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温和、幽默的体育老师。他姓李,年龄大概在四十至五十岁之间。脸上虽然有点儿皱纹,但是依然很精神。我们班同学都很喜欢李老师。
李老师经常给我们讲笑话,总能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有一节体育课上,同学们都没精神,因为上一节语文课上,我们考试考得很不好。语文老师生气极了,把全班训了一顿,并罚我们抄卷子,没及格的同学留在班里沮丧地抄卷子,上体育课的同学都在想回家父母该怎么收拾我们,所以每个人都没精打采的。李老师看到这种情况,给我们解围,出了个主意,叫班里同学下来,说今天有测试。
等学们到齐后,李老师对我们说:“我小时候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第一名,可是老师却经常批评我,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老师是班里的倒数第一,有的说老师考第一是抄的……答案都不对,老师说:“那是因为我是卫生组长,一次把老师的破烂不堪的文件当作废纸扔了。老师再用时找不到了。”话音刚落,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忘记了一切烦恼。
瞧,这就是我们的体育李老师。这样的老师,谁能不喜欢呢?
汪老师是我们的体育老师,她上课认真负责,无论什么高难动作——跑步了,蛙跳了,高抬腿了——都会为我们示范——结果就在一旁气喘吁吁了。她非常受我们同学的欢迎,经常与我们打成一片——记得上学期我们十分恶趣地和汪老师玩互相解鞋带——然后她就一边跳着躲避我们的“进攻”,一边大喊“啊,我不太会系鞋带呀!要系很长时间的呀!”我把目光移到并停留在汪老师的小白鞋上,几何图形般的整齐严谨、玫瑰绽放般地规范有序,排除这鞋带是汪妈妈系的可能性,看来汪老师“强迫症”很严重啊,如果她这叫“不太会系鞋带”,那我能不能说我不太会呼吸呢?!
再说说前几堂体育课的事吧,我们很快就学完了体育课上需要学的内容后,汪老师便让我们解散自由活动,她的话声刚落,我们就十分“自觉”地三五成群形成一个个圈子。汪老师一头扎进离她最近且人数最多的女生群——就是我所在的“圈子”——我们都是因为速度慢而没能离开的。汪老师走到“圈子”中央,说什么要教我们减肥,还说是和“杨姐”同款,“杨姐”是谁?我同桌也叫“杨姐”呀!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看着汪老师在我们中间蹦跶了几下,然后就开始大口喘气,汪老师还说要扭起腰什么的,然而我们就一同质疑:“汪老师,您有腰吗?”汪老师立马便发急地让我们摸,说她腰还是有的……
前段时间,汪老师说特别想打人,还着重说她打人还是很疼的,她问我们谁学跆拳道什么的,作为上海市注册空手道运动员的我和周姐举起了自己的小手手,然后,汪老师做起格斗架势,抡起拳头向我脸上打去,唉!汪老师出拳速度慢得惊人,看来也是有意控制了力量,我便也不做隔挡防备,硬生生挺了这一拳——然而没什么感觉。我有些无奈地看着汪老师说:“汪老师,你可以打墙……”然后我便和周姐不约而同地抡起拳头砸向了墙——内心狂叫“好疼!”
我们很喜欢汪老师,我想,我们可能早已就把汪老师当成了朋友。
寒假里,利用拜年之外的空余时间阅读学习了《新课程视野中的小学体育教学》这一书籍。虽然只是大体的浏览了一遍,但还是从中认识到了一些东西。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程的推进,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提升教师的质量成为保证新课程实施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来承担。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之路的必然。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也是一种责任,学习是人一生当中无处不在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领导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只是构建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著名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的方式。
因此,本书建议教师们直面缺点,认准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可借鉴的资源,从经验型教师上升到研究型教师。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要反省、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将一些来自于教学第一线的、有价值的、鲜活的教学问题、教学专题以及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我们对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进行反思,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也可以对教育理念和教育艺术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性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直接指向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解决,这样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开阔教师的研究视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原动力,教师需要聚焦课堂,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占据了教师教育工作的大部分。课程改革以为我们开辟了大显身手的创新舞台,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氛围也日趋浓厚,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促进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满足孩子们的运动需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需求的水平越高,越明确,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会越大。
本书从总结实践经验构建体育课程理论和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两个方面同时展现,这可使我们建立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将来的实践取得理论的指导。本书的这一鲜明特征将使有志于推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师把本书作为参与改革、加速改革进程的参考书。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