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十分理解你们的心情,因为我和你一样没有得到满意成绩,心中一直耿耿于怀,但我想通后,心中的伤痛已经暂且缓解。“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好。有人可能会说:“努力后,没升上,父母训,真伤心!”那么我要问:“为什么没升上?是棋力问题还是心态问题?若是棋力问题,那么平常为什么不多积累,可以向老师请教稍复杂的围棋定式,比较难对付的围棋布局……另外在围棋集训期间,老师讲棋时认真听讲,不懂的地方赶紧向老师请教。若是心态问题,那就要像我一样身经百战,最后获得一片蓝天……相信自己!
亲爱的家长及老师你们好!现在我代表所有在围棋比赛中没有取得满意成绩的棋手来向你们谈判。为什么你们总是愿意在我们失败时“伤上撒辣椒”?本来我们(只包括尽力者)很努力,虽然没升上,但你们不至于把我们说的“狗血喷头”吧!有些家长认为只是嘴上说说,但你们的每句话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痛。还有些家长的做法让我更不能理解——打孩子!有些老师也和家长一样,说一些让我们伤心、反感的话,甚至打我们。有些棋手一定和我有同感——老师和父母是同伙,对我们随意打骂! 你们以为我们不想取得优秀甚至卓越的`成绩啊呀?你们以为我们不想升段(级)呀?我们没升上不还有下次嘛!(除学习考试外)你就是把我们打死了,那不也是升不上吗?我们的心态问题也有可能是父母施加的压力造成的。父母、老师是想让我们变得更好,我们要理解你们的良苦用心,但是我们还是请求你们:我们可不需要这种方式!
最后,我要说的是:“想成功必须先努力,世上没有白捡的便宜”,“对孩子并不是打,而是讲道理,在必要时才可出手(掌握力度)我们还是能接受的!”“相信我们,我们能行!”
——摘自豆瓣
先看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后看《百年孤独》,前者有点像是把后者的一个切片做得充实复杂,两本书都浓的老人味,说话方式以及老人才有的智慧和阅历。
阅读时的愉悦多来自惊愕和服气,脑袋里小剧场不停,充满画面感(据说作者为了保留读者脑中具体而各异的画面一直没有出售电影版权)。《百年孤独》布满神来之笔,各种泪点笑点不断,看完既充盈又轻逸舒畅。从这一部书中读出了许多部书的乐趣,《无人生还》般笼罩着冥冥之中宿命,《聊斋》式魔幻现实随意切换,同《红楼梦》般由一个人精老太串着大家族的几度兴衰,又有《金瓶梅》式世俗情爱和***,还似《三体》给读者充满质感的时空流转。读到真是赚到。
读书时印象深刻的除了孤独这一主题(没有人比加西亚更能将本不可言的孤独刻画得如此透彻入骨,有如此深切的理解),还有名字。名字很重要,不同文明按照各自脉络发展出的文明不约而同透露了这一讯息。日本电影《你的名字》和《千与千寻》都在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自己是谁。林奈发明了双名法,让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变得有名有姓。拿拉丁学名或者俗名去呼唤一只飞鸟,它不会答应。但我还是热衷于打听他们的名字,那里可以找到了解他们的线索和钥匙。即便是单纯地知晓名字也好,这样我们就认识了,下回见到可以将它从另外的鸟儿区分出来。
读书的时候会忍不住自制名字谱系,因为布恩迪亚家族使用重复的名字,和《红楼梦》中的“原应叹息”起名字一样藏着作者的巧思——拥有相同名字的'人总是有着相似性格,因而也有类似的宿命。即使他们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沿着不同的路子成长,曾有自己芳华绝代引领世界的时候,但最终却在时间的齿轮里依了宿命。正如原文所说“若不是车轴在进程中必不可免地磨损,这旋转的车轮将永远滚动下去”。好似无论人物如何生活,都逃不脱既定的宿命。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和父辈祖辈相似的时候,是这个人衰老的开始,衰老的后期便活成像个影子,自身和外界都恍惚,分不清幻觉与现实。
刘同有本书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虽未拜读,借此书名送给布恩迪亚家族的人们,以及偶尔感到孤独的我们。在属于我们的轮回里努力蹦跶吧。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今天,爸爸终于有空了,我缠着他和我比赛下跳棋。
前两局我和爸爸各赢了一局,打成平手。关键的第三局,爸爸用石头、剪刀、布赢了我先走棋。开局,爸爸前排右边二子前进一步,我右二排边一子向中间小跳,双方各自搭桥,很快短兵相接,摆成了一个M型的一字长蛇阵。我抓住这个机会,后边的子一阵狂跳,双方很快***成一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分难解,都没有好棋走了。
关键时候,我抓住爸爸的一个疏忽,阵中间一子连续6跳,率先冲进爸爸阵地,爸爸一下子慌了,连续失误了好几次,我乘机大举进攻,后面只剩下两子。一看胜利在望,我不禁有些洋洋得意。
就在这个时候,爸爸反而能够沉着冷静,越走越好,我却有桥没有看到,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后边两子只能够一步一步往前挪,最后反而是爸爸首先完成占领我的阵地,我后走落后一步,双方大比分一胜一负一平握手言和。
这次比赛,我只差一点就赢了,坏就坏在我最后得意忘形,丧失战机上。下一次,我一定吸取教训,一定要战胜爸爸。
我不服气,还要跟哥哥下一把。第二局,我吸取了上一局失败的'教训,留了很多兵马,哥哥几次冲都冲不过来。我想,光守肯定不行的,要用计。用什么计呢?嘿,有了。我把炮一搭,哥哥连看都没看,就跳起来马要吃我的车,我把车走到哥哥的阵地,准备走到对方炮的后面。哥哥见我这样走,不假思索地就把我的车吃掉。
我暗喜道:“哈哈!双头炮!”我高兴地叫起来,这回哥哥可傻眼了。我终于赢了哥哥。通过这件事,我明白:做什么事都得动脑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