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坚信,读书使人明智,使人温柔,使人感恩世界。读《不抱怨的世界》,让我进一步验证了我的信条。
如果说中国式的书籍让我们谦顺,那么外国的书籍让我们深入内心,去剖析我们的生活,去放大那些我们不曾注意的细节。威尔·鲍温的鼓励让我毅然带上了那个紫色的手环,去改变爱抱怨的我,去成就不抱怨的世界。不知道我为什么去相信不抱怨的作用,也不知道我何时去坚定的执行它,可我知道是抱怨让我的电子竞赛团队走向了分散,让我的朋友与我行同陌路,也让我深深地自责。我不是一个圣人,甚至是一个非常喜欢抱怨的人,玩游戏的时候,我会因队友的不佳表现而抱怨,做项目的时候我会因合作人的失误而抱怨,在学校会因不符合我习惯的规定而抱怨,这些抱怨像一把把刻刀,在他人的心灵上留下伤痕,永远留下疤痕,也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我的失败让我在遇见这本书的时候爱不释手,用3天时间读完了他,仅用一瞬时间带上了那个紫色的手环。21天里,我把手环在左右手上来回调换,也以一种惊异的眼光发现自己竟然如此的爱发牢***。书里曾说:如果持续21天手环不换手,不抱怨的习惯就算真正养成。而我的21天却从未到达,因为我的手环被一个同学试戴之后再也无法安稳地套在我的手上,那时我曾愤怒于他毁坏了我的手环,可转念一想,让我们不抱怨的不是手环的束缚,而是自己内心的释然。
从那时起,我的心中有了手环,也更加能平淡的去看待生活的起起伏伏。不抱怨的世界让我的生活逐渐远离了自私,让我能主动的去感悟生活的美好而容忍不平。放弃你的哀怨,去体验不抱怨的生活,感谢这本书让我更加乐观与积极,也希望大家都能尝试着去体验一下自己的21天。人生因不抱怨而精彩。
《不抱怨的世界》是美国知名牧师威尔.鲍温,发起的一项“不抱怨”活动,他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以前妈妈曾经买过这本书,当看到那个紫色的手环后,我很喜欢,紫色让我的心情很平静,但是我真的可以按照书上写的那样做么?我想那可能对于我来说很困难吧。
但是当我了解到这本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就有80个国家、600万人热烈参与了这项运动,学习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充满平静喜乐、活力四射的正面能量。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戴上紫手环,接受21天的挑战,为自己创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
记得有媒体评论这本书说,会改变你的命运!把坏事当好事办,人生就只有快乐、没有抱怨。我开始细细品读《不抱怨的世界》,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者不抱怨思想的召唤,渐渐融入到不抱怨活动中。现在正好借助这次机会,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抱怨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感到不满、抵触和怨愤的情绪。书中提到许多人的生活状态即是“我怨故我在”。想想自己,也曾抱怨过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如意,有些时候是自己太过于计较生活中的挫折。再看看周围的人群,很多人都有抱怨的“爱好”,抱怨仿佛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这便是书中揭示的抱怨普遍性。那么,人人都避免不了的抱怨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其实,抱怨无非是一种不满情绪的释放,人们抱怨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和安慰,似乎抱怨了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事实如何呢?抱怨并不会改变我们的处境,它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相反,抱怨只能使我们的情绪变坏,健康受损,工作效率降低,人际交往受挫,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以我自己的经验为例,读高中时,我抱怨数学老师讲课不好,渐渐厌烦上数学课,后来通过老师家长的帮助,我开始强迫自己喜欢数学不再抱怨,后来我真的喜欢上了数学,结果数学成为了我高考的提分科目。这使我得出一个结论:抱怨产生的消极情绪只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可谓百害而无一利。抱怨自己不如改变自己、抱怨他人不如帮助他人、抱怨社会不如奉献社会。
在我意识到抱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危害后,我开始认真探究如何消除抱怨思想,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首先,当我遇到不良处境时,我就会先问问自己,真有那么糟糕吗?这件事值得抱怨吗?对一个健康的,智力正常的成年人来说,真没什么可抱怨的。其次,即使真遇到什么挫折,也应该积极地面对,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抱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一味的怨天尤人,只能使事情更糟,想要改变现实,只有努力向前。正如霍金所言,“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能全力以赴。”
最后,我认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敞开心灵、接纳现实、乐观豁达,把抱怨的思想转化为积极的行动,这样就能积跬步而成千里,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我想人们之所以常常产生抱怨的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多,不够好。如果只想索取,恐怕永难感到满足和快乐。与其让自己生活在抱怨的世界里,不如去感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用自己的所学、所长奉献他人,奉献社会,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
我在思考,如果人们都能摆正心态,不再一味追问我得到了什么、我应该得到什么、我还没有得到什么?而是扪心自问,我付出了什么、我奉献了什么、人们因我得到了什么,我想不仅我们的生活会更充实快乐,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将更加充满希望。读《不抱怨的世界》已经过去很多年了,紫手环的力量也一直影响着我,虽然还没达到最高境界“无意识的有能”,但对生活中的小矛盾,小摩擦我已能泰然处之。记得有一次上课时,同学看见从不戴任何首饰的我竟然戴了一只紫手环,问我是何含义,我告诉他们紫手环的秘密,希望他们也可以不再抱怨自己的生活,快乐的生活。
如今的自己已经是大学生了,开始更加真实的接触这个世界,开始了解世界,《不抱怨的世界》也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了,这次借着这个机会开始重新阅读,发现自己的心境早已和原来不同了,开始有了更深的感悟,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正确的面对这个世界,不抱怨的快乐生活。
要一个人“不抱怨”很难,在生活上遇到任何的不顺遂,发发小牢***、吐吐苦水,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别忘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吸引力法则”,要知道,当一个人在说些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时,就会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例如:当女人常抱怨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已经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不相信有好男人”的因,所以即使遇到了好男人,可能也打从心里怀疑,这样即使遇到了男朋友或老公,也可能会错过吧;同理,如果多说一些感恩的事,则会为自己引来更多喜乐之事。这样,你要选择抱怨还是不抱怨?
在没有读过《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之前,自己并没有发现自己天天有多抱怨。自从看过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天天在抱怨,才了解我们的思想意念就像空气,除非有意识地去察觉,细心的发现,否则会像一阵风,没有人会留意。最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每天都有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的抱怨,对生存环境的抱怨、对交通阻碍的抱怨、对身体疾病的抱怨、对无法克服困难的抱怨、对政治现实层面的抱怨、对家人错误的抱怨、对配偶的抱怨、对子女的抱怨等等,我们每个人都有太多太多的抱怨。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人在抱怨:工作忙了,消费水平涨了,家庭压力大了,生活环境差了,或是感冒发烧头疼了,都要抱怨一番,怨天怨地,怨社会不公,怨人心不古,怨金钱至上,怨命如纸薄……似乎借此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并获得他人的同情。可是抱怨过后,一切照旧,问题该怎么解决还得怎么解决。
不满足,是抱怨的开端,说到底其实是我们在不断强调我们不想要的人或事物,细想想对一切抱怨的事物我们无能为力改变,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持续在心底恒、久、远。我们何不停止抱怨,让我们的思绪控制语言,语言可以造成行为,行为可以成就习惯,用习惯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停止说抱怨、批评、讲闲话的习惯。
抱怨是会传染的,会自己传染也会传染给别人!相对的,乐观也是会传染的,一样会自身传染也会传染给别人!
“买什么营养品啊?要这有这,要那有那,还吃什么营养品?我可不缺这个,过日子要节俭着点,能少花的.尽量少花,能不花的尽量不花……”——听,面对姑姑给她买的东西,奶奶又在抱怨了。
说起奶奶的抱怨,那可真是“历史悠久。”这抱怨自大我小时候起好像就没消停过:一会儿抱怨妈妈买菜贵啦,一会儿又抱怨我跳绳太费鞋子,一会又抱怨咸菜里放的油太多啦……总之是一整天唠唠叨叨。爸爸讲,对此他已经习惯了,因为从他记事起,奶奶就对什么都不满意。那时家里生活困难,奶奶一天到晚唉声叹气,不是抱怨缺钱,就是抱怨东西贵,尤其到了米袋快空的时候,奶奶抱怨最多,嗓门也最大。
奶奶亲身经历了缺衣少食的年代:一家子人过春节最好的时候,也就是几斤猪肉,一条鱼。那个年代很多东西还需要凭票供应,如大米、肉、鸡蛋、奶等豆制品等等。哪像我这九零后的一代,自打出生起,每逢过年过节的,桌上总少不了猪肉,鸡鸭鱼等等。至于现在更不用说了,想吃什么,可随时到超市里去买。甚至过年人们都不会在家里准备很多年货了,有不少家庭一家老小直接上饭店吃年夜饭,既省心又省力。
奶奶和爷爷结婚时的新房是又矮又小,光线阴暗的土屋,陪送的嫁妆是挂在墙上的穿衣镜。当我见到这面穿衣镜时,曾一度怀疑奶奶的嫁妆是不是买的二手货,且不说里面的漆画如何粗糙,那里面照出的模模糊糊的影子,都让你怀疑这是不是镜子。呵,别以为有灰尘,我都试过了,即使你先用湿布然后再用干布擦二十遍,镜子里的尊容都不会这样啊!听人说,当时结婚连个穿衣镜都买不起的也大有人在。
解放60周年,社会发展的愈来愈快,我们的生活也日新月异,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奶奶思想上哪里赶得上啊!
高大敞亮的房子盖起来了,各种家用电器用上了,家里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奶奶也抱怨的更多了。我刚上小学时,家里新添置几把折叠椅,奶奶便抱怨说:“有椅子坐不就行了,还买这玩意儿,叠来叠去的多麻烦。”后来折叠椅又换成了式样美观的沙发,奶奶又抱怨说:“有折叠椅子还买什么沙发,坐上去软塌塌的,有什么好,光浪费钱!”爸爸因工作忙,为省时间买了电水壶,电饭锅,奶奶又抱怨说:“放着那么多柴火不用,非得使花钱的电。甭心痛我,我老是老了,可还能烧水做饭呢?”过春节我们全家去吃预定的年夜饭,奶奶又抱怨说:“财主了怎么的,自己做不就行了?”
不过这时候,奶奶抱怨归抱怨,但我们都看得出来,奶奶嘴上抱怨,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而为奴十二载也是一个关于黑奴历史的经典影片。主人公Solomon Northup本是一个自由人,以演奏小提琴为生,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生活其乐融融。不料他却被两个白人以马戏团表演伴奏所骗,去了华盛顿,一觉醒来却发现自己成了黑奴。被贩卖给了Ford先生后,过了一段平稳的日子,后来又因为反抗他的一个白人主子无奈只能被买给一个素有“黑奴终结者”的Epps先生,也开始了他漫长的黑暗的12年黑奴生活。他在12年的黑奴经历中,过着炼狱般的生活。他日复一日不眠不休的工作,却还要被主人鞭打,不能表露出自己是个受过教育的自由人,必须低声下气的生活,还要每天为自己的生命忧虑。每天晚上,躺在席子上,睁大眼睛望着这个残酷的世界,想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心酸无奈的留下眼泪。在此期间,也目睹了更多黑奴的悲剧,种植园主人Epps先生残暴成性,以虐待黑奴鞭打黑奴为乐。
当有黑奴因为承受不住工作的重压倒下时,只是用冷水把他泼醒,如果醒不来,就草草埋掉了事。而黑奴群体中也毫无性别之分。主人生气了,女黑奴也一样扒光衣服用皮鞭抽打至皮开肉绽。男女黑人一样在露天场地洗澡,甚至在在同一个屋檐下睡觉。人性的羞耻感自尊心被无情剥夺。长期的欺压鞭打,黑人们已经变得麻木,甚至是习惯了那种非人般的生活。也许对于黑人来说,自由都没了,肉体也遭受着无与伦比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他们也无力挣扎。当主人公Solomon被白人鞭打,被吊到树上一整天时,几乎没有别的黑人来拯救他,他们都是照常的生活,完全视为无物,不过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还是有一个黑人小姑娘过来喂Solomon喝水,让他不至于饥渴而死。当主人Epps先生欲欺奸Patsey时,她也只是痛苦的留下泪水,不能也不敢反抗。很多个值得深思的场景,都是如此的刻骨铭心。
整部影片充满了压抑,恐惧的气氛。黑人被剥夺人性成为只会工作不会思想的人肉机器,这违反了人权。而影片中贝斯先生帮助所罗门回归自由人的.情节乃是是影片最为激动人心的地方。最后所罗门满含热泪的拥抱,他的妻子。片尾由压抑沉重的音乐切换成轻松闲适的音乐,也让我们知道,世界并不会永恒黑暗,光明也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影片中,声嘶力竭的呼号,暴力血腥的压迫,撕心裂肺的情感纠葛,让很多人沉思不已,甚至是泪流满面。而影片中关于种族问题,人权问题以及社会变革等带来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愿世界少一点黑暗,多一丝光芒。
第一眼看《不抱怨的世界》,说实话没什么感觉,在我还没有任何反应的时候它已经在我手里了,既然这样,那就了解了解它好了。
在看完第一节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有所吸引,但不能说深深的,以前对这种几百页都是“讲道理”的书,可以说是很排斥,我也不知道这本书是哪里吸引了我,让我有要把它看完的冲动,也许是因为它所讲的道理正是自己身上发生的,所以会对它感兴趣。
这本书主要就是鼓励大家快乐的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反应当代人的生活状况,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承认自己是个爱抱怨的人,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这本书的“传播者”——紫手环。
作者威尔.鲍温和大家玩了一个游戏,而这个游戏的主角就是上面所提到的紫手环,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大家把紫手环戴在手上,一旦你发现自己抱怨了,那就把紫手环从这只手移到另一只手上,一直重复,记录一天你所移动手环的次数,看看你到底是不是个爱抱怨的人。如果你可以做到坚持21天不抱怨,那么,你就成功了,不要小看这个游戏,告诉你,这是个挑战,不信,你试试。有人问,为什么非得是紫手环,说实话,紫手环只是这个游戏的象征,其实它没什么意义,你可以随便一个手环,甚至是随便的一个东西,只要在你抱怨的时候可以移动,提醒你的东西都行。当然有人会说,这根本就没什么用,那么你就错了,在你移动紫手环或其他东西的时候无形中就分散你的注意力,而人的正常反应都是觉得自己又抱怨了,所以想要停止这列行为。而时间一久,习惯也就形成了,没有谁会喜欢满腹怨言的自己。
爱抱怨的人是不招人待见的,这个道理想必大家应该都知道,如果宿舍里有一个人心情不好,那么整个宿舍里都是压抑的气氛,你的个人情绪会影响你身边的每个人,像这样的人,我们不自觉的就会反感,讨厌,谁会喜欢让自己不开心的人呢?所以说,抱怨很能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你每天拉着的那张脸,会让别人看着都难受。不要不相信,你试着换位思考一下,你喜欢每天都唉声叹气的人吗?你喜欢每天都看到沮丧的脸吗?如果你也不喜欢,那就试着玩玩我们的紫手环游戏。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