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成圣”转向
“成人”现代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就个体而言,道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而且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各阶段组成的过程。由“成人”到“成圣”也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且“成人”是“成圣”的基础和前提。圣人的高度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达到,先“成人”方有可能“成圣”,越过“成人”直接提出“成圣”的要求,只能揠苗助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成人”作为基本追求,确保教育标准的设定立足于多数人,力求对多数人的道德发展提供指导。
(二由知识转向生活
道德与生活密不可分,它不仅来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还存在于生活、实现于生活,更是在生活中得到确证。道德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道德,而道德的最终目的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因此,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道德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在生活基础上。
(三由说教转向导育
当今多数学者都认为,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或者说思想道德主体的形成,主要还得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是其自主构建的,教育者仅仅是一个外因,只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帮助”。虽然各个阶段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同,但总体而言都包含知情意行等要素,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相应的要求。“教”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掌握道德知识,却很难使其形成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情感、态度与行为。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由说教转向导育。
(一教育目标理想化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将目标设定得过于高大、理想,渴望将学生培养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他的“圣人”,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品德培养。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将大公无私、公而忘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高大全空,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发展实际。无论是对天真的小学生,还是懵懂的中学生,抑或是日渐成熟的大学生,不分层次,不分水平,都提出相同的要求,必然会忽视做人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教育对象满口仁义道德,而实际行动却背离基本的道德标准的现象。
(二教育过程知性化
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到柏拉图的“道德即规范性的知识”,都将道德列为一种知识,由此产生知性德育。知性德育过于偏重道德知识的授受,将培养“知识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知性德育很少涉及生活,仅就概念、原则进行教学,忽视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的脱节,以致不能从教育对象的生活和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科学、健康的生活。同时,知性德育也忽视了道德情感的培养,造成了知识与情感的分离,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无法在书面中准确地体现出来,道德情感的丰富也不能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分数,这就导致受教育者情感的缺失,成为有知无情的人。
(三教育方法说教化
所谓的“教”就是将知识或技能传给他人,此观念普遍存在于智育与德育中,然而以现代教育观点来看,这种观念明显混淆了德育与智育的根本,智育突出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对受教育者能力的培养,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树人、育人、使人为人,使受教育者成人要比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识复杂得多。“教”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均强调将知识或技能口口相传于他人,即通过教育者的口头讲解、阐述,使知识为受教育者所理解、记忆,然后在受教育者的大脑中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类道德知识并非全部具有传递性,有些知识甚至不可能通过口授的方式帮助受教育者掌握和获得,因此,单纯的“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群老鼠长久以来被一只猫不断猎***,群体数量一直处于非常惨淡的状况。它们决定改变这个不争的现实。于是一场全体鼠民参加的大会召开了。
一个平时说话很有分量的老鼠忍不住站了起来,以很有权威的语气说道:“各位,死亡的脚步声就在我们的洞穴外徘徊,如果不解决那只猫,我们终将会依次沦为它爪下的玩物。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躲开它,不被它抓住。这么一来就简单了。我已经准备了一个铃铛,铃铛一晃就会响,猫静卧不动的时候是抓不到我们的,所以只要把这个铃铛挂到猫的脖子上,一旦猫向我们靠近,铃铛就会发出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我们只要躲到猫爪子够不着的洞里面去就可以了。”
权威的老鼠说完后,会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对呀,真是个好主意啊!”你一言我一语的话声随着安下心来的笑声充斥着会场,这只老鼠也满面笑容地接受着大家的夸奖,心中暗暗得意。
这时,一个小老鼠一边往后退缩,一边胆怯地说:“要在猫的脖子上挂铃铛,好可怕啊,那会被吃掉的,我可办不到。”会场在瞬时之间变得寂静无声。这个办法是非常绝妙的,也是十分稳妥的,但是派谁去把铃铛挂在猫的脖子上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