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是有突出成就的、天赋异禀的杰出人才,他们开拓领域、致力革新。工匠,则是铸造产品、资质中等的优秀人才,他们持之以恒、默默无闻。世界上不能没有大师,世界同样也少不了工匠。因为,一个大师开辟的道路,需要无数工匠去平整。
大师情怀,是以才华为基础的狂放不羁,是以视野为前提的自我革命;工匠精神,是追求完美、一板一眼,心中只有作品,没有对名利的妄念。
大师固然无价,但工匠精神更值得大多数普通人学习。
工匠精神易学,难度容易接受。王羲之四海放浪形骸,鲁迅怒怼整个文坛,那是建立在极高的才华与极强的自信之上,甚至借助了运气的成分。敢于挣脱世俗束缚,需要巨大的勇气;而悲悯整个民族,首先要宽恕你的宿敌;聆听心灵的召唤,还要有召唤才行。这些大师情怀,实在难学。而工匠精神,概括起来只有恒久、完美和单纯。与大师相比,工匠只需要剔除随便、马虎与浮躁这些小缺点,不必苛求太多。
工匠精神普适,不对人要求太严。大师情怀只适用于大师,而加之于普通人身上,就成为狂人。大师毕竟是以天赋为基础的,在全人类中也是极少数。而工匠精神是普适通用的行为准则,大多数人都有条件具备。与人才辈出的犹太民族相比,德国人貌似少了一份才气与灵气,但德国至今仍在医学、工业成为典范,离不开全国上下的匠人精神。德国人将规则看得神圣,将流水线上的每部产品乃至每个结构件当做艺术品看待,愿意并乐于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某项工作。人民在充实中幸福,国家在沉默中富强。平凡的工匠带来了非凡的成就。
其实,工匠精神与大师情怀并非天涯相隔。日本服装大师三宅一生,每年两次参加时装大会,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他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这一辈子)只是做了一块布。没有自我炒作,没有追随潮流,也没有野心勃勃。这位大师级的服装设计者,却又这一颗谦卑、专一、精益求精的心。这位大师本就是一个工匠,水到渠成,厚积薄发,是工匠精神培育出了一位大师。
脚踏实地,心平气和,专心致志,这样的工匠精神,会为世界留下无数精良可靠的作品,会让无数天马行空的梦想落地开花。
很多时候,偶然的一件小事,就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启发,促发了我们对生活的感悟,生活因此变得丰富多彩,逸趣横生。
放学的路上,刚刚还艳阳高照的天空突然变脸,下起了雨来,大大小小的雨点在我的头上跳起了华尔兹。我只好跑到一处未被雨波及的树阴下避雨。刚坐到石台上,我就被一群拖家带口正在搬家的蚂蚁所吸引,我一下子来了兴趣。
对于大部分昆虫来说,最怕的就是水了。我计上心头,把带着的水瓶打开,对蚂蚁大军进行“水漫金山”。咕嘟、咕嘟的流水,对蚂蚁来说如同山洪爆发,江河决堤。刚刚还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队伍顿时方寸大乱,被水冲得东七零八散。然而,每只蚂蚁好像经过特别的训练,蜷成一个个黑点,待到水面平静之后,又站了起来,重新列队前进。
我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先用一根木棍把它们阻成两段,再把一块石头放在队伍的中间。对我们人类来说,小小的石头很不起眼,但对于蚂界来说却是不可攀越的高峰。我想它们前面没有领头人,队伍必会大乱!正当我想象美好时,蚂蚁们又见招拆招,用气味索到了前面的队伍的信号,采取迂回战术,绕道会师。
雨已经停下,可我心中的怒火丛烧。我一定要使出我的必***技,消灭你们这群蚂蚁。我用土块压在几只倒霉的蚂蚁身上,虽然不能压死它们,但大幅度限制了它们的行动。它们虽然被压住了,但是没有放弃生存的本能,一根一根微弱纤细的触角在不停地颤动着,身体一次次摆成三角形努力想爬起来,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摆脱束服,终于在它们的不懈努力下,石头被它们微微推动,它们艰难地从石头缝里爬出来。加入队伍,重新列队,义无反顾地继续前进。
人们常说蝼蚁蝼蚁,是啊,蝼蚁是这个世界上最渺小的生命,可是这么渺小的生命却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发挥出巨大的力量,那我们人类呢,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是否发挥出更巨大的力量呢?我真被它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震撼。小小的蚂蚁尚有这样的精神,作为有智慧、有体能的人,能做的到吗?作为人类,高级动物,能否有所触动,激发我们更大、更强的力量呢?经过此次观察,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最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无论怎样,人都需要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匠心精神》一书中提到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守、破、离。我认为,这三条中“守”最重要,只有倾注一生的坚守,才能成就真正的匠心精神。
守,是以理想为基础的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既然选择要去做一件事,就应当有终其一生坚守的决心,用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追求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完美。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匠心精神。
匠心频频出现在社会各行各业的领域中,足以见出整个社会对其的认可重视程度。不错,如果我们都能将匠心融入实际的工作生活中,那样产生的价值将无法估量。高效与精湛同存,创新与坚守并行,如此,定能有所成就。
学习匠心精神,放在首位的就应当是塑造坚守、专注的品格。“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守专注便是九层高台之累土。如果无法坚守,怎么有继续下去的勇气?如果缺乏专注,又何谈追求完美的能力?所以说,坚守与专注就如船桨一般,推动着匠心的大舟平稳前行。
就像今年火爆网络的历史散文家汪衍振,花费二十一年才完成一部“史书”,有人计算称他平均每天只写不到三百字!如此“龟速”的作者实属罕见。但他的“慢”是“慢工出细活”的慢,并非“无限期拖稿”的“慢”。他曾为了搞明白李鸿章官职的调动,连续翻阅了数月的史书。他说:“我也可以像其他作者一样一天写几千字几万字,但历史是不能哄人的啊。”正是由于汪衍振对于完美的追求,对待历史的一丝不苟,对待作品品质的坚守专注,这样的匠心精神才使得他的作品深得读者“专宠”,成为历史文学的畅销书目。由此观之,坚守与专注才是匠心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匠心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其愿意为了追求那几微米的精致而倾注大量的精力心血,坚持研究,专注完美。这种精神已渗透到我国各行各业中,就如大国重器中的航天器、潜水器、航母、大飞机……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背后哪一项不凝聚着匠心精神?这些令人尊敬的科学家们终其一生都为了发展祖国的科技事业而奋斗不息。
择一事,终一生。学会坚守与专注,在追求理想的大道上,发扬匠心精神。我相信:守住方寸,咫尺匠心。
一个国家,有一种精神最宝贵,那就是对历史的认识。把握与躬身力行……虽九死而不悔,历千难而不覆。
——题记
长征从1934年开始,2万多人长征,到1936年10月,历经2年的磨难,最终只有大约1000人顺利走完长征的路途,这是多么惨重的损失呀。如今的草地已没当年那么多沼泽;岷山已不是当年的那座岷山;泸定桥失去了当年的那种寒冷;金沙江已不像当年那样湍急。
想当年,红军过草地,吃树皮草根,体现的不正是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吗?长征时,战士们能吃到一点儿的野菜、喝一滴汤都算是山珍海味了。而我们这些天之骄子吃肥肉说腻,喝汤说淡。而这些东西在红军眼里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却那么奢,这么挑。跟红军比起来,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呀。当年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死后为了不让队友伤心,又怕队友冷着,在死之前自己把自己的衣服叠好,然后用草把自己盖起来,把叠好的衣服放在身旁,这样,自己的衣服就可以帮别的战士保暖了。我们这些没体会过红军生活的宠儿,穿衣服穿一件扔一件,总是要穿好的,赶时髦,见了别人穿得比自己好马上要买新的,比吃穿。如果红军能得到乞丐穿的衣服都笑了。如今我们和红军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我们穿得好,吃得好;红军吃树皮草根,穿破烂衣衫。每当想到这是,都有一丝愧疚在拨动我的心弦。
我还记得我学的一篇文章——《金色的鱼钩》:老班长钓得的鱼煮熟后,让战士们喝汤、吃鱼肉,自己却吃鱼骨头和鱼刺。就这些已经让我不禁流泪了。这体现的不正是老班长先人后已、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吗?就拿生活中的来说吧,父母有好的也给我们,我们却不知把好吃的给父母,这是多大的罪过呀,父母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难道不应该有所回报吗?
红军的精神是伟大的,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的确,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要俱备的确实是红军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那先人后已和团结友爱的融融真情。
如今,我也向红军精神进军。长征精神随我心动!
如果有人问我:“你最喜欢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最喜爱竹。”我从小就对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偏爱,一种超乎寻常的爱青青翠竹,亭亭玉立,它有着修长的身躯,好似苗条的妙龄少女又有着挺拔的姿态,好似威武的坚。
竹的最大特点是“腹中空空”。把竹子纵向剖开,里面只有横隔的竹节,其他一无所有。我国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虚,就是谦虚怀,是指胸怀谷即为山谷。整个成语连起来解释就是谦虚的胸怀像山谷一样。而竹的“腹中空空”正好形象地表明了它谦虚之至。腹中无物就必须从外界不断地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永不满足。
谦虚,这就是竹最显着的精神!
不仅如此,它每成长一步,都留下印记。在生命的旅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困难不能使它害怕挫折不能使它畏缩,竹节足以作证,它将竹的前进过程
作了生动详细的记载,这难道不能给人一些启发吗?我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件事情,学一样本领,均应循序渐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前进,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这与我国春秋时期的那个“揠苗助长”的宋国人有何本质区别呢?庄稼本来应该按自然规律慢慢地长,人把它拔高后,表面看苗顿时长高不少,但结果是必死无疑。我们干事不也应该吸取“揠苗助长”的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吗?竹不开花。它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君子兰的艳丽它没有月季的引蝶浓香,也没有茉莉的诱人清香。竹朴素,不炫耀,不卖弄,因而不为人们所注意,在姹紫嫣红的春天,则更引不起人们的青睐。但它独特的美,却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成为他们的爱物。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擅长画竹,在生活中还以竹自喻,他曾在《竹》一诗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抓住竹不开花这一特点,表白自己宁愿保持本色,也不愿钻营取宠的态度,这也是竹的品质的写照。在春天,竹不引人注目,而在冰封大地的冬天,只有松、梅与之作伴,故人们把松、竹、梅亲切地称作“岁寒三友”。竹能够抗严寒、斗傲雪,它的生命力强。一首题为《题画竹》的诗中写道:“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生动地写出了竹的旺盛的'生命力。竹扎根深。郑板桥在《竹石》一诗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因此干事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发扬竹的坚劲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仙风道骨的两个人,银光闪闪的出鞘剑,遮天蔽日的'翠竹林,摆开阵势,两剑交汇,天旋地转”,这是我们经常在武侠小说中看到的,而竹之韵,却不仅仅在于这些,我品到的,是另一份幽远的竹韵。
文学作品里的竹是我最早认识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不拔;“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的优雅秀丽,使我认识了世上有一种东西,叫作“竹”,它优雅挺拔,它清高傲世,它美丽犹如豆蔻年华的少女,又坚强如同饱经风霜的老者。
但文学作品毕竟有它的不真实性,我去过那片绿幽幽的竹林后,才知道上帝的尤物——竹,到底是何许物也。
那片小竹林坐落在四川的一个小山村中,虽说“小”,可也有几丁。棵竹子。竹子只长高,不长粗,一节一节地长,踏踏实实地长,坚忍不拔地长,每节都是那么的光滑、坚硬。阳光透过竹叶的空隙窸窣地洒落在林间,竹叶被阳光照得绿油油的,仿佛捏一下就会渗出油似的。竹林里是那样静,那样清幽,心在那一刻变得清澈,变得柔软……
自那次小竹林之行后,我明白了很多:竹,不仅是中图文化的精华凝结,更是一种中华精神的体现。它的傲然风骨,它的挺拔独立,它的美丽纯洁,都深深地印在我心里,成了一段回忆,亦是一种别致之韵。
竹之歌,竹之韵,是要用心品味的,它是一首骨气之歌,一酋挺拔之歌。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竹子的地方是美好的﹐因为竹子要等十二年才能开一次花。开完花以后等待它的只有死亡。我要赞美竹子﹐更要学习竹子的精神﹐可能你会怀疑为什么要学习竹子的精神呢?竹子有什么精神可以学习的呀?再说竹子的内里不是空心的吗?那也就是花心竹子……我可以肯定的说﹕我们要学习竹子不屈不饶不断向上生长的精神﹐要学习笔挺正直的精神﹐竹子的内里其实不是空心﹐也并不是像你所说的花心﹐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竹子其实是有节的﹐并不是一条心都是空的﹐其实是虚心才是﹐你不也觉得吗?它是有节制的﹐是虚心的﹐这样不断向上﹐正直﹐虚心﹐有节制的竹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十二年﹐那是多长的时间呀﹗不像松树一年开一次花﹐结完果来年还可以再开花还可以再结果﹐可以生长上百年﹐开百年花结百年果﹐可是竹子不行﹐它要等十二年才能开一次花﹐它不像其它树那样﹐开花的时候有自已的绿叶相衬﹐使自已更加漂亮﹐受人们的赞美﹐它要等到所有的叶子掉光之后才能开花﹐它是悲怜的﹐没有了绿叶的相衬﹐它是不受人喜欢的﹐因为它在人们的眼里看起来是那么的平凡﹐因为它长得太高﹐人们无法看得清楚它开的花是否漂亮﹐唯有等到花落时﹐人们才发现原来竹子开的花也是那么的美﹐淡黄淡黄的﹐一阵风吹过来﹐可以闻到清淡的香味﹐可以让人暂时忘记一切事情﹐慢慢回味这独特的香味﹐使人令到身心更加的清净﹐一切都是那么的干净。不争奇斗艳﹐不屈不饶﹐笔直﹐虚心﹐有节制﹐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发现和学习。等花落尽的时候﹐待它的只有死亡。一切都落地归根﹐新的生命将会不断涌现……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