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书是张平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感受颇深。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自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忍不住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唤醒?”
那么所谓的唤醒是什么呢?我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觉得这是最完美的答案。有最完美的答案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的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教育却是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于每一处都要认真观察,随时留心的。也只有这样,我想才能像笔者所说“润物细无声”。
回到这本书,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仔仔细细的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我想读完这66个小主题,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的理解教育的“润物细无声”。
书中把我所理解的'“唤醒”命名为“无为教育”:它是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我觉得也可以这样理解,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那么如何做到“无为教育”?自然首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
说到这里,作为一名教师,我想我们不陌生。因为我们都知道,观点理念一直都很清晰,但实施却不是一朝一夕。全书很细致的论述教师如何创设一种淡化说教、而又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从而悟出教育的目的。书中大量的教育教学材料,很实用也很有价值。但我细细读来,教师自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引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话: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义的人物。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无声的示范作用,这是一种虽无丝毫强制,却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无声教育。因为在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在起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作用。因为行动更直接、直观,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
我喜欢这两个字“唤醒”。唤醒别人的前提是先唤醒自己。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也是与孩子们交往的点点滴滴都正在唤醒我们,要时刻注意心灵的沟通。
联系现实中,一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能取得进步,并不是因为智力因素,其最终原因不仅是他们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更是没有学习的愿望。因此我们的说教,有时显得苍白无力。这时候要做的不仅是努力去改变现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是要唤醒孩子们要学习的心。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家都听过:一个女孩初学小提琴,琴声如同锯木头,父母都不愿听。孩子一气之下跑到幽静的树林中学练。突然,她听都一位老年人的赞许,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感觉你拉得不错!”小女孩受到鼓励,于是每天都到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励说:“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家长惊异地发现了女儿优美的琴声。老人装耳聋,引导孩子走向自信。认真倾听孩子的琴声,对孩子不断鼓励,虽没有具体施教琴艺,又没任何说教,但却给了孩子动力和自信。这个故事便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的哲理。我却觉得它能更好地解释这两个字“唤醒”。这位老人宽容的倾听唤醒了孩子真正爱琴、学琴的心。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我们教师亲身垂范;需要我们用心倾听、宽容、尊重与理解;需要我们智慧激励;需要我们有效引导学生亲历体验,更需要我们从细节入手身体力行。在日常教学中,真正把“无为”之道结合起来,加速学生“要我学”和“我要学”思想的进一步融合,唤醒他们,也唤醒自己!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觉得我们也要把这种“唤醒”渗透其中,做到教育无痕,润物无声,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们要摒弃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要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使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促进者,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关系,结合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学生喜欢上你的学科。
体验是无为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人,主要在生活体验中实现。亲身体验即通过教育者积极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着自己“内心角色”去感悟,去体会,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经意中见匠心。在亲身的体验中,学生们能够在不断的磨练中使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获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识,自信心倍增。
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大力提倡“无为教育”。当学生有过错时,要多想办法,用“无为”的批评教育给学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为”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心与心的愉悦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灵魂净化了,成绩提高了。事实说明,无为教育,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前不久,我拜读张平老师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全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即本书所说的教育细节)。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教会学生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可以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书赵国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无为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人心灵的教育。同时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与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观点。那什么是“无为教育”?“无为教育”实际上追求的是种无痕教育、适机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方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重视教育本身对人的生存、发展、再学习的持久强烈的影响。是一种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主、教师的间接教育为辅的教育。
如何做到“无为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的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那一次,我们正在为一个成语而不停地争论着,试图说服对方。最后你以“‘途’是指路上,‘道听途说’是指一个人在路上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如果是‘道听徐水’,那么这个成语该怎么解释?”成功地说服了我。虽然那只是一件小事,但你教会了我另一种学习方法。我俩就这样在探讨中增长了知识,互相学习彼此的`长处。学习上的东西,我们相互讨论、学习,不过,在手艺这方面,你可比不过我。因此,经常是你向我拜师学艺。
那天,我拿着新编好的手链向你炫耀:“看!这是我编的,漂亮吧?”“瞧你那得瑟样儿,眉毛都快飞上天了!你要是教我,我肯定编得比你好!”你不甘示弱地说。“好,教就教。”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你编手链。
那时,我们经常在走廊上编些小玩意儿,连路过的老师都认识我们了,直问你是不是又在向我拜师学艺。我们都很骄傲,都不乐意被对方甩下,因此,当我们见对方学了什新的技能时,总会向对方讨教。就这样,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谁也不输谁。
小太阳,我最好的搭档,回想起我们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想对远方的你说一句:我俩,是最好的陪伴。
《旅行是最好的教养》是台湾作家沈佳慧写的,通过亲身带着孩子出去旅行的经历。我好喜欢好喜欢这本书,她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说到我的心坎上,引起我的共鸣。感谢喆妈公益阅读又一次让我拥有一本如此美好的书。是的,美好的书,看完这本书后,让我觉得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原来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那样的美好。
原来在每次的旅行中,坐火车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坐火车不仅可以省一大笔旅行费用,而且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人,还可以从与陌生人的'互动中,让他学习沟通、应对与辨识情况的方式。于是,让我更加坚定以后的旅行方式是火车式的旅行方式,像这次我们的草原之旅,一百多个小时的火车时间,我们却一点不觉得累与无聊,回忆起来满满都是幸福与快乐。
原来与孩子一起骑自行车去旅行也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骑自行车的乐趣真的很多,可以锻练体力,还可以用缓速的方式,看骑过每一个地方的风景、文物与民情,不仅仅是匆匆一瞥。于是,我好想现要就去买三部山地车,一家三口在周末闲暇时光,骑车旅行在林间地头,尽情地享受不一样的田园风光。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带领孩子学习的,是从旅行中发现领略大自然的奥妙与美丽,尊重与我们一样生活在这个地球的每一种生物。翔与作者的儿子小K一样,也是极喜爱动物,回想着去年在深圳动物园翔为了多观看各种动物而飞跑的身影,仍然一阵感动与自豪。于是,我又很想带着他可以慢慢不赶时间地在动物园里观看他最喜爱的各种动物。
人文素养,不见得是小提琴拉得多好、钢琴弹得多棒、画图画得多厉害,十八般武艺全部都会,而是要让孩子有鉴赏能力,又借着这些艺术修养和欣赏,提升自我治疗心灵挫折的能力。说得多好啊,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于是,我多想着与翔一起去听音乐会,静静地感受音乐的美。
教育是无法速成的,梦想也必须透过努力才可以到达,品格的形成,也在这一点一滴的知识与见识中慢慢累积。而旅行拓展了孩子的视野,阅读却丰富了孩子的生命。于是,我更加坚定地想着陪伴孩子一起旅行,与孩子一起阅读。
看完《旅行是最好的教养》这本书后,让我更加的相信:寒、暑假带孩子去旅行,比让孩子在各种补习班中度过来得更有意义。旅行,可以更让孩子建立信心与培养能力,甚至可以在旅行中健全人格与找到人生的方向。
我认为,孩子的成长不单单只有学习这一项,它还包括很多、很多,他的健康、心态、性格、适应环境和改变环境的能力、综合的素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必须要考虑到的事情。一个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一项极其浩大、复杂的、长期的工程。所以我们家长要先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首先家长要树立一个观念,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家长做出牺牲来陪孩子学习。千万不要想我的孩子是不需要大人的陪伴自己就能学习好,起码在我看来这很难实现,现在的.竞争太残酷了。注意我没有用“辅导”这个词,而是用“陪”。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孩子学什么,你也学什么,再做一次学生吧!!!我们家长在家里不要以“老师”的身份和孩子在一起学习,那样会使我们和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感,我觉得“陪”这个字更能体现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这种类似于同学、伙伴这样的关系。这样会使孩子感觉到平等、轻松,他不会很拘束、紧张、甚至是害怕。
听我给大家算笔帐:现在有的孩子读走读,每天能和父母在一起吃吃饭;有的孩子住周托,只是周末才回家一次;等孩子考上大学了,每年就只有两个假期才能和父母在一起;将来工作了,就只剩下春节了!我们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多长啊,所以,我会很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以前我不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不但没有珍惜,相反的,我会觉得下班回家或者周末陪孩子很累,孩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所以,我觉得陪孩子不应该是我一个人的事情,然后我就会埋怨老公没有“尽责任”。但是,当我会算这笔时间账了以后,我觉得:陪孩子在一起,是非常享受的事情,而且,很感谢老公把陪伴孩子的时间让给了我。他没有陪孩子,那是他的损失。所以,我跟孩子在一起,会觉得非常的快乐!
也许大家会说,你的孩子“很乖,听话”,当然愿意陪啦。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的话不中听。我和孩子也有不愉快的时候。有时候,我心里有怨气,也会对他发脾气。但是,当我意识到我错了的时候,我会向孩子道歉。告诉他:是妈妈的错,妈妈并不是完人,妈妈也会犯错,妈妈也正在成长,希望得到你的原谅。以前,我根本不可能向孩子道歉,认为家长的话,错的也是对的,而且,还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事实上:为你好,可孩子根本受不了!有时候,他也会向我发脾气,大喊大叫。但是,我知道,这是他成长期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他大喊大叫也代表他很受伤很难过;也是我的能力跟不上他的成长的表现,他是来帮助我成长的,他将教我学会宽恕、学会包容、学会大度。所以,当他发脾气,大喊大叫时,我什么也不说,就两个字:“闭嘴”,然后,倒一杯水给他,让他感觉到我是爱他的。第二天,写一纸条:希望你有个好心情。其实,仔细想一下:他朝你发火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对别人发火?因为他信任你呀!在你面前发火有安全感呀!你是他妈呀,他不向你发火向谁发呀!痛苦别浪费,好好长智慧。
当然,最好是父母都能抽出一些时间陪孩子。因为:一个人的阳刚、勇气、创造力,凡事力量方面的品质,跟父亲有关;一个人的阴柔度,接受力、人际关系,凡是爱的课题,都跟母亲有关。如果孩子得到的爱是完整的,那么,他就是轻松快乐的。
记住,我们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我们怎么做,他都看在眼里,并会去效仿。教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什么事情是好事,我们可以去做,什么事情是不好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去做,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智商高、情商高的有素质的孩子,若干年后,他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在社会上,这样的人还是受欢迎和尊敬的。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们:钱,可以再挣,如果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一生啊!表面上看:我们辛辛苦苦在外面挣钱是为了改善孩子的生存条件,是为孩子好,可实际上呢?真的是为孩子好吗?给孩子留钱还不如教孩子本事。实在要出去的话,一个外出挣钱就够了,留一个在家里陪孩子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还是陪伴!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