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没有一丝云,蓝得透亮。太阳是火辣辣的,炙烤着大地,一滴滴汗珠溢满全身。
此时,我们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还未见瀑布的真面目,却早已听到了澎湃的水声,使得我更加渴望一览瀑布之景。在灿灿烈日下,冒着酷暑,同学们依旧照例集中,朗诵《黄河颂》。开始时,同学们难免因为这毒辣的阳光有些不情愿,但到了朗诵时,大伙还是满腔热血的去诵读,两次朗诵,由乱到齐,由弱至强,表达了同学们对母亲河黄河的赞美与热爱。
朗诵完毕,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走向前方的瀑布。走在散漫着沙子的岩石上,望着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心中异常激动。我赶忙走上前去,靠着护栏,欣赏这壮丽的美景。黄河由上游飞逝而下,河道骤然变窄,仿佛水壶口,水流汇集一处,倾泻而下,黄河咆哮着,怒号着,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无穷力量,可是,我又分明听到了一丝哀叹。
黄河也会忧愁?
望着那浑黄的河水,在震撼于它的波涛滚滚时,我的心中也涌出一股莫名的惆怅。是啊,人类的肆意破坏,让黄河母亲痛苦不堪,水土流失,黄沙入河,污浊了我们母亲那高贵的纯净,使她的躯体饱受折磨。一切,都是人类的过错啊。黄河滚滚千万年,她赋予了中华民族以灵魂与躯体,含辛茹苦,默默无闻。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报些什么?
我望着奔腾的黄河,水雾随风飘散,润湿了我干枯的嘴唇,也朦胧了我的眼睛。听,那是黄河在咆哮,那是黄河在哭泣,那是黄河滔滔的流水声。
眼前并非野塘,也无落花可让林黛玉们去葬,清明的脚步声却从心灵深处幽幽地飘出,沉沉地笼罩在本就不是野塘的镜湖,前几日穿过小树林看到桃花飘落时脑海中也曾飘过“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小老儿当时对自己冒出的念头窃笑了一下……
然而,清明节的沉沉之气好象渗满了这人间。
残阳如血,乌鸦哀鸣,遥望这世界到处都有混沌空蒙或浓或淡的血色,苍茫大地就熔化在这血色里。
我此时在学校镜湖旁独自无语久伫,突然远处飘来张国荣的经典成名曲《风继续吹》,我不由得浑身打了一个寒颤。我喜欢这很有散文诗感的歌名,但我久伫在镜湖边不是因为张国荣,而是因为清明将重新引起我对生命的思考。
残阳继续落,风继续吹,清明来了!清明又来了!
我一向很讨厌清明这个我很敏感的时节到来,它总惹起我对逝去的亲人,惹起我对有着菩萨心肠的外婆;对极有个性,傲骨铮铮,横枪立马的父亲的痛苦思念,它总使我回忆到我曾几次经历过的“死”,它总使我想到“生命,生与死”这个不尽折磨式炼狱我灵魂的问题。我十分讨厌它的来临,却使尽全力,耗尽心血也阻挡不住它无情的脚步。它明明是个蛮不讲理的人,有时候象个超级隐形***手一样那么突然那么不可思议地袭到,有时候却又施施然吟哦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以显示是知识阶级的诗句踱着步子来了。
清明节“红了樱桃,黄了琵琶,绿了芭蕉”这客观现实的功绩我倒是有意无意地忘了,却只记得前面那一句“春光容易把人抛”。晏殊半醉徘徊红径,无可奈何地轻叹“无可奈何花落去”。李煜跌落酒杯,仰天悔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我呢?刚与曹孟德煮酒论英雄,在滚滚东去的大江上,清洌的晚风中横槊赋诗,高歌一曲豪放悲壮苍凉的《短歌行》,又和苏轼一起纵声旷达不羁里深蕴着沧桑凄凉的.大笑。
快哉!快哉!转过身来,却独怆然而涕下。
残阳将下,心中涌出的悲凄。我不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突然间脑海中想出一个歪理来:生命的悲哀莫过于还没有大觉大悟便死去了,生命的痛苦莫过于对生命有了大觉大悟却仍要死去。真正的大觉大悟我现在也不知道,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因为它就象真理一样永远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触极瞑瞑深处的东西。
糊涂一点吧,明天的朝霞依然;愚钝一点吧,智慧的光芒在招手。
一个夜深风高的晚上,池塘边一只疲惫的蟾蜍正准备休息。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青蛙老弟。青蛙气喘吁吁地说:“蟾蜍大哥,快救就我吧!”
“快,快进来躲躲!”蟾蜍说:“青蛙老弟,为什么跑得这么急呀?”
“有一个坏人正拿着叉,叉我呢!幸亏我跑得快,才没有被他们叉死!”青蛙说着说着眼泪横流。
“人类真不知好歹,我们帮他们除害虫,他们不但不谢我们,反而恩将仇报,到处害我们的性命。”蟾蜍怒目圆睁,愤愤地说。
“嘘,小声点,别让他们听见了。”青蛙呜咽着说,“这些日子我都没睡一个好觉。一到夜晚,那些人背着电瓶,手拿叉子,便来伤害我们。我们东躲西藏,但还是失去了很多兄弟,想起来真伤心啦!”
蟾蜍轻轻地长叹道:“老弟,我们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呀!以前,人类嫌我们丑,不屑于吃我们。谁知道,贪婪的人类这几年也将黑手伸向了我们,我们的腿脚还不如你们利索……看到我的兄弟姐妹们成片地倒下,我的心里也不好受啊!”
突然,一阵脚步声响起,灯光在他们不远处晃动,并逐渐移了过来。两个难兄难弟同时屏住了呼吸。一双贪婪的眼睛观察了一会见没有什么动静,又往别处寻去了。
四周慢慢静了下来,曾经如雷般的阵阵蛙鼓早以成为了记忆,只剩下一些昆虫的呢喃。
两人从恐惧中回过神来,泪眼相望。
青蛙瘫坐在地上,绝望地说:“这种日子何时是尽头啊!”
蟾蜍在沉思。它眼睛一亮,想起了“非典”,想起了“禽流感”。
“有办法了”,他兴奋地叫了起来。青蛙一脸惊愕地望着它。蟾蜍咬牙切齿地吼道:““非典”,“禽流感”,“非典”,”禽流感“。他们吃我们,我们也创造一种危害人类的病毒来。”看着蟾蜍几竟疯狂的样子,青蛙痛苦的抱住了头,喃喃自语道;“人类啊!人类,难道非得这样吗?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呢?”
黄河哺育了我们炎黄子孙,就如母亲一样,细心地照料我们,所以被后人称为“母亲河”。今天,我终于见到了我的“母亲”。
走在去黄河的路上,我不断地想象着“母亲”的容貌。来到黄河边,透过一阵 凉风,我就看见了“母亲”的真容:淡黄的河水中透着一股和蔼可亲的气息,河水中涌起了无数个小小的旋涡,像小鱼玩耍时漾起的涟漪,充满了欢笑;又如“母亲”微笑时泛起的酒窝,甜美优雅,令人留恋。
我爬上一块长长的木板,俯视着黄河,只见河水静静地流淌着,好似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我情不自禁地用手轻轻抚摸着河水,呵,凉丝丝的,给炎热的夏季送去了一丝凉爽,一整夏的炎热好像就在这一瞬间蒸发了似的,完全不见了。
向远处望去,只见滚滚黄河水一望无边,与天上的银河遥遥相望,不禁让我想起了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远处,淡黄的河水在太阳的照映下,显得晶莹剔透,如同一颗颗精妙绝伦的钻石,又似一条薄雾般的纱巾。正当我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时,一阵悦耳的歌声从头顶传来,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对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正在天空中自由地飞行着,翅膀扑棱棱地响着,一对有神的小眼睛不住地打量着我们。突然,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河面划过。剪刀似的`尾巴在水面上留下一道浅浅的划痕,就像是“纱布”被“剪刀”剪开了一道口子。它们一前一后,贴着水面飞行着,“叽叽喳喳”的,好像在说:“真好玩!真好玩!”平静的黄河顿时多了一份生机。
我爱黄河,更爱“母亲”,爱她的无私奉献,爱她的温柔。啊,我的“母亲”,我爱你!
今天下午,爸爸要带着他的朋友去黄河滩游玩,让我做向导,我欣然答应了。刚准备要走,阿姨和弟弟来了,弟弟是专门找我玩的。爸爸问阿姨去不去,弟弟马上说去去去,于是我们就一起去了。爸爸朋友的面包车是有装备的,原来是两排,可以增加一排,阿姨和弟弟就坐在了最后一排。
到了黄河滩,我带领大家去雕塑人那儿摆姿势照相。照完相,我们一直往前走,走到了一个牌楼前,牌楼上写着《名人治水园》,里面一定都是些治水的名人。在最前面的雕塑,是戴着一顶草帽手持一把剑的大英雄,我看了看旁边的介绍,这个人叫大禹,我认识大禹,他可是治水的大英雄。然后我们向黄河走去。
我们想靠近黄河,必须得从高处下来。爸爸看了看附近没有楼梯,就让我们慢慢的从石块砌成的斜坡上慢慢走下去。弟弟第一个下去,他不害怕,直接跑下去,然后我和一位伯伯,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下去以后,我和弟弟看见不远处就有一个楼梯,真是太可惜了。
之后我们来到黄河边,有很多人都坐着游艇在河里来回飞奔,爸爸说太危险了,不适合小孩玩,就带着我们走了。时间不早了,我在长颈鹿大象雕塑
上照完相后,车也开来了,我们就上车回家了。
在路上,大家都夸我是个好向导,今天真是太开心了!
春天到了,春姑娘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万物复苏,江河解冻,大地出现一派生机。我们趁着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日子,要出门踏春去。
我们坐车来到了市区的北方泺口,穿过北绕城高速,爬上黄河大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不愧是一条悬河啊!这时我就想起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听爸爸说,就黄河的河床就比市区高出许多。是因为黄河的泥沙不断淤积,经过漫长的岁月,河床在不断地抬高。
河坝上的柳树也抽出了嫩芽,迎春花早就开出了一串串的金黄色的花朵,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真的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青青河边草也长得很高了。往远处看,河的对岸是黄河森林公园,由于树木都吐绿的缘故吧,远远望去一片绿油油的,一群小鸟也在叽叽喳喳的在树林上空飞来飞去。往左边看是一座浮桥,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在桥上随波沉浮。再往右看,是一座古老的铁路桥,听说是二战时德国人建造的,至今经过修缮还能继续使用,这时有一列火车鸣着长笛呼哨而过,我真佩服德国的建造技术的先进。黄河河床的宽度大约有一公里左右,河水并没有那么宽,河边泊着一艘大船和一艘气垫船。浑浊的河水打着漩涡让人生畏,爸爸说里面有危险,不要下河。也有比较“勇敢”的人,在河里撒网打渔。
我们来到河床上,卷起裤脚,脱掉鞋子,光着脚丫踩在并不很软的沙子上,感觉有些滑腻,由于沙子很细里面又含有黄土,湿的沙子就会结成硬块,所以有些硬的感觉。还有好多人,我们一起在河边戏水、团沙球、“挖井、建水库”,玩的非常高兴。
看到黄河的泥沙,我想起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我要为国家治理黄土高原贡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