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杨老师给我们做了有趣的实验——鸡蛋的沉浮。
上课了,杨老师神秘地从袋子里取出了两个鸡蛋、两个玻璃杯、一袋盐和一个勺子。在同学们期待的眼光下,实验终于开始了。
杨老师先往一号、二号两个玻璃杯里装满纯净水,然后将鸡蛋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这时的鸡蛋就像潜水健儿一样跳进水中,安然躺在水底。这时,杨老师在二号杯子里不断加入食盐,奇迹发生………这时的.鸡蛋宝宝就像睡美人从梦中醒来一样,揉眼睛,伸展懒惰的腰,稍微向上移动!同学们的眼睛圆圆的,大大的,直直地盯着二号杯子,害怕错过见证奇迹的瞬间!慢慢地,慢慢地,鸡蛋浮出水面。突然,教室沸腾起来,同学们同声尖叫,但很快又安静下来,我们的心里充满了疑问。为什么鸡蛋会浮起来?杨老师似乎看穿了同学们的心,语言重心长说:“我们在水中加盐时,水的密度发生了变化,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的话,鸡蛋就会浮起来。所以我们看到二号杯子里的鸡蛋宝宝浮起来了。”听了杨老师的话,同学们有想法点头。
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浮力,接下来,杨老师给我们打了一个有趣的游戏。赖奕帆同学扮演鸡蛋,杨老师扮演纯净水,这时的赖奕帆被杨老师紧紧抱住,她用九牛二虎的力量也逃不掉杨老师,杨老师又让几个同学扮演盐,在这几个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赖奕帆同学迅速逃脱了。啊……原来如此,同学们同声说。通过这个游戏,我也找到了物体能否浮在水中取决于密度的答案。在清水中加入盐后,清水变成盐水,盐水的密度比鸡蛋的密度大时,鸡蛋的浮力比重力大,鸡蛋顺理成章地被“托”托。
这次实验很有趣!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盐水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二是我们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实验,可以从周围获得更多的科学道理。
那天,我在帮爸爸拿钳子时,不小心将一些螺丝钉打落在地上,我伏下身捡螺丝钉时,忽然发现有几个螺丝钉的表面上有一层像黄沙一样的物质。爸爸说那层物质是螺丝钉生的锈。我小心地将这几颗小小的螺丝钉捡起来,认真观察,心想:螺丝钉生了锈不好看,应该把它的这层“皮”洗掉。我便随手拿来了一杯爸爸喝剩的.茶水,小心翼翼地将几颗螺丝钉放入杯中,盖上杯盖。第二天,我打开杯盖一看,发现茶水全变黑了就像平常用的墨水。望着这杯“墨水”,我又惊又喜,是什么原因使茶水变色呢?一个个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是铁锈和茶叶产生反应还是铁跟茶叶产生反应?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开始做实验:我拿来两个一样大的杯子,分别倒入五十毫升的茶水,贴上号码,在一号杯中放入两颗没生锈的螺丝钉,在二号杯中放入两颗生锈的螺丝钉。一小时后,我发现,一号杯没有什么变化,二号杯里螺丝钉的周围有点变黑,但茶水还是没有完全变色。两小时以后, 一号杯还是没什么变化,而二号杯中的茶水完全变成墨水。看来铁锈才是“原凶”。铁锈为什么会让茶水变黑呢?我还是想追根究底,翻阅了许多科普书籍。最后得到答案:茶叶里含有一种叫单宁酸的物质,遇到铁锈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茶水变成黑色的液体。
难忘的实验,使我理解了“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攻到自然成”这句名言,同时得到启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发大水,美丽的幻象曾都是我写作的题材,我在脑子里都想好要怎么写了,却不知动笔,那一次次的机会都与我擦肩而过。机会是给准备好的'人的。
在一节语文课上,张老师说,这样东西是好是坏,都要看你有没有用心。如果你只是随便写写而已,还想发表在报纸上,那是不可能的。在你拥有时不珍惜,失去才知道重要,用这句话来形容我最恰当,我已经参加两年的小记者了,哪一次是用心写的呢?现在2014年小记者要开始报名了,我才用心去对待每一篇稿子。其实我心里清楚,如果你很认真的也罢了,但是如果你很随意的对待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动和文章的话,那交着300元又是为了什么?
即使是一项作业,也要用心去完成,不是敷衍了事就能过去的。老师无所谓,重要的是你的心态,你不是为老师而活,也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这是每个人要记得的!
每一件事,只要你用心了,就会完成得很好,每一个梦想,只要你用心去完成,也会出彩。
1918年,他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门第。在他很小的时候,有一天看到母亲捧着一本叫《红楼梦》的书出神。后来,他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何对那一本书如痴如醉,他甚至还产生了要英译《红楼梦》的想法。
1947年,正读燕京大学的他,试探着写了一篇红学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文章恰被胡适先生看到,胡异常高兴,主动给他写了一封信。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先生共给他写了6封信。从此,他走上了漫长艰辛的红学研究之路。
1948年,他完成了《红楼梦新证》这部被誉为“红学方面一部划时代的重要着作”。该书于1953年9月由棠棣出版社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三个月内连着再版3次,当年的研究者们几乎人手一册。这是红学史上首部文史哲综合学术论着。
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外文系调到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由“红”变成了“黑”:1968年被关进“牛棚”,差不多一年后,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别人都说他,“成也‘红楼’败也‘红楼’”。然而,无论包围在溢美之词中,还是饱受他人的呵斥拷问,所有的一切都没改变他对学术研究的忠诚。即使是在“五七”干校,每日劳动之余,他依然没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读《红楼梦》,写。
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坎坷,他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几近失明。可是老人依然每天工作、笔耕不辍,着书立说,先后撰写了《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红楼夺目红》等几百万字的红学专着。他就是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是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周汝昌。
人生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可选择之后应是无悔的付出。周汝昌在生命起程的那一刻就找准了前行的目标,有了方向的引领,让他一次次拨开云雾,在生命的征程中用一生的时间朝着心中的圣殿稳步前行。可整个路程并不是寂寞的,因为他收获了生命春天的同时,也收获了夹岸桃花,一路风景。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