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离开不只是结束的作文600字)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离开不只是结束的作文600字)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3-30 13:12:31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离开不只是结束的作文600字)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一】

我想说问题不仅仅出在校长和老师身上,家长的责任更大。

一开始以为是个孤儿院,可是当发现这些孩子都是被家长送来的,顿时觉得校长和老师所作的恶也不过如此。试想一下让你去管理这样一群叛逆期的少年,你会怎么做?反正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又什么都不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你会跟他们讲道理?

所以我觉得电影不仅仅表现了老师们的恶,黑的更深刻的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们,是他们给了这些恶魔生存作恶的空间。有人生,无人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孩子的家长受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孩子们没有被解救(现实中没被解救的肯定占多数),那以后他们又会怎么对自己的孩子?想想俩兄弟刚到学校的时候,别的孩子怎么对他们的。老师们对孩子作的恶只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恶,本来不坏的人也会变坏。

回头看看中国,年轻人都拼命往大城市挤,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遭遇又会是怎样的呢?而且中国的教授之流,比之片中校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唉。。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二】

我们总觉得身边人永远在我们周围,会按照我们的想法生活,所以我们会用他们的`关怀肆无忌惮地伤害他们。殊不知,当他们的心遍体鳞伤时,我们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总有那么一个人愿意倾尽一生去呵护你,请不要肆意伤害他。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努力时,无论我们有多认真,无论我们做的有多好,也会有人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我们也许会因我们的劳动成果被嫌弃而难过。

总有那么一个人不喜欢你,但是你一定要 爱自己。

我们大都喜欢美的事物,但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喜欢了一件事物或一个人,当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时,不仅失去了欣赏他的资格,也深深地伤害了他。

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痴迷,但请不要以爱之名去伤害。

白云悠悠,荡出一世清欢。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三】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国际六一儿童节;今天,也是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因为我们观看了《相约杜鹃花开时》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6名同学在4位老师的带领下,去柳树营子小学和王营子小学,把全校师生通过义卖购买到的文具捐赠给他们的整个行程。

第一站是柳树营子小学,他们的教室没有我们教室这样大,但却有几株精心调养的小花摆放在那里;他们的教室虽然不那么明亮,但孩子们的笑容却照亮了整个教室。

接到文具时,他们像捧着名贵珠宝似的.,想摸摸看看又怕弄坏,他们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看到这些,我惊讶了,平时,我们毫不珍惜,想扔就扔的文具,他们却如此珍爱,跟他们相比,让我感受到了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幸福。

第二站是王营子小学。他们的课堂上没有同学在交头接耳,也没有同学不认真听讲,而我们的课堂经常乱轰轰的,每个同学都毫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和他们相比,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第三站是王营子小学三位同学的家里。

第一名同学的家座落在半山腰,他每天上学都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再转出租车上学,而他却不以为苦,以为这件事很正常。他平时还要帮家人干农活儿,很辛苦!但他总能抽空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并不落后。

第二名同学的家在一个村庄里,她的爸爸体弱多病,她的妈妈腿脚不方便,但她却能全面发展,尤其是长跑,她经常代表学校去参加长跑比赛,很厉害!

第三名同学的家里只有他和爷爷相依为命,但爷孙俩儿却人穷志不短,仍然把家里收拾得有模有样。

他们面对艰难的环境是如此地坚强和自信,令我感动。

这次观看纪录片,我的幸福感尤如泉水般涌上心头。我懂得了,幸福就在身边,只要你珍惜现在的生活,你就会感到——原来你一直都沉浸在幸福的海洋里。

总有离开时作文600字【四】

这是一部2016年拍摄的丹麦电影,之所以在很久没写影评之后,想要就这部电影表达一点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这电影不好,而同时很多人觉得它很好,也就是说我对这部电影和很多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了表达的愿望。当然,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来自不同的角度,也应该是生活之常态,而这部在我看来非典型的北欧电影,引发我去表达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失去亲人的两兄弟在寄宿学校遭遇到暴力与欺凌,一系列的抗争之后,正义最终得到伸张。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首先作为电影,我只消看五分钟开头,就可以知道两个小时的情节发展与最后的结局,其间每个角色在他第一次出现的一张脸上就把整个角色的轨迹演进完全显露,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无聊了。

这是无聊的部分,不过其实现实中的无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往往很多无聊是必须要予以泰然处之的。引起我第一层不喜欢的,是电影传达的简单价值判断,这就需要阐明一些我的立场。我觉得复杂是任何判断的基础,人性、生活,甚至细微到现实的某个断面,都是不能做出断言式判断的,是非善恶之类仅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对某一不断变化事物的短暂评判。任何简单的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电影所传达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如果每个人都被确定的分配给好人与坏人的位置,那么就不会有人想当坏人,坏人就完全失去了被理解的可能,而没有沟通与理解,正是所有暴力得以孕育的土壤。

第二层不喜欢,恰恰是这样一部电影,会有很多人喜欢。另一部与此类似的.韩国电影《熔炉》,高居豆瓣电影Top250第20位,人们对弱者的遭遇表达放大且不负责任的同情,希望看到正义的伸张,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仇的即时生效。类似情感的泛滥与无可厚非,正是这个时代的重疾之一。煽情无处不在,而往往缺乏理智基础支撑的感情只能沦为维持时间很短的生物电波效应,追求速度是很多人的愿望,这速度涵盖了生活的很多方面,有身体的速度,也有情感的速度。如此短暂又高频的情感刺激,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让本应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逐渐麻木。

第三层不喜欢,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电影中的苦难具有明确的指向,也有明确又单一的摆脱之道。似乎离开寄宿学校,兄弟二人的苦难就会终结,这是如此幼稚。生命并没有人们所赋予的太多意义,而苦难更是几乎会伴随整个生命历程的,在巨大的空洞面前,个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才是真相。也许我这样的看法是偏执与悲观的,但如果一个人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人性的枷锁》,是《玻璃球游戏》,是《日瓦戈医生》,那么他可能就会和我有差不多的想法。

挺久时间没有写影评,并不是没有在坚持看电影,(刚刚看的电影《狗镇》,这样的电影才可称典型的北欧电影吧)只是很多时候由电影引出的情感与思绪会被自己渐渐归类,只有某一类东西积累到足够充盈的时候,才会有想表达的愿望。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加,电影所能带来感触的频率自然下降。但一如生活本身,在平静中度过的那些日子,才是点滴铸成自我的时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