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我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曾一度用“万丈深渊”来形容那段时间的煎熬。
测验分数下来了。我们迫不及待,都想知道自己的分数。老师在上面高兴地报着,一个,一个,又一个……讲台下,有的认为这次考得比之前都要好,高兴极了;有的'在向周围的的人炫耀着……我焦急地坐在位置上,眼盯着老师。突然,那一张脸阳光褪尽,弥漫乌云,眉头皱巴巴的,嘴里一字一字地报道:“沈余晴,70分。”她的眼神变得暗淡,嘴巴微微撅起,喉咙里像是卡了一根鱼骨头。我的心,震了一下,心跳急剧上升:我怎么考这么差!我被心魔拉进了黑暗的深渊。我分明感觉到,下面一片混乱,窃窃私语。抬头望向窗外:风吹着树,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原创 )
我垂头丧气地走在离校的路上,失望,孤独,彷徨。同学和我打招呼,我却像一个聋子。这时,飞扬向我走来,在我耳边轻声低语:“其实你不用那么伤心,余晴。”我依然沉默,她的话触到了我的心弦,我抬起头,看着她。“其实经历过这事的不只有你,我也有过。”我低沉地说:“可你们比我好多了。”她打断了我:“谁没有失利呢?你不可以就这样消沉了,要振作起来。我们几个好朋友会一直陪伴你的。你要相信自己,后面还有许多困难和挫折等着我们,让我们一起,以微笑去迎接风雨吧。”我点点头,但是心绪依然难以逃离失落。
到家后,我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泪落了下来,一颗挨着一颗。窗外,落雨了,好像雨也有情感,一滴接着一滴,打在窗户上,雨痕滑过玻璃,歪歪扭扭的,像一道一道的泪痕。我静默地靠在椅子上,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时间如沙漏,路灯亮起,一盏一盏的,像一点一点的明星。“你要相信自己,后面还有许多困难和挫折等着我们,让我们一起,以微笑去迎接风雨吧。”飞扬的话再次响起。我站起身,按下了按钮。霎时间,室内灯火通明,与室外的路灯相映成趣。看着光亮,看着摆脱黑暗的我,我笑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一直都认真,仔细。又一次考试。我仔细地书写,仔细地审题。听着老师一个一个地报着分数,飞扬向我投来灿烂的微笑。阳光再次照亮了我的心房。
人生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痛苦也好,坎坷也罢,但我们要以微笑去面对。因为还明威说过: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我们,青春的少年,又怎能认输?
随机播放到的音乐居然是许嵩的断桥残雪。这首歌在我记忆里永远与琅琊榜关联在一起,大概十年前,就是听着这首歌在看那篇小说。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说来有趣,就事论事,我并不觉得这篇小说写得多么好,对于一个喜欢魏晋南北朝的人来说,这篇架空也是槽点满满的。只不过,无法否认的是,这么多年过去,言辞几乎忘尽,我还记得当时看到十三年前真相时几乎嚎啕大哭的心情。
就凭这一点,这么多年也记得琅琊榜这个名字。
当然,电视剧简直是意外之喜。
不过迟了快四年才发现这一点的我,也是够了,掩面。
简直不想算自己有多少年没看过国内的连续剧。美剧看的简直车载斗量,霹雳布袋戏前后也看了一千一百多集?然后国内十多年貌似只勉强看过三部?《走向共和》《舞乐传奇》,然后就是现在正断断续续看的琅琊榜了。嗯,懒散如我,当年热播的《大长今》之后的《诛仙》《欢乐颂》也是都顺利成章没看过的——自然,诛仙和欢乐颂好歹看过书。说到网络小说,这些年还是很有些好作品的,可惜了我中意的不少如《赤色黎明》《唐骑》《新宋》《宰执天下》《琥珀之剑》《亡灵执政》《星辰骑士》《这锅我不背》《求退人间界》大概是难得有拍电视剧的机会了……《卡徒》《问镜》《奥数神座》《见江山》《制霸好莱坞》只怕几率也不大,或许《知否》与《同生》还有希望吧,更可惜的是几个暂停或更新缓慢的有生之年系列,比如《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和《如此多娇》。《姜姬》《楚巫》都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还是先养着吧。
嗯,一时不小心就扯远了,扶额。琅琊榜的'`整体水准很好,这点比主演好还要难得,不过两者兼备,无疑是惊喜中的大礼包了。
第一男主担当的胡歌自然很好的,笑,不过梅长苏是他这么多年里所有角色里真正打动我的一个。和个人口味想必有不可推脱的关系。好不好,与喜不喜欢有时候没必然关系。要不是因为2006年那首《逍遥叹》我很喜欢,我根本不会知道还有李逍遥这个人物。
然而,令我意外的是王凯的萧景琰。他演出的现代人物对我几乎没太大感触,但不知为何,靖王却特别打动我。更多的细微感触,日后有空再慢慢说吧。
一句话概括的话,大概就是‘感同身受’这几个字吧。
三十岁,一个尴尬的年龄和当口。方才脱离二十多岁时的张扬恣肆,转入人生另一个阶段;但同时,也仅开启走向成熟的历程,积累些许成长和生活阅历。或许,可以这么说,三十岁,一个人的人生刚刚开始。三十岁之前,你在为今后的生活做着物质上、精神上的双重准备,三十岁之后,你在回味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的酸甜苦辣。而三十岁的你,可以向后回望,重温来时的道路;也可以向前展望,憧憬下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而七堇年,也正当而立之年。
不过,而立之年,七堇年并不轻松,她身上肩负着太多太多。“80后”一代的她,少年成名,被赞为“美女作家”,而后慢慢成长为书写“青春文学”的畅销小说家,她一面被市场和大众竟相追捧,一面遭遇着来自各方的质疑:年少时期的作品,除却销量之外,艺术上的追求是否依然值得津津乐道?撕去“青春”、“美女”、“天才”的标签之后,她将如何继续一路向前?在漫长的道路上,她能以何种身份写作,作家、女作家,抑或是女性本身?这些都是七堇年一直在试图回答的问题,所有关心她、关心她这一代作家的人们都在认真倾听。
无疑,这些问题都不是一句话的事,一味的辩护和武断的抹***都不值得提倡,最好的方式,恰如七堇年这般,选择以新作《灯下尘》作为答复。她直面质疑,也承认挑战,但更多的是面对以往时尽显信心与从容,在整装前行时展现准备和谦逊。在这个喧哗与***动并存的时代里,以文字为生,同时不过分谄媚市场,注定是一次孤独的旅程。你只有享受孤独,能够在孤独寂寞中长存,才不至于在繁华浮躁中迷失。在而立之年,七堇年以文字来发声,自己本人却学会沉默,显然已经在告诉我们,她已经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七堇年回望来时的方向。她看到了她的故乡,一个不甚美好但真实可感的地方。她也遇见了青春期的自己,天真烂漫,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尽管不完全知晓未来在何方。她还听闻了一路走来时的艰辛和流言,目睹了冷漠和怀疑的眼神向她***过来。她从未回避以往的一切,所有已经逝去的记忆,都被妥善安置;所有已经分开的人们,都被久久铭记。她放下姿态,表示感谢。感谢故乡。感谢母亲。感谢同学。感谢老师。感谢陪伴她一路走来的所有人。她们使自己成为七堇年,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笑的女性,一个可以依靠、可以倾诉的朋友,一个懂得原谅、晓得妥协的女儿,最后,才是一名作家。作家,她是怀着一颗终生事业的心态所从事的职业;她不并不以此过活,但以写作的姿势存在着。
《灯下尘》一书,可以算是七堇年献给自己三十岁的礼物。除此之外,她以一次他乡的旅行将自己放逐,并据此铭记这平淡至美的青春。她去过欧洲多地,在对古老文明的追寻中,一次次眺望旅程的方向,并叩问生命的意义。在这次旅程中,她逐渐学会摘掉有色眼镜,去除对异域者的刻板印象,重新认真思考、尊重人性和人本身。她惊奇地发现,大叙事或许能彰显一种气势和姿态,但文学更多的是微表情和小细节,而这正是她所一贯苛求甚至奢望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相似的,每个地方都有人在努力地过活着。文学本身,不过是对生命的书写。书写激昂与奋进的同时,不掩盖倦怠与乏味;书写优美与娴雅时,不逃避粗鄙和无聊;书写安静与柔和时,不忌讳激进与暴力。生活要求你在阳光下认真经验,文学则命令你学会在黑暗中思考,“黑暗中尘埃仍在飞舞,而你我则几近落定。”
阴霾的天空像被淡墨笼上了一面薄纱,如今正值中秋,却感不到一丝清意的凉爽,只是一种怪异的.闷热迎面扑来,沁入心底,我却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有体无魂,嘈杂的噪音四处环绕,我却不以为然,哎!也许太孤独了,太落寞了,我抬起僵硬的双腿,向前走去……
到达洞庭湖边,那里的湖面就如静子一样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似乎听到了一些小虫在窃窃私语,再往前走,经过一条羊肠小道,风吹地杂草瑟缩,花儿凋谢,生命的力量再此低下了头,转过弯——豁然开朗,金黄烂漫的一片坐落在这里,那些黄色的小精灵风随风而起,姿态轻盈,在天空中悠扬的漫步,这是一片枫树林,中间镶满了道路,原本孤独的我步于其中,心情不由的变得舒适,我向四周环视,无处没有落叶,他们都无规则的平躺在冰凉的大地上,我丝毫感觉不到落叶衰老的气息,只是那种声明中富有弹性的活力和热情沁人心脾,只感到一种力量由心底而起,有感而发.
一片片落叶簌簌落下,,不经意间与枫树摩擦一下,似乎在与它告别,嗯!还有一种感觉,想说但却表达不出来,我再次放眼于落叶——为什么它们在大地上不会感到寒冷?也许是——对啊!它们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热情是因为还有另一批新的生命在等待着它们,可以说蓄势待发,这些落叶,不会感觉自己老了,只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幼小的生命,在这宽阔的世界上无尽地探索!
落叶啊!你给了我无穷的启示,在这世界上,失败了没关系,但只要你对成功怀揣着更高的热情和希望,不久的将来,美好会归属于你的,落叶啊,在那艰辛的人生道路上,你别忘了,要把最标致的风景贮藏于心中,他永不磨灭…….
灯火浮现。
灯下,母亲正在哄着不安分的婴孩入睡,疲惫的眼眶里,窝着盈盈的笑意。
灯下,母亲正在为孩子盖上被子,小心翼翼;孩子则淌着口水酣睡,忽然,又是一记不安分的蹬腿。
灯下,母亲正在看着孩子做作业,对他的错误厉声纠正。孩子发红的眼圈儿,触疼了母亲故作坚强的心。
灯下,母亲正坐在孩子的床头,一点点地翻看着自己已经看不大懂的作业。然后转首看看沉沉睡去的孩子,再一次轻轻地为他掖好被子,悄悄地掩门出去。
灯下,母亲正在与孩子争吵。不断拔高的.音量,针锋相对的说辞,终于使两人都身心疲惫……孩子冲进了房间,甩上门,只留下母亲一人在客厅中望着孩子的房门默默流泪,独自伤心。
灯下,母亲正在细细清点孩子的行装,一件复一件。隐隐白发在灯下轻轻晃动,看起来竟是如此扎眼。
……
灯下,电话机旁,母亲戴上老花镜,一边织着给孩子的手套,一边哼着从前教孩子学唱的歌谣。忽然,她停住了,看了看日历——这一个星期又过去了,电话仍未响起。
……
灯下,老旧的桌椅一如从前,却再也不见了母亲的身影。只有孩子一个人,静静坐在那把旧椅子上,摩挲着褪尽漆色的扶手……
琅琊榜首,江左梅郎。
说来有趣,就事论事,我并不觉得这篇小说写得多么好,对于一个喜欢魏晋南北朝的人来说,这篇架空也是槽点满满的。只不过,无法否认的是,这么多年过去,言辞几乎忘尽,我还记得当时看到十三年前真相时几乎嚎啕大哭的心情。
就凭这一点,这么多年也记得琅琊榜这个名字。
当然,电视剧简直是意外之喜。
不过迟了快四年才发现这一点的我,也是够了,掩面。
简直不想算自己有多少年没看过国内的连续剧。美剧看的简直车载斗量,霹雳布袋戏前后也看了一千一百多集?然后国内十多年貌似只勉强看过三部?《走向共和》《舞乐传奇》,然后就是现在正断断续续看的琅琊榜了。嗯,懒散如我,当年热播的《大长今》之后的《诛仙》《欢乐颂》也是都顺利成章没看过的——自然,诛仙和欢乐颂好歹看过书。说到网络小说,这些年还是很有些好作品的,可惜了我中意的不少如《赤色黎明》《唐骑》《新宋》《宰执天下》《琥珀之剑》《亡灵执政》《星辰骑士》《这锅我不背》《求退人间界》大概是难得有拍电视剧的机会了……《卡徒》《问镜》《奥数神座》《见江山》《制霸好莱坞》只怕几率也不大,或许《知否》与《同生》还有希望吧,更可惜的是几个暂停或更新缓慢的有生之年系列,比如《随身带着淘宝去异界》和《如此多娇》。《姜姬》《楚巫》都是很有意思的,不过还是先养着吧。
嗯,一时不小心就扯远了,扶额。琅琊榜的整体水准很好,这点比主演好还要难得,不过两者兼备,无疑是惊喜中的大礼包了。
第一男主担当的胡歌自然很好的`,笑,不过梅长苏是他这么多年里所有角色里真正打动我的一个。和个人口味想必有不可推脱的关系。好不好,与喜不喜欢有时候没必然关系。要不是因为2006年那首《逍遥叹》我很喜欢,我根本不会知道还有李逍遥这个人物。
然而,令我意外的是王凯的萧景琰。他演出的现代人物对我几乎没太大感触,但不知为何,靖王却特别打动我。更多的细微感触,日后有空再慢慢说吧。
一句话概括的话,大概就是‘感同身受’这几个字吧。
立秋,广州依然燥热,逼得我这个活蹦乱跳的赶脚儿活生生成了一宅女,像蔫了的菜,无精打采。这时候唯有捧本书才觉得时间能熬过去。打从高中以后,读书少了,奇怪得很,但也并没有比别人多做多少道题,肖老师在高考之前的课却总在讲读书的重要性,读完人民日报关于阅读的社论简直有种腹无诗书人自颓的惭愧感,我竟然还能在短短几秒之内想出关于《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的构思,回想都觉得底气不足。无可否认,久不翻页,心中有愧。
其实是想写《灯下尘》的,但又无法正儿八经地写读后感。对于一本好书犹如平生欢,怎么样也没办法道尽妙处和那种心领神会的满足。七堇年是从最世文化中接触起,至今仍然钟情的女作家。
真是一种恩赐,原来世界上仍有某人与我有着某种共同的念头,每个作家都不可能全说尽你心里话,但一旦遇见一位作家,将你欲说还休的部分恰到好处和盘托出时,那是一种痛快淋漓却又沉默的惊喜。我读过的书,为情节喜或悲,为人物怜或怒,但七的书,我在读一部分的自己,不悲不喜。我一直认为生命中某些东西难以言说,毫无形状,不知轻重,却很有分量,并不是所有的感觉都能够就着可乐谈天说地,也不是转发几条心灵鸡汤就能够昭告天下,只有你自己能够揣摩,所以当有朝一日你从一个陌生人的文字里听到自己心里的呢喃,你会记住这种欣喜,但你又无法言状。
我常常被人说没有经历过什么,这也是我不那么轻易向别人说些什么,因为他们会站在大人的高度俯视我,尽管他们也只不过是孩子,但并不是一定非得要经历什么我们才有辗转的心路,经历教给我理解和体谅,但不是感受。越来越懒得写东西,或许是小学初中什么的写了太多的考场作文导致思维僵硬,又或许是因为读者寥寥无几,只言片语只会是一些碎片,该是多有耐心的人,才愿意拾起碎片拼凑一个完整的我呢。我也寄了一本给一个我的书友,我并不需要多想就能够断定书友的阅读兴趣,这样的人,一个都是奢侈。
读完书,尘埃落定一样的心情,并没有什么起伏却又如同轻功水上漂,回头已渡汪洋大海。愿天各一方,各有人相伴,有书可读,有人可诉。
一度以为,七堇年是我最喜欢的80后写作者,那些个从《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爬出的纯粹、以《大地之灯》向死而生的惊艳......都被世俗蒙了尘埃,成就了这本牢***满腹矫揉造作的《灯下尘》。
从前是一个吝啬至借书多于买书看的学生,街头的地下书店和劣质纸张堆砌的书摊上有偶尔翻书的惊喜,倒也七拼八凑地读过了她的所有作品。如今已有三五闲钱置书,她的字里行间却已改了初衷。
生活成了尖锐的矛,灵气不再的少年却未能以成熟广阔的姿态与之战斗。
多是些琐碎零散的生活,西欧游走的一个半月,抑郁症,成都阴霾的天空和路边的烤串,两千块钱的世俗工作......这竟是我失望之余对《灯下尘》的印象所有。
她说如今表达欲的退化大抵是长大的迹象。书中散文随笔竟如同记叙议论,小说情节俗套至负能量满溢。
年少时的诗酒茶花终于湮没于一片柴米油盐的嘈杂声中,甚至都少了柴米油盐的烟火生气。
学生时代喜欢的作者和文字,都成了作者本人提及过去的羞赧,我不爱这种成长。毕竟,那些唇齿留香的语句,也曾摘抄仿写。那些矫揉造作的字句,也承载了我对于学生时代的回忆点滴。
就这么被否定,一切好像如雨滴落入草地,青青翠翠的样子,然后被割草机几近夷为平地。空气中是青草的芳香和斩断所有的绝然。
不禁喟叹是我还未彻底长大,还是它苍老的太快。也许我们对一个人对一种生活本就不该持特定的印象和期待。
曾经以为,信仰一盏灯,世间所有便都为之照亮,再无阴霾曲折。好像五岁得不到的玩具、十五岁暗恋的少年,二十五岁怀揣的梦想......得不到的,才会***动,奉之为信仰的灯火,不过是彼时内心偏爱的写照。
终于有一天,你经过世间繁华形形色色,见过山水辽阔锦绣花鸟,年少时念念不忘的大地之灯,只成了成长路边的一盏,与其他无异。愈是回味,愈是见得灯下尘埃缕缕。
灯火只是灯火。尘埃一直都在。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向前走,即便跋山涉水之后所来径的灯都暗了灭了,尘埃也只是身后的尘埃,前方依然有灯,有生生不息的希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