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老山界》。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作者先写衬衫,由这件衬衫回想起四年前发生的事情,追述衬衫的由来。这种方式就叫倒叙。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段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应当强调的是,倒叙决不是整篇的由尾到头的逆向叙述。提到开头先叙述的结局或最突出的片段,在全文中只是一个局部,其下面的部分才是文章的主体。而这主体部分采用的仍是顺叙的方法。总之,倒叙只是顺叙方法的一种局部变通方式。其次,顺叙部分的结尾与开头先写的那个结尾遥相呼应,结构才算完整。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先写鲁迅收信、看信,再插叙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最后写鲁迅转信。这一段插叙交代密信托付鲁迅先生的缘由,突出鲁迅先生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人,也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或***,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典型的形象以及一些经典的情感寄托与描写,它们大都是流传很广的,选中它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们用文学的语言表述,再加上自己的感情倾向,只要合乎情理,一定能打动很多的读者,并且,选取这样的材料会大提高你的见识品位和你的文章品位。这样的文章虽然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本中比较少,但在现实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很多的。如高考(微博作文《赤兔之死》
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我们说,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
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记一辆纺车》;
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挺进报》;
③以人物为线索,如《回忆我的母亲》《背影》(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如《荔枝蜜》;
⑤以时间为线索,如《老山界》;
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小橘灯》(也是以第一人称"我"为线索。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如《七根火柴》;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有时除了明线外,还有暗线,如《藤野先生》。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对语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分析文章的过渡呢?首先要分析过渡的方法,了解过渡的规律。一般来说,过渡可以用词语、用句子、用段过渡。如《白杨礼赞》用"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句过渡。其次要了解过渡的作用。在记叙文中,过渡的主要作用是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由顺叙转入倒叙时,用"我紧紧地抱住她,眼泪洒在记忆的门里"过渡,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又用"……我抹去眼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进行衔接;交代,说明有关的记叙要素时,也需过渡。
至于"连贯"是指一段文字中句子与句子之间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前后呼应,上下衔接,使语意贯通,形成有机整体。
另外要注意文中的交代照应。一种是文题照应,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种是文章的首尾照应,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文章开头说:"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结尾写:"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还有一种是文中的前后照应,如《挺进报》,前面有许晓轩模仿陈然写仿宋字的交代,后面,许晓轩当着敌人的面查对笔迹得出"笔迹相同"的结论也就真实可信。文章前有交代,后有照应,可使文章显得严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