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华诞,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革命历程,讴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光辉历程,学校选择在今天,6月中最为平凡的一天,组织我们去观看电影《九零后》。几位老人平实的语言,云淡风轻间,在我的内心掀起万丈波澜。
艺术工作者们选择以纪录片的形式,用杨振宁、许渊冲、王希季等前辈们的讲述和先辈们书信日记中的描述,尽量还原历史,带领我们回到那个战火纷飞,但群星闪耀的年代。大气磅礴的画面,贴合情节的背景音乐,流畅细腻的分镜剪辑,无论从哪方面看,都能体会到工作人员们的用心良苦。也正是因为工作人员的用心,才让我们感受到众多“九零后”身处于战乱之中仍坚守那颗赤子之心的家国情怀。
故土在战争中沦陷,大学被炸毁,家园被占领。一群十八岁的青年学生,他们匆匆出发,徒步南迁,横穿湘黔滇,最终在昆明高原组建临时大学——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成立的西南联大。他们横跨半个中国,自诩为“湘黔滇步行团”,他们穿越过一座城市去听“史上最好的国文课”,听托赛里的《小夜曲》,也和先生们一起抱着书跑警报、加入飞虎队……对这些今已年过九旬的“九零后”老人而言,西南联大不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而是依然鲜活如初的青春记忆。如今谈起,有的老人热泪盈眶,难以自已;有的前辈淡淡微笑,平静面对。各位老人都早已不复青春,但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当年身处于战乱之中,却仍能秉持那颗求知之心,虽各怀其志但都一心报国,虽缺衣少食但仍苦中作乐。所谓“西南联大”,正是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仍然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殿堂,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
真是那群星的存在,才能有我们如今强盛的国家,才能有我们如今先进的科技水平。而如今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前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每代人都有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而我们要做的正是从痛苦中创作希望,并努力把希望变成事实。
下午带班上的学生一起观看了记录电影《九零后》,并和导演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初看电影的名字,让人一头雾水,不知道是讲什么。再看海报上的细节,才知道是讲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被采访的联大毕业,年岁都在90以上,所以称其为“90后”。这是一个不太好驾驭的题材,尤其是作为一部在院线播放的电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这部电影作为纪录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强,是一部非常好的记录电影。下面谈谈对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三点:先贤的精神,时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识。
先说先贤的精神,简而言之,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电影叙述到,在联大读书时候,杨振宁、邓稼先两位先生时常一起背古诗,杨振宁的回忆邓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过他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电影引入这个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变这一切是知识分子的责任。我一直认为,家国情怀是中国杰出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这种精神底色古已有之,从先秦诸子,再到宋明诸儒,皆是如此。从《大学》里的修、齐、治、平,到张载的“横渠四句”,再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内在的情怀是一致的,联大学子亦是如此。杨振宁6岁时,其父杨武之刚刚从美国学成归来,任教于清华大学算学系,并开始着手孩子的教育问题。杨振宁曾回忆道:父亲想找一个人来教我,他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数学,也没有找一个人来教我物理,他去找历史学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说,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个学生,来教振宁《孟子》。雷先生就介绍他的一位得意门生,叫做丁则良。我记得很清楚,每个礼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学馆我父亲的办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来,教我一两个钟头的《孟子》,这样持续了一个暑假,跟第二年的半个暑假。一个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从头到尾背出来。《孟子》里头有很多儒家的哲学,你可以了解整个中国的思想方式。现在回想起来,这对我这个人整个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响。远比我父亲那个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树人先立德,此之谓也。
再谈“时代的使命”。时易世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电影里联大校友马识途说:“我最初读的是中央大学化学系,那会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学化学,造炸弹炸日本鬼子。”这让我想起钱伟长的故事,钱伟长和杨振宁一样,出身书香门第,以修齐治平作为学问的起点,钱伟长的叔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1931年,钱伟长以中文、历史满分,物理5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还没入学报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钱伟长感叹学历史造不了飞机大炮,决心转投物理系,但叔父钱穆对此并不支持。于是钱伟长找到与叔叔过从甚密的顾颉刚从中斡旋,顾颉刚先生说:“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所以说,“工业救国”、“科技救国”是他们那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同样的,我们这一代人,亦有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们攀登的.高峰,需要我们补齐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识。知识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识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用来造房子、造桥,亦在于其可以带来思想的愉悦,一种崇高的审美;无论文史哲,还是数理化,皆是如此。这种思维的愉悦,崇高的审美,可以穿越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在观影后的交流环节,导演说,她对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对知识本身充满热情,而不仅是“知识”所带来的某种具体的好处。有学生问导演,对联大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话打动了你?她回答说,是邓稼先先生的Pure(纯粹。我也很喜欢“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对家国也好,对知识也好。如果对其本身没有热情,是难以有杰出的建树的。我们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欢的是知识带来的“分数”、“好工作”?还是对其本身充满热情,并且,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悦。
有时候,我们所生活的环境,让我们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让我们把孩子教的也变得功利起来。一位同事对我讲,高一上学期,一次她在课堂上谈了对世事现象的看法。学生下课后真诚的问:“老师,你讲这些,高考考不考?”,让老师哭笑不得。也有学生对我说过:“高考准备选物理,历史学的不好也没关系”,让我感到遗憾。如果看这样一部纪录片,能够让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个概率游戏,只能努力为杰出的人创造某种可能性。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着;我们必须紧紧跟随着时代的步伐。说起我们这一代90后青少年不得不忧心忡忡。大多数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追赶时尚潮流的步伐,每天换一种新的发型,每天穿着名牌服饰。跨着名牌单肩包……我们这一代90后青年同时也面临着危机:对于生活挑剔和颓废,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养成了我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肩不能挑,水不能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挑剔父母精心细致做的饭菜不好吃,挑剔父母的话语,厌烦父母的不停的唠叨,和父母就彼此大声争吵起来,逐渐开始辱骂父母。风流潇洒的来到学校,课堂上撑起一本书,悠闲地便很快进入梦乡。有的则拿着一本虚拟的言情爱情小说在课桌下疯狂痴迷般的在翻录着。更有的90后经常在网吧苦夜战,直到身上生无分文,便带着一双乌黑的黑眼圈摇摇晃晃、精神恍惚般的离开了。
90后的我们很少在会为那感动的事迹而流泪。很少再会有蹲在图书馆安静的一下午;也很少再会有辛辛苦苦攒下每一枚硬币了……这就是90后。
我们缺少的是像海伦凯勒那样不畏挫折不畏艰难的崇高精神品质。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90后青年更应该向海伦凯勒那样学习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浓浓的坚强气息……
辗转城市和农村的初中生活,我看见了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区别。
城市里的学生都有幸福的家庭,父母虽然没车但有房。自己有一个独立的房间,有电脑、psp游戏机。
农村的初中生每天可以快快乐乐,舒适而多彩的生活着。农村的初中生活十分的幸苦。每天上学、放学都早出晚归。曾今的我不是来自于这个繁华的城市,而是也来自于农村。每天的含辛茹苦的学习只是为的给父母一个交代,给父母的一个欣慰,每天夜晚的生活都在孜孜不倦的用布满了鲜血的汗水奋斗着。
城里的初中生小学生就懂得上网,都晓得聊QQ,玩cf,玩街球……而农村里的学生就只有在学校才有机会与集***流,家里并不算富裕,很少有电脑。老师说:“只有现在多吃苦,将来才会有出息。虽然这是事实,但是又有让我郁闷的受不了。
我们这一代,承载着光明,勇往直前的勇气。
屏蔽,是可跨越的距离,还是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社交网络上屏蔽父母,看似是要保障自己的独立空间,但从实质上讲,就是对父母封闭自己的生活圈,让这一代与上一代形成了无形的屏障。
在相隔了年龄这一道沟渠的关系下,要想接受父母亲上一代的思想的确有些困难,或者是要上一代理解这一代的行为也绝非易事。这时屏蔽大概就成为了避免矛盾的`最佳选项。“我不懂,所以我不理,你不接受,也就不必深入了解了。”就在这样的思想下,两代人的距离逐渐的被拉开。而真正和谐的两代人的关系,一定不是建立在互不打扰到基础上的,屏蔽,带来的可能会是不可跨越的鸿沟,陌生感也会因此而产生。
屏蔽,看上去风平浪静,各自安好,其实早在屏蔽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两代人的渐行渐远。社交网络作为当今社会中最真实的反应生活的途径之一,是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显示屏。而这样的社交网络都变成对父母的禁忌,势必会造成两代人不露于形的生疏。
如此的屏蔽,带来的可能会是你回到家后,父母尴尬的开启对话模式,问你一句“最近怎么样”,而你却不太乐意地回答着“还好”,谈话就此结束。他们希望走进你的生活圈,但即使是走进去了,却也只能傻愣愣的站在原地畏手畏脚,生怕给你带来不便。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人屏蔽父母,而父母却无力反对的原因。
存在着亲情,却相隔着时间,想亲近有不知何去何从,想刻意疏远又有那么几分不舍。这般尴尬的局面,似乎不仅仅是存在于网络上的处境,在现实生活中不也是如此吗?很少能发现两代人可以在一起畅所欲言,更多的是三言两语的寒暄,单调的不能再单调的对话。所以说屏蔽也就不仅仅限于网络上的屏蔽了,倘若两代人从始至终就没有过共鸣,单纯的网络屏蔽又能算的上什么?即使全透明地开放网络空间,也不见得能有怎样的好转。
想要保持一份亲切又不失尊重的亲情,最重要的是撇开那层薄纱,填满若有若无的鸿沟。距离当然不可无,所以在保持心灵相通的默契下,适当的隔开那么一小许距离也没什么不好。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反而会多一份自由,个人空间也会因此更精彩。只要,不是每段对话都是毫无感情色彩的“嗯”“啊”“哦”。
屏蔽之举可以取,屏蔽之心不可有,屏蔽,终究还是不伤大雅的距离。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
作为“90后”我讨厌之乎者也般的教条,但有着李白一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虽说我们不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那样忧国忧民,但是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读诸子百家,学庄周的洒脱,学孔丘的孝仁;我们背唐诗宋词,寓情于诗地抒发一两句感慨。我们也看鲁迅,知道要强壮中国人,必先要强壮我们的魂。若有人抵毁传统或偷窃文化宝藏,我们是愤怒的,当看见我们的渔船在钓鱼山被日本人欺凌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冲到保钓第一线,因为我们仍在乎属于我们的那一方故土,那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
我们因乏味而追求刺激,崇尚冒险。我羡慕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豪情,羡慕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而我也只能做到羡慕而已了,我们是出生在温室的花朵,襁褓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堡之中,从小也被命令不得独自外出,我们甚至没见过稻谷,没见过天上水的黄河,所以我们只能想方设法还在仅有的寸土上玩冒险。尽管我们是无聊的,我们内心一直有把声音呼唤着自然的回归,像陶渊明那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以为我们心中有着自己的桃花源。
我们是充满着爱的,抗震救灾,我们尽可能地伸出自己的援手;我们仍是充满活力与爱国的,奥运会志愿者哪里少得了我们的生影?我们也同时是疲惫的,虽然没有战火的危险,体味不到贫穷的艰苦,但我们却在和甚至是自己的友人进行无形的战争,经历着“十年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悲哀。
我们这代人是不同于以往的“90后”,是21世纪的开拓者,是炎黄子孙未来的顶梁柱,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一代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