往外围走还会有些村里人开的小卖部之类的小商店,再往外就是大家的农田和一些山了。
虽然只是这样的普同村落,但却是我小时候每个暑假都会前往的地方。在农村的夏天不比城市,周围没有高楼会挡住夏日的凉风,只有从长满松树的山上吹下来的凉爽的清风,带来山上的味道。
现在想起夏天在家乡是多么快活,我每天的生活就从爷爷养的公鸡开始打鸣开始。等到我起床爷爷早就在厨房准备好的早饭。还没等我吃完就会有从小道走过来的朋友们招呼着我出去玩。等到吃过早饭就和朋友们奔跑在绿莹莹的麦田边,感受着清风带来的夏天里青草和泥土的气味。
等到中午,我们随便找到最近的一位朋友的家里避开太阳的毒辣,蹲坐在屋檐下享受着朋友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自家种的西瓜,这样坐在那里看着在门口的树影也能晃过这几个小时的时间。
等到了下午时候,我们就顺着田野的小道,穿梭过没有地图的麦田,走过没有名字的小树林,最后到达了一个建在树荫下的小池塘。这里的池塘和另一边的井相连,建在井水流出来的下游。冰凉的井水从一头流到这个池塘,每次到了夏天就是孩子们玩耍的圣地,不深的池塘,清澈见底的凉爽井水,因为周围有树,水面上还飘散着一些落叶。在这种地方就算是玩上一天都不会感到热。
最后玩累的我们回到各自的家里,睡在家里后门口的竹床上,让山上凉风带走夏日的最后一丝闷热,等着到了家家都冒起炊烟的时候,爷爷就会来叫我起床了。
是那一片青青翠竹,那一片茫茫田野,小溪的源头一年不断,毫不起眼地奔流在沟沟壑壑里。在前进的旅途中,逐渐冲走和沉淀导致污浊的淤泥,清澈见底。在年幼的童年里,曾与同伴们钓鱼溪边,那时可清楚见到悠闲的鱼儿们在水底,摇着灵活的尾巴,煽动晃动的鱼鳍,在水中招摇,闪亮着诱人的光泽。我们使尽一切办法,无法使仿佛较聪明的鱼儿们上钩,令我们望之兴叹,遥遥不可及。
小溪里,翠绿欲滴的水草丰盛,在水面轻盈地飘动,顺着水流,似乎在挥手与人示意,富有灵性,给平淡的溪水涂上浓浓的绿色。小溪因为这翠绿的颜色而显得生机勃勃,绿色盎然。在年幼的心里,就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时浮现在眼前,与我结下了难分难舍的翠绿色的情缘。
小溪的水,是乡亲们的生活用水之一。在溪流的某处,放下几块硬邦邦的石条。石条洁净光亮,滑腻不粗糙,便是朴素的乡亲们洗衣服的好所在。小溪的水流哗啦哗啦地前行,用源源不断的清流洗涤着,冲击着。在那艰苦的岁月,满是补丁的衣裤虽然毫无光华,但是,经过故乡小溪的呵护,却也干净利索。
在田野耕作的乡亲们,在劳累完的时候,常常去小溪里浸泡,洗去手脚上的污泥。这时,小溪既亲切又温柔,在水流里,换来一身的洁净,给予人们方便的、及时的和快速的.节奏。无论你身上有多脏,经过小溪的亲昵,都会变得焕然一新,感觉舒服又惬意。对不断流动的溪水,乡亲们常有一股兴冲冲的、缠绵的和怡人的。
在那食物贫乏的年代,我们几个伙伴一起相约,拿着畚箕和小水桶,学着大人们的架势,似模似样地在小溪的浅处拦截,捕鱼、捉虾和围泥鳅。每当我们看到活蹦乱跳的鱼虾们,滑不粘手的小泥鳅们,常有一种说不完的热切与激动,道不尽的兴奋与柔情。在畚箕里,它们用力地挣扎,热闹地跳跃着,展露鲜活的面孔,撩拨着我们的情绪,满足了原本来到小溪前的心驰神往。是小溪,它的流水,永远奔走的步伐养育了我们渴望的生灵,让童年的记忆充满乐趣,显得自在。
在小溪优美的身段里,有时也有暗淡的角落。那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大人们警告我们,也许里面藏着凶恶的长蛇,令幼小的、懵懂的和纯真的我们不敢靠近。每次不得已经过时,慌张的心伴着匆匆的脚步。我们避之唯恐不及地、小心翼翼地、快步地冲过,以免惹来不必要的危险和麻烦。
在夏天,小溪旺盛的绿草,引来了牛儿们的宠爱。健壮的水牛,威风的黄牛,以不停歇的嘴巴咀嚼着水岸两旁的绿草。有时,它们“哞哞哞………”地叫着;有时,它们会贪婪地喝着似乎是甜滋滋的溪水。“咕噜咕噜……”的饮水声令人觉得水的珍贵与解渴。有时,水牛被凶狠的太阳晒得浑身发烫。它干脆在溪水里跪下,猛地打几个滚,驱走了炎热,也赶跑了讨厌的牛虻和苍蝇。在我的感觉里,水牛一身的泥迹丑陋不堪,一条尾巴夹着无数的、肮脏的泥水四处飞扬。我们忙不迭地走开,远远地观看着粘满泥土的、湿淋淋的身体。我见不惯自己的水牛肮脏的、难看的和臭哄哄的污泥,几次忙用手泼水,洗去牛身上的泥巴,还牛以英俊的、神采飞扬的外貌。不一会儿,小溪自我清洗,自我净化,污浊的溪水又慢漫地变得清澈,悠然地向西而去。
小溪也有发怒的时候。在大雨滂沱时,由于弯曲,溪床狭窄,溪岸低矮,小溪不能及时泄水,沿路而行的水流冲出底岸。在几处地方,水淹道路,眼前一片“汪洋”,路人不明路况,不知深浅。小溪一改和蔼可亲的模样,湍急的溪水四处奔走,无孔不入,也会令人惊心动魄。温驯的小溪变得可怕起来。这时,乡亲们只得靠着建筑物绕行,小心翼翼地躲避失控的溪流。
故乡的人们,也有人会在溪岸边种上黄瓜、南瓜等植物,顺岸搭上一个个竹架。那时,一眼就可望见攀援的、翠绿的和不细的瓜藤在一天天拉长,叶子硕大,细丝缠绕。季节到了,它们就开出一些黄色的小花,嫩嫩的,仿佛一张张微笑的脸孔,争奇斗艳地展露容颜,在微微挑逗着路人。结果时,吊在藤上的果实惹人怜爱,青绿色的,有一些纹理,一片生机勃勃。它们绿化了小溪,让人触目皆美,拥有一种自然的满足感。
故乡的小溪,似乎与我亲密无间,每每望着小石头上细细流动的溪水,就感到一种轻柔的情绪,觉得它好像轻轻地流在我心上。于是,我念着它,想着它,近着它,投入它的怀抱,进入它的血液里,在生活里,在现实里,在风风雨雨里,在阳光灿烂里。
村中有三口水井,北侧靠近芦苇荡的那口最为古老。井口方形,青石板砌成,凸起于地面;井壁青苔绿纹,分不清砖石硬泥。每当芦苇飘絮时节,暖风醉人,夜幕初上,井旁就聚集些老人,吹拉弹唱,说古道今。村中半大小伙俊俏媳妇也时常凑些热闹,三三两两,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年年如此,代代如此。
后来听古稀老人讲,这好像是一种传统的祭井方式。隋末杨家兄弟被李渊父子击败后,孤身脱逃,流落于此,依制建村。紧靠村北,开凿水井一口。据说,水井被凿开之时,清澈甘冽,杨家兄弟以为此处终老可靠,因此痛饮三天,从百里之遥的桑村请来懂些弹唱的盲人,设乐吟歌,七天有余,那时节正值芦絮随风而飞。从此,代代相送,从不间断。是一种古老的神秘仪式,也是一种对水井的敬畏与膜拜。
另一眼水井位于古村的中央。高大的银杏树遮天蔽日,水井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静静地踞于树的右侧,向我们娓娓讲述着一个古老的传说。方砖砌成的井口光滑瓦亮,一副残旧的辘轳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从井口望下去,已是水落石出,只有碧绿的石壁氤氲着油油的水气,还可显示出昔日的风光和辉煌。
这口水井是村庄荣耀的象征。上世纪四十年代,刘邓大军南下,途经此地,看到村中水井少,百姓吃水略显困难,就想开凿一眼井,以备不时之需。谁知三天三夜,硬是找不到甘甜之处。几位老人出谋划策,寻找出村庄的重心,在一座破旧的土坯房旁挖出了这口井。果不出所料,此处井水甘冽清凉,浸人心骨。大家欢呼雀跃,在井旁植奇种异树以示颂扬。
井旁的银杏树作证,春来秋去,寒暑易节,这口水井成了远近十里八乡的生命之泉。几十年来,慕名而来的挑水人络绎不绝。上了岁数的老人提着水桶来后,坐在银杏树下的石凳上,悠闲地吸上一锅子旱烟,轻轻摇动辘轳,转眼间就装满了一桶水,然后步履沉稳地提着就走。半大的小伙子挑着副担子,左顾右盼而来,磨磨蹭蹭等上半天,看有没有水葱似的姑娘家来挑水。献个殷勤,说个笑话,是常有的事。当然,那些正值妙龄的姑娘们也乐得消受甜蜜,站在一旁抿着嘴看那人忙前忙后,尽管他不是自己心仪之人,但那又有何妨呢?拾掇完这些琐屑的事情,小伙子终于心满意足,挑上水桶,吹着口哨,消失村东的胡同巷口。
再后来,从省城下放的李家来到村中,荡起一阵涟渏清波。那李家小姐生得如花似玉,只不过命途多舛,正当她与心上恋人缠绵交往得如痴如醉之时,偏偏转眼间就从天堂一下子坠入人间地狱。生活的窘迫,命运的失意,更为痛心的与恋人的遥远阻隔,让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初来村上时,清秀明丽的样子,穿着时尚得让村里人眼花缭乱,惊羡讶奇的目光围绕着她里三层外三层,那真是如天仙下凡人间一般。只是时隔不久,憔悴倦怠就显露出来,时常,抑郁的眼神越过毫无遮拦的天空,茫然的注视着天边的.孤雁,那神情那无措让人看来心疼不止。第二年春上,在一个清风流畅地舞动的夜晚,揽衣脱履,投井而死。据说她是听到恋人负心的消息后,承受不住精神的折磨,悲伤地离开了人世的。村里人围拢来,想方设法无计不施,才将那女子捞出,肝肠寸断的哭声,凄惨的场景,让人唏嘘不已。只是,那口水井从此再无人去用,辘轳逐渐残破,时不时有只不知名的小鸟落在上面,叫声哀婉凄厉,催人泪下。
还有一口井位于村庄的东南一隅,紧靠一方半亩池塘,一棵歪脖子老柳树从井旁穿过,斜卧于“一鉴开”水塘之上。井口呈圆形,四周围以竹篱,东北方向有一开口供人们出入。这眼井水质随季节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春秋清冽,夏季浑浊,冬季枯雨时节最为甘爽。夏季一场大雨,池塘水满涨溢之时,井水与之相通。最为热闹的日子也就到了,整座池塘成了喧腾的海洋,鱼儿欢跃,跳入水中游动的孩子们把欢乐和幸福全部带给了这个夏天。只是,此时的水井已无人问津,静静地注视这个喧嚣的季节,忧伤地想着被人冷落的心事。
水井是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岁月注定要流逝,古老的生活方式也必然要被打破。当村庄逐渐走向文明之时,那些曾经哺育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水井也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三座水井,相继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曾经的辉煌和繁盛转眼间也就变成了烟云雾霭。
在昏昏沉沉的酣梦中,还时不时依稀映现出水井的影像。那些与古井有关的人或事如潮水般涌入脑海,沉淀成一段段甜美的记忆。也许,古老的水井是我们生命中匆匆的过客,它悄然而来,又默然而去,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抹残月般的幻影。不过,我们又何尝不是过客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