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三年后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一块石头成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块石头却成为路边石,被人搬来搬去,还经常受到践踏、污损。路边石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三年前,我们曾经同为一座山上的石头,今天却发生了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别痛苦。”雕塑石头答道:“老弟,你还记得吗?三年前,曾经来了一个雕塑家,你不愿意改变,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诉它只要把你简单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时想象未来的模样,乐于改变,也不惧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于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简单地处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我经受的改变是你的数倍,我忍受过的痛苦比你多得多,这才产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边石听了这一席话,既惭愧,又后悔。
看完这个故事,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想成为学生的“雕刻家”,对学生又是“锤子砸,钢锯锯,刻刀刻,纱布磨……”。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学生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只有学生自己能改变自己。我们要作的事是放大他们美好的一面,积极上进的一面。当他们受到污染时,为他们除去污汁。鼓励他们积极地面对人生,对自己负责,做自己命运的雕刻家。
一只已经成为两栖明星的青蛙,并不满足,它想:“我能在水中游,陆上跳,如果再能在天上飞,就成为一只三栖明星的青蛙了!到那时,我就成了所有青蛙崇拜的偶像。”
于是,这只青蛙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飞翔计划。照着计划,青蛙每天苦练飞翔的本领。可无论它怎么练习,也没有什么效果。
青蛙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心想:是不是自己的练习方法不对?它细心地观察着鸟类的飞翔,发现雄鹰都在高高的悬崖上起飞,小鸟都在高高的枝头上起飞。青蛙明白了,自己之所以飞不起来,是没有找到一个起飞的平台。于是,青蛙沿着一棵树的树干,爬上了高高的枝头。青蛙雄心壮志地仰望着蓝天,向上奋力一跃。就在它以为自己飞起来了的时候,身体突然不听使唤地向下坠落,最后重重地摔死在地上。
面对这只摔死的青蛙,青蛙们想不明白:不是说成功离不开梦想,离不开计划,离不开苦练,离不开坚持,离不开方法吗?这一切,在这只摔死的青蛙身上都具备,具备了如此成功条件的青蛙,最后为什么会活活地摔死呢?
“自己没有翅膀,却偏偏要去练习飞翔,怎么会不摔死呢?”老青蛙的一句话,使众青蛙恍然大悟。
雷夫老师在开学第一天给学生讲道德六个阶段的理论:
(1)我不想惹麻烦
(2)做某事是想得回报
(3)为了取悦别人
(4)遵循规则,规则在内心深处
(5),我做事时会为他人着想
(6)我有一套自己的行为规范
这六个阶段像一个道德阶梯,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低向高前行。在这道德前四个阶段显然都是自我中心的,只顾个人利益的。如果单独的停留在这四个阶段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将会是自私的,后两个阶段则是对道德教育的升华,只有达到这个阶段德育才是最终的目的。他的学生也都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慢慢的去做。等到毕业他的学生的成绩非但没有因为雷夫老师不抓成绩而落后反而在全国却名列前茅,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有一则《井蛙归井》的寓言故事:井里的青蛙向往大海,请求大鳖带它去看海。大鳖平生第一回当向导,非常高兴,便欣然同意。一鳖一蛙离开了井,慢慢前行,来到海边。青蛙见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惊叹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进大海的怀抱,却被一个浪头打回沙滩,措手不及喝了几口咸水,还被摔得晕头转向。大鳖见状,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带着它游海。一蛙一鳖漂浮在海面上,乐趣无穷,青蛙也逐渐适应了海水,能自己游一会儿了。就这样,它俩玩得很开心。过了一阵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咸的海水。它也有些饿了,却怎么也找不到一只它可以吃的虫子。青蛙想了想,对大鳖说:“大海的确很好,但以我的身体条件,不能适应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这里没有我能吃的食物。看来,我还是要回到我的井里去,那里才是我的乐土。”于是,青蛙向大鳖告别,回到了自己的井中,过着平安快乐的生活。 原来如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成功的要素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成功的教育方法是不容易学不到的,假如容易学得到的话,我想领导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让我们出去学习,专攻“点金之术”,那教育就简单了。故事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不必太在意与名家的不同。可能你会说:“井底之蛙,见识少,才会这样说。”或许你说得也没错,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是很有趣,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善与恶”、“积极与消极”……等等,就看你看到那一面。我看还是努力把别人的教育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具有鲜明的个性。适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鸭教练未能教会兔子游泳,感到很惭愧,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天,鸭教练终于鼓起勇气走出鸭棚,想到湖里游玩。不料,在岸边碰到了狐狸。它本不想理狐狸的,因为这家伙的口碑不好,但狐狸却主动搭讪:“著名的鸭教练,听说你教兔子游泳出了名,如今地球人都知道了你,连游泳俱乐部都出高薪聘你,听说转会费高达100万英镑哩!”鸭教练恼羞成怒,骂道:“你这个不安好心的家伙,挖苦人不摊本钱!有种你教兔子游泳!”
狐狸狡黠地一笑,说道:“你以为我不会教?告诉你,游泳协会今天下午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成为太平洋游泳俱乐部总教练,年薪1亿元津巴布韦币!”
鸭教练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嘎”了一声,蹒跚地走了。
狐狸发了条短信,叫兔子到泳池边学游泳。兔子灰心丧气地说:“狐狸教练,我是天生的无能兔辈,只会打洞,搞个三窟、四窟之类的,连人类都不能不佩服,有些贪官转移赃款或包二奶也搞狡兔三窟哩!至于这游泳,我简直是皇宫里阉过的废物,你就别费神了。”
狐狸教练很不高兴地说:“额的神呀,你连这点志气都没有?我有心教你,你却无心学。我又不收你的名烟名酒,又不搞什么潜规则,你是干指头蘸盐,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狐狸便强行把兔子拉到泳池边,开导说:“你得动动脑筋想想,笨鸭子为啥会游泳?因为它们的脚趾间有蹼;鱼虽然没有蹼,又为啥会游泳?因为它肚子里有鳔。这两样东西你虽没有,但我已给你准备好了。”说着,就给兔子的脚安上蹼,给它腹部捆上鳔,然后一把把兔子推下水。那兔子果然游了起来,如鱼得水,万般自如。
狐狸给兔子安装蹼、鳔游泳的`事,被鸭教练举报。俱乐部便研究决定比赛时让兔子裸泳。狐狸探到这风声后,立即把兔子找来,让它别当游泳运动员了,而改当游泳评论家或理论家。兔子为难地说:“我既没有文凭,又没有论文,怎么行?”狐狸骂道:“你没有脑子吗?没有文凭,不能到街上买个假的?没有论文,不能向某些教授学习,到网上扒拉几篇吗?”兔子又说:“没有真才实学,讲错了怎么办?”狐狸不以为然地说:“错了就错了,理论家讲错了谁追究?这些年,有些理论家在股市、赤字经营、房价和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方面讲了那么多屁话,谁追究过?他们中谁做过?还不是理论家照当,高工资照拿,课题费照领?别怕,整!”
兔子秉承狐狸的旨意,用十几张兔子皮买了个假文凭,从网上抄了几篇论文,把年龄改小了几岁,并走后门在省里要了个高级职称名额,堂而皇之地当起游泳理论家。不久,它便被聘为民办游泳学院的客座教授,还开了个大讲坛。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迟早会被揭穿。网友们经过“兔肉搜索”,揭穿了兔子的画皮。记者在网上追讨,逼问兔子还有什么要说的。
兔子在它的博客上只写了一句话:“我辱没了祖先!”
有一位作母亲的很喜欢带着5岁的女儿逛商店,可是女儿却总是不愿意去,母亲觉得很奇怪,商店里琳琅满目五颜六色的东西那么多,小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带开了,母亲蹲下身子为孩子系鞋带,突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动着的全是腿和胳膊。于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从此,即使是必须带孩子去商店的时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
真是一位细心的母亲。
“蹲下身来看看孩子的世界”,与学生换位,反思我们的教育,真的有点可怕。学生犯了错事时,经常采取一些责问、训斥、罚站等做法。这样的做法学生根本不会有安全感,设想一下没有安全感的教育怎么会有效呢?难怪很多老师在教育学生之后,没有期待到想象的效果时,也多半觉得委屈,“好心没好报”。其实,这样的大动肝火,不如宽容、谅解和体贴入微的感情上的感化。
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以关爱学生的态度教育学生,这样的教育有安全感,有安全感的教育才会有效,学生才会有自信,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奋斗的行动。老师给予学生一分关爱,然起学生一分自信。
切记,教育行为开始之前一定要换位思考。
一位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处去找一个感觉幸福的人,然后将他的衬衫带回来。
寻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问:“你幸福吗?”回答总是说:不幸福,我没有钱;不幸福,我没亲人;不幸福,我得不到爱情……就在他们不再抱任何希望时,从对面被阳光照着的山岗上,传来悠扬的歌声,歌声中充满了快乐。他们随着歌声找到了那个“幸福人”,只见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阳下。
“你感到幸福吗?”“是的,我感到很幸福。”“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实现?你从不为明天发愁吗?”“是的。你看,阳光温暖极了,风儿和煦极了,我肚子又不饿,口又不渴,天是这么蓝,地是这么阔,我躺在这里,除了你们,没有人来打搅我,我有什么不幸福的呢?”“你真是个幸福的人。请将你的衬衫送给我们的国王,国王会重赏你的。”“衬衫是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
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诠释各有不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自我感觉,关键是如何把握这种象征和感觉。
同样的道理,班主任的育人目标就应该去追寻学生幸福的象征,追寻学生幸福的感觉。这种象征、感觉是什么?这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我们知道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都写在学生的脸上。这需要班主任的万能定律:“呵护那一点点光”。 班主任育人目标就是――学生幸福的象征,学生幸福的感觉。
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上大学很风光,作家则更吃香。我沉迷于作家梦里,高考没考上,根本不知道着急,而是一头扎进自家低矮的土屋里,读书、写作,很有如鱼得水的酣畅。
但是,退稿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你满怀希望地将一篇自以为得意的作品寄出去,一段日子之后,换回来的是一叠你当初寄出去的稿件,只不过信封换成了某某杂志的标准信封,外加一张铅印的退稿单。就在这时,县文化馆来了一份用稿通知,是县里的内部刊物《兰江》编辑寄来的,用的是一篇散文。这个编辑,我没见过面,却知道他是我们那一带很有名气的作家。
他姓蔡,我一直叫他蔡老师。
认识蔡老师之后,我的理想变得很实际,就是要成为蔡老师那样的作家。具体说来,大概就是可以生活在县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单位最好与文学沾点儿边。其时,蔡老师是县文化馆的创作辅导员。
认识蔡老师是他组织了一次全县骨干作者创作笔会。大概三四天时间,参加的作者每人有一篇稿件被选入《兰江》内部刊物上。笔会之后,见面就少,但会经常给蔡老师邮寄一些稿件请他指导。也去过县文化馆找他,谈一些很文学的话题,他会陪你认真地聊一会。我记得他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名人传记,我也就买一些这样的书来看。后来,他喜欢读外国文学,我跟着就买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似乎,跟着他做什么,就能成为他那样的作家了。那时,他风头正健,正致力于报告文学创作,所写“麻风村”系列一度很有影响,很令我们一帮文学梦好者歆羡。我那时就想,要是我也能写出这些就好了。事实上,那一阶段,是我文学创作比较多的时期,甚至还有作品获得省里的青年文学创作竞赛奖,就因为有蔡老师这样一个标杆人物存在。我觉得他对我的影响是无形的,所以,我一直坚持称他为老师。
后来我离开家乡,与蔡老师的联系就少了。一日,读当地新办的报纸,发现他竟然成为这张新报纸的副刊部编辑,简直是喜出望外,赶紧给他写信、寄稿。还没收到他的回信,就在报纸上见到了寄给他的文章。那是一篇蔡老师认为我写得不错的文章,题目叫《那副荒货担》。不久就收到他的回信,自然是鼓励我要坚持写作的,他以为,只要我坚持,一定是可以写出些名堂的`。我也很为有一个这样赏识自己的老师在一张报纸做编辑而庆幸,却不料他很快就做起报纸的广告人员来。那时,我在工厂做事,在办公楼遇见蔡老师,很高兴。蔡老师一走,办公室的人却嘀嘀咕咕抱怨,说起蔡老师的不是来,我才知道蔡老师是来工厂拉广告的,才知道拉广告是要被人瞧不起的。那是我第一次间接地了解广告和广告行为。后来,我的主要工作总是与广告沾边,但我起初对于广告是很不认同的,自然也不能理解蔡老师何以会去做广告这样遭人嘀嘀咕咕的事情来。
蔡老师现在还在这家报纸做广告。屈指算来,也十好几年了。我做广告人也有十好几年了,我对广告的认识当然已经彻底改观。我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起我与广告的渊源,说到最初对广告的认识时,我会说起初知蔡老师做广告的那份疑惑,自然,也会说我终于理解了蔡老师为什么要去做广告了。——虽然至今我不知道蔡老师选择的动机,但我赞赏的心态已经自我解除了我当初对蔡老师的不解。
前几天,我回老家,接待我的居然是家乡报纸广告部的主任,结果我就很容易联系到蔡老师了。他来我房间坐,我们谈得最多的仍然是文学和写作。他后来很少创作了,但他依然难抑创作的冲动,一有空闲,还是关注着文学、向往着文学,只是没有那么痴迷,没有那么以文学为己任罢了。他告诉我,他正在准备素材,准备写一部以某村非正常死亡事件为背景的长篇。我想,那该是一部沉重但发人深省的作品了。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纪,总有一些沉重要释放。那些沉重,是需要积累才重得起来的吧。他今年52岁。是个积累得差不多的年纪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