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初中生)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初中生)

首页写人更新时间:2023-01-31 20:10:59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初中生)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一】

别人家的孩子:

你好!我们曾认识了很久,虽然认识,但为什么我们见不了面,也许有什么原因吧?

你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挂在口头上,你很优秀,智商高,品德高,长得好,人品也高。

我曾恨过你,因为你曾经常来打扰我的生活,让父母常常因为你而训斥我,打骂我。你也曾打扰过别人,扰乱过别人的正常生活,让父母来拿你与我们比较,从而寻找我们的缺点来限制我们的自由。在我们的印象里,你犹如一个魔鬼,使我完全没有了自信。

我曾想过怎么让你消失在各个家长的印象里,可是失败了,也曾和伙伴讨论过你究竟是谁,我们想解开你的庐山真面目。让你的缺点展现在各个家长的面前,这样我们就可以又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了。

你在老师家长面前就是一本正面教材,家长一想到你,就会让我们多多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智商见识。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你成绩不是满分,就是接近满分,让人家长们羡慕不已。但是你在学生的眼里可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对你没有什么好印象。

我就想请教你几个问题,你为什么学习那么好,为什么品德人品那么好,你来到我们身边的目的是什么?我想请你以后不要再来打扰我们的生活了,不要再来打扰我们的学习了。

今天写信贸然打扰,就是想问问你,你到底是谁?

写信人:

年 月 日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二】

定理二主要阐述了幸福原则。虽然幸福原则不是康德所认为的普遍适用于每个理性存在者的实践法则,但是康德看不否认幸福的作用,并且认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本性。康德花了大篇幅论述幸福原则、幸福与德行的关系以及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

1、幸福原则: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本身皆为同一种类,并且从属于自爱或个人幸福的普遍原则。即一切物质的、主观的实践原则都是从属于对幸福的欲求这股基本的原则。出自一个事物实存的表象的快乐,在它应当是对这个事物的欲求的决定根据范围内,是以主体的接受性为基础的,因为它依赖于一个对象的此在。即人们的快乐(幸福它是由人对所希望得到的对象而确定的它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主观感觉决定的,是依赖于人的愿望的那个对象而存在的,倘若人们想要的那个东西没有得到,那么这种幸福便不复存在了。从而它属于感觉(情感,而不属于知性,后者依照概念表达表象与一个客体的关系,而不依照情感表达表象与主体的关系。即幸福是之于主体(人的一种感觉,它不是依赖客观实在而是依赖主体的感觉。于是,只有在主题期待于对象现实性的那种愉悦感觉决定欲求能力的范围之内,这种快乐才是实践的。但是,想在一个理性存在者有关贯穿他整个此在的人生整个此生的人生愉悦的意识就是幸福,而使幸福成为意志的最高决定依据的那个原则,正是自爱原则。于是,一切质料得原则既然将意愿的决定依据置于从任何一个对象的现实性那里感受到的快乐与不快乐之中,便在它们一并属于自爱原则或个人幸福的范围以内。即这种原则就人们的行动是以是否获得了幸福快乐为依据的。

2、幸福与德行的关系:尽管康德把德行看做人之所能得到的最高的东西,尽管他把先天理性和感性经验对立起来,但他并不排斥幸福原则。相反,他认为幸福是一个完善的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幸福虽然和德行相关联,但它既不是德行的附属品,也不是德行的派生物,如斯多亚派所主张的那样:幸福就是对德行的认识。在康德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还不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道德虽然是最高的善,但不是唯一的善也不是完全的'善。一个有德行的人还应该得到幸福,最理想的情况是所得的幸福和他所有的德行在程度上相一致。不应得的幸福是无价值的,得不到报偿的德行本身虽然可贵。而伴随着应得幸福的德行却最为理想。德行是幸福的条件,其本身必须是无条件得善。所以,康德的德行论并不否认幸福为完满的道德生活所必须。他所着重的不是幸福,而是去研究怎样才值得幸福才配得上去享受幸福,研究幸福的条件是什么,以及这种条件是从哪里来的。

3幸福之所以不能成为实践法则的理由:由对幸福原则的论述可知,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同的,只有自己期待的对象得到了,才算的上幸福,而每个人的对幸福的欲求是不同的,因此,幸福是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法则。

整体来说,康德对于幸福的阐述是基于道德法则基础上的,是辩证论述的,因此,很有说服力。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三】

消息,内容是这样的: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天,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学习了。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还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见到电脑就反感。他是队员、团员、党员、公务员,将来还可能知道地球为什么这么圆。这种生物长得好看,写字好看,成绩单也好看,就连他的手指甲也是双眼皮的。这种生物每天只花十块钱就觉得奢侈浪费和犯罪,这就是感动中国2011,十大人物之——别人家孩子。”

这段话没有讽刺的意思,说的也不过分,只是抱怨一下我们心里的不平,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别人家孩子……”,而我们却不如别人家孩子。我们不和别人家孩子比,我们会自己寻找竞争对手。我们不想听到“别人家孩子”这个字眼,也不想成为别的父母口中的“别人家孩子”。无论别人家孩子多么优秀,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一滴水。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太苛刻,要像“别人家孩子”一样优秀就可以了么?别人家孩子回回年级第一,我们却只能在中下游徘徊。别人家孩子十几岁就上大学,而我们学不会还要留级。别人家孩子长得如花似玉,而我们却平凡的不能再平凡。别人家孩子回家就知道写作业,写完作业就看书,而我们回家就钻进电脑里,永远玩不够。

我们没有别人家孩子那么优秀,但我们努力做最棒的自己,终有一天,我们会追上别人家孩子,那时候,父母还会不满足么?会的,只要有别人家孩子,就有我们,我们不会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家孩子。尽管事实摆在眼前,但我们,已经努力做最好。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四】

口中有德的人,总会有意外的惊喜。我们刚来的学校时,师姐就告诉我们,在宿舍楼下,遇见宿舍阿姨,一定要问好,因为这不仅能体现你自身的素质,还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我虽然不知道师姐这样千叮万嘱做这件事的原因,但我还是按照师姐的话去做了。我每次遇见宿舍阿姨,我都会问好,不知不觉中,宿舍的阿姨们都认得我啦,有时候,我还会和阿姨唠唠家常,说说趣事,一来二去的,我们就更加熟啦。后来,有一次我有事很晚才会宿舍,当我回到宿舍时,宿舍已经过了关门时间了,这样一来,我就回不到宿舍。这时,宿舍阿姨认出我来,并替我当保我是这栋楼的住宿生,这才让我回到宿舍,安然入睡,不至于流落街头。后来,我在睡觉前想:原来和阿姨打招呼,是有这样的惊喜呀。这件事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那以后,我更加口中有德,常常与人方便。在这个繁花世界里,总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如果我们能多一点留德,或许这个世界会对我们温柔一点。

口中无德的人,总看不见别人背后的努力,看不得别人好。记得高中的一次,我拿了全班第一。这时,周围的同学总是对我有不明的`敌意。我的数学不太好,有一次,我就拿起我们试卷,去问数学课代表,那一题怎么做,谁知,她对我说:“你不是全班第一吗?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你都不会呀。”她说完,我之后就没问她啦。后来不知怎的,我和她成为了不算朋友的朋友。可她总是对我抱怨她的同桌这不好,那不好的,她说,想和我成为同桌,这可吓死我了,于是我连忙叫她打消这个念头。后来的后来,我就慢慢远离她了,有时,我经过她的桌子,她还和她同桌有说有笑的,我看到这一幕,我突然觉得,心不舒服。算了,口中无德的人,总会有人告诉他们到底该怎么做的。

有些人,口中无德,总是在给你添堵。你说一句,他说一句,然后他说完了之后,你就不想说话了,他简直就是话题终结者。这样子还好,因为有比还他过分的人。你笑容满面的和他聊天,一说话,他的嘴巴就不停的攻击你,还把你的过去的糗事说给别人听,让你给人笑话;要不就是说一些难听的话,让你不好过,嘴巴可毒了。其实,我想说: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吧。记得《***姐妹》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你嘴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的确,嘴巴恶毒的人大多非常消极,且心里阴暗,日子过得糟糕。他们在愤怒及委屈的时侯没有理智,情绪也极不稳定,从没有真正的快乐过!

恳请你,口中有德,别总是揪着别人不放,你有这个闲情逸致,你还不如多读一些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芸芸众生中,我们都非常的渺小,别为了一些小事,伤害到别人,也别伤害到自己。请你口中有德,从而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也对身边的人好点,做到口中留德就好,毕竟下辈子我们不一定能够遇见!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五】

“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不玩游戏,从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回回年级第一……”

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这种生物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能考硕士、博士、圣斗士,还能升级黄金、白金和水晶级,他不看星座,不看漫画。这种生物叫做别人家的孩子……

这是红遍大江南北的热帖,大多数关注它的人都是一些孩子,它说出了孩子的心声……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于是天天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差,每当孩子说让父母去当那个好孩子的父母时,总少不了父母的打骂……

也许那些好孩子并不完美,但他拥有你没有的优点,所以在父母的眼里,他是完美的。

父母从来不会说自己的孩子好,每当别人夸奖自己的孩子时,父母总是觉得,那个人只是在说客套话而已。因为父母总是说这样的话,所以孩子对于好孩子渐渐地产生了抵触,父母说一次这样的话,那自己的孩子对好孩子的抵触就会更深一层。

不只是家长,老师也会用好学生和差学生来相比较,虽然老师都说会对好学生和差学生一视同仁,但真的做到了吗?没有。不管如何,在老师的心里,好学生和坏学生还是有差异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说好学生和差学生。好学生学习很优异,深得老师家长的喜爱,但他也失去了该有的童真,过早地进入到了成人的世界,变得虚伪;差学生虽然学习不好,但他拥有了童真,也享受到了童年应有的乐趣……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六】

家长们都会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还会把我们和别人作比较,可是家长没有想过我们的感受啊,这样的话很容易伤到我们的自尊心。

我呢,在班里资质平平,每次都不会脱引而出,就是这样,老妈每次考完了试就会和我的朋友韩良泽作比较,我妈会叽叽喳喳唠叨个没完边看卷子边眉飞色舞的说:“你看你,这道题人家怎么就对了,你就错了?……”我听得耳朵都长茧了!但我没有勇气去堵住我的耳朵,我只能应和着:是、好、明白了等等的话语。我心底里一直在唱:“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前几天,老妈又开始做比较了,我要上六年级了,应该学学骑自行车了,这不,在车市上,老妈看见一个小孩在试车就说:“你看看人家,人家是自己试,你是让老爸帮你试。”她共看见了两个小孩,他就对我重复了两遍,我受够了,说了一句:“要是你再说的话你自己买算了!”我彻底发怒了,扔下这句话到一边生闷气去了。

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会这样和别人拼孩子,人家是拼爹拼妈,现在都拼孩子,而且不光是比孩子,家长为了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竟然让孩子牺牲孩子玩的`时间去让孩子上补习班,这何必呢?孩子的天性是玩,家长们可不管这一套,还有理由: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样固然是拔苗助长,还给予了孩子很高的厚望,什么考好大学回来孝敬父母啊,以后有赚大钱等等,我还问了一下,现在农村的孩子也在报学习班。这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攀比。

哎,家长们,别再伤我们自尊了!

批判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作文【七】

提起西方哲学上的两大重要人物,一个是柏拉图,另一个就是康德。虽然说康德思想很多都陷入绝对性,被同时代和后世所批判,尤其是黑格尔的修正,和叔本华的“另辟蹊径”但康德哲学奠定了近代哲学的根基。

先简单介绍一下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生于1724年4月22日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自幼养成了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道德情操。在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学业后,留校任教,除讲授物理学、哲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770年,他由讲师升任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一直保持这一职位至退职。18世纪80年代,他曾两次出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他终身未娶。1804年2月12日去世。康德生活作息的规律性,使被不同时代人们所称道的。开始我还有些怀疑,读了《实践理性批判》之后,我深深地相信,读他的书尚应在固定时间下潜心研读方可,更何况写书者。

我选取《实践理性批判》(商务出版的118-144,作为读书笔记的读本。

先说明康德对《实践理性批判》的预设。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康德将意志自律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个先天综合命题的解决,延伸到《实践理性批判》中,引向自由意志的自己立法,确定了自由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按照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的说法,实践理性批判应当阐明的只是纯粹实践理性,并为此而批判理性的全部实践能力。如果它在这一点上成功了,那么它就不需要批判这个纯粹能力本身。“因为如果理性作为纯粹理性现实地是实践的,那么它就通过这个事实而证明了它及其概念的实在性,而反对它存在的可能性的一切玄想就都是白费力气了。”

在泛论中,《实践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在“辩证论”中提出的。纯粹理性是辩证的,即易受到一种不可避免的幻想的或实践上对于行动的关系。他要求有一切条件的绝对总体作为任何出现为有条件的东西的必然的先决条件。可是有一切条件的这个总体不能在现象范围内找得到,理性就进行在物自体的范围里来寻找。为了能进行纯粹实践理性辩论,需要假定意志是由一条普遍规律的形式而不是有任何内容所决定的。至善有两种成分,德行的实现,和完整的幸福。“如果道德律作为至善条件也已经被包括在至善概念中了,那么就不仅仅至善是客体而且就连他的概念及他的通过我们的实践理性而可能的实存的表象,也同时会是纯粹意志的规定根据了。”(P119-120即是说,唯一纯粹的动机就是道德律本身,因为如果意志是为一个称为善的对象所决定,他就会不是纯为道德律所决定的了。

至善不仅仅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是最大的道德的善与最大的幸福一致。至善是纯粹实践理性在其实践应用中基于理性需要设定的一个至上的无条件的客体,它是纯粹实践理性的整个对象;然而,至善不能因此被看作意志的决定根据,意志的决定根据必须始终置于道德法则之下,而至善只是道德法则在决定意志的过程中促进和实现的一个客体。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道德律的论证主要是证明一个上帝的必要性;而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增加了一个灵魂不朽的必要性。

至善意指无上、完整的东西,它包含德行(即无上的善和幸福:“德行和幸福一起构成了一个人对至善的拥有”(P122。德行是我们追求幸福的无上条件,即只有德行才使得我们有资格得到幸福。但是,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幸福必然地要成为他普遍欲求的一个对象,为此至善要成就其完满性就必须包含有幸福。然而,“幸福与德性是至善的两种在种类上完全相异的`元素,从而它们的联结是不可能以分析的方式被认识到的……”(P12。因此,幸福与德性只能以综合的方式即依照因果性法则被认识到。于是,“或者追求幸福的***必须是德行准则的动机,或者德性的准则必须是幸福的有效原因”(P125。但前者是不可能的,因为在道德上只有道德法则而不是幸福才能成为意志的决定根据;同时后者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只能受到自然法则而不是道德法则的决定。所以,“德性的准则成为幸福的有效原因”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指望的。于是,纯粹实践理性在设定至善的时候便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实践上的二律背反。

德行虽然不能必然地和幸福相联系,但至少可以把它与一种类似于幸福联系起来;于是,包含德行与幸福的至善,对有限理性的人来说如果不是必然的,至少也是可能的,亦即至少可以成为我们不断追求从而不断接近的一个目标。于是,如果我们设定至善在这个世界中是可以完整地实现的,亦即设定人类意志在理想上是可以完全切合道德法则的,那么就必然地要导致三个公设,即:不朽、自由和上帝。

《实践理性批判》的“辩证论”第IV部分讲“灵魂不朽,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说到人的“意志中意向与道德法则的完全适合”是“至善的至上条件”,但这个至上条件又只有在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努力的“无限进程中”才能设想,而现实的人类又都是有限的,所以就必须悬设一个灵魂不朽。灵魂不朽这一理念在此是为了让有限的人有可能完成自己的道德使命,即让自己的意志做到完全符合道德律,而设定的,它不仅意味着“来世”,而且意味着永恒的道德努力。而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灵魂不朽的设定只是为了让德福一致(至善有一个在设想中可以实现出来的“理知世界”而设定的,它就只意味着“来世”。“由于感官世界并未向我们显露出那种联结,所以必须假定那个道德世界是我们未来的世界。所以上帝和来世是两个按照纯粹理性的原则而与这同一个理性让我们承担的义务不可分的预设。”

第V部分“上帝存有,作为纯粹实践理性的一个悬设”,明确地将上帝的悬设从灵魂不朽的悬设中推论出来:“正是灵魂不朽这条法则,也必然如同以前那样无私地只是出于不偏不倚的理性,也就是在与这一结果相符合的某种原因的存有的前提下,而导致至善的第二个要素、即与那个德性相适合的幸福的可能性,亦即必定把上帝实存悬设为必然是属于至善(这一我们意志的客体是与纯粹理性的道德立法必然结合着的的可能性的。”

如何由灵魂不朽的悬设导致上帝实存的悬设?这就是要把灵魂不朽视为我们的道德“义务”的必要前提。我们的道德义务是追求“神圣性”,以便使自己完全配得上幸福,这就必须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但这样一来,上帝就不单纯只是将德性和幸福加以摆平和合理配置的全知全能者,而且也是全善者,亦即引导人类不断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教导者。但康德的上帝不是神学家所信仰的上帝,也不是之前哲学家所论述的不可知的上帝。他是从道德实践要求肯定上帝的存在。他把上帝从知的世界拉到行的世界,从知识世界拉到道德实践世界。所以康德从善的必要性上,论述了上帝的可能。它“不应当只是包含自然与有理性的存在者的某种意志法则协调一致的根据,而应当包含自然与这一法则就他们将它建立为自己意志的至上规定根据而言的表象协调一致的根据,因而……还应当包含与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动机的他们的德性、即与他们的道德意向协调一致的根据。”

读完康德的第二批判,将其放到想想西方哲学史中,梳理一下思想脉络。我是从黑格尔开始,进入哲学思辨的世界的。再看康德的书时,多少有些黑格尔的理解。以致期间有段时间对于康德的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有些误读。不过,综观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演进,就好像荣格对弗洛伊德的修正。黑格尔的历史理性与世界精神,为康德找到了安放理性的社会历史的基础。而且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到黑格尔的美学,再到福珂、海德格尔的艺术归家,哲学也便进入到艺术的先验想象中。当然这是课程实践理性批判之外的了。不过本学期确实收获很多,也使我找到了近代哲学的发生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