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看到小蜗牛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呵!可能和我的感觉一样吧!有小又慢,还背着一个又大又重的壳。大家会可怜小蜗牛会忍不住帮它吧!可是小蜗牛又是怎么想的哪?
小蜗牛和妈妈慢慢的走着。突然它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们要背又大又重的`壳呢?妈妈回答说:因为我们没有脊梁,壳可以保护我们呀!小蜗牛又有疑惑了,它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毛虫弟弟没有脊梁,它怎么不用背又重又大的壳呢?妈妈点了点头说:因为毛虫弟弟长大啦会变成蝴蝶,天空会保护它,所以它也不用背壳。小蜗牛想了想问妈妈:妈妈为什么蚯蚓哥哥也没有脊梁,它怎么不用背又重又大的壳呢?妈妈笑了笑回答说:因为蚯蚓哥哥会钻土,大地会保护它,所以它也不用背壳。
小蜗牛听了,不仅沮丧了起来。它想:为什么这世间的一切都不保护我们,大地、天空。为什么都不保护我们呀!后来,妈妈安慰它:我们是小蜗牛,我们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我们也可以很好的生活。
是呀!小蜗牛都知道要靠自己,为什么人就不懂得呢?现在的人,那个背后不是有个靠山,不论大小,都有靠山。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哪一天天塌了地陷了,你的靠山到了,那你该怎么办呢?到头来还是要靠自己呀!学习小蜗牛,不靠天、不靠地,我们靠自己。
明·杨慎《艺林伐山》
伯乐的《相马经》上有这样描述千里马的话:“额头高高隆起,双眼像铜钱一样又大又圆,蹄子又大又端正。”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看见一只很大的癞蛤蟆,带回来对父亲说:“我找到一匹好马,样子跟您书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还不够端正。”
伯乐又好气又好笑,说:“可惜你找的这匹马只喜欢跳,不能驾车。”
点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只依赖书本知识会闹出笑话的。
明·刘元卿《贤奕编》
有一个人看到大雁飞来,连忙拿弓箭去射,一边拉弓,一边自言自语道:“射下来就煮了吃。”
在他旁边的弟弟听了急忙说:“鹅是煮了好吃,大雁却是烤了好吃!”这个人就放下弓箭,与弟弟争论起来。
兄弟俩争执不休,就去请社伯评理。社伯告诉他们可以大雁平分成两半,煮一半烤一半,他们都同意了。
等他们再回去找大雁时,大雁早就飞得不见踪影了。
点评:事情要分清本末主次和轻重缓急,未成功之前不要急着考虑享受成果。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看到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心里很着急。
这天,他干脆下田动手把禾苗一株株地往上拔高一节。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下子让禾苗长高了许多!"
他的儿子听了,连忙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部枯萎了。
寓意: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谁如果违背规律蛮干,就必然受到惩罚。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
孟 子《孟子·公孙丑上》
孟 子(约公元前390-前305),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当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一度为齐宣王客卿。他死后,门徒把他的著述编辑为《孟子》。《孟子》和论语一样,是问答语录体,但篇幅略长。书中引用的寓言故事,精粹深刻,风趣幽默,标志着中国寓言的成熟。
明·陆灼《艾子后语》
艾子到郊外出游,两个弟子跟着他,一个名字叫“通”,另一个名字叫“执”。
艾子感到口渴,便派执到村舍去要喝的。田舍中有个老者迎着门坐在那里看书,执上前行过礼,说明来意。
老者指着书上一个 “真”字问道:“你若认识这个字,我就给你喝的。”执说:“这是‘真’字。”
老者听了很生气,不给他喝的。执只好回去告诉艾子。艾子说:“执不懂变通,还是通去吧。”
通见了老者,老者又像问执那样问他。通说:“这是‘直’‘八’两个字。” 老者很高兴,把家里酿造的最好的酒拿出来给了他。
艾子喝了之后觉得很可口,说:“通真是聪明!如果像执那样‘认真’,一点喝的也没有!”
点评:人活在世上,到底该不该认真,认真到什么程度,如何变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明·刘基《郁离子》
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渡河时船翻了,他大喊救命。
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船还没有开到,商人大声叫道:“我是大富翁,你救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人把他救上岸,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现在怎么只给十两?”
商人大怒:“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沮丧地走了。
过了一些日子,这个商人渡河时船碰到石头又沉了,恰好这个渔人又在场。有人问:“你怎么不去救人呢?”
渔人回答说:“这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结果商人被淹死了。
点评:做人要讲诚信,否则最终会害人害己。
【成语】: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